5条实用建议,帮助小留学生尽早适应在美学业压力

2014年12月09日 加拿大留学旅游



昨天读了一篇新闻,得知一位在美国名校就读的中国小留学生因学业不佳被劝退。我反复读了几遍这篇文章,我认为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基本信息就是中美教育的主要差异。简而言之,小留学生在美国学业不适,甚至被劝退,其实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中美完全不同的教育系统所致。


因为个人兴趣所致,我本人最近刚好在美国的社区大学修大学文学课。我发现小留学生提及的美国名校教学方式,和我们这里的社区大学基本一致。这间接说明,无论在美国的哪所大学,不管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无论是四年大学还是社区大学,美国大学的教学方法大有共性。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和亲身经历,我认为中美大学的教育差异可以这样打个比方:在中国,是老师喂学生吃饭;在美国,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做饭吃。


中美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肯定会让小留学生倍感不适。习惯中国老师喂养的学生,如果没有自己会做饭的本事,到了美国肯定会有挫折感:肚子很饿,却没人管你。


根据这篇文章提及的几个问题,我愿为因学业挣扎的小留学生出几个主意,仅供那些漂洋过海远离父母来美国留学的孩子们参考。


1、如何加入学习小组?


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美国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随时随地地成立学习小组(GROUP)。小组内的几个成员或者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课题,或者一起准备一个演讲。比如我们班就有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讲解美国文学中的一个流派。


刚来的小留学生,可能对加入某个学习小组有畏难的情绪。根据我的经验,在课堂上找同伴其实非常简单。只要记着咱们中国的俗语,远亲不如近邻,你基本就可以搞定学习小组了。


在课堂上,你左望望,右望望,找你身边的同学成立学习小组,这应该是最简单的事情了,因为我就是这样找到我的小组成员的。


2、和教授的关系


美国教授非常讲究原则,任何意念中的走后门,加分,高抬贵手等这种事情,你想都不要想。美国老师虽然很讲究原则,但他们对学生大多非常友善。为啥?除了美国教授的个人修养和性格因素,学生们在期末是要给教授写评语的。如果教授非常恶毒,学生们也不会对教授高抬贵手的。师生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就是这样心照不宣地维持着。


如果小留学生在学业中遇到了困难,你一定要尽早和教授有所交流。我的一位老师在第一节课就明确表示,她不会让学生不及格,但学生必须按时上课。这是这位教授的底线。


有一次,我们要先看美国球赛,然后写作文。不巧在比赛期间我们班有的同学要打工,他们根本就看不了这场球赛。即使是这种情况,也不是世界的劲头。美国教授充分理解学生的难处,也很通融。在老师的指导下,那些不能看球赛的同学通过阅读赛后的网络新闻,也可以交上作业。


最差的情况是,如果你的成绩实在很差,根本就没有补救的可能了,那还有最后一招。你要尽量在退课的截止日期之前,从这门课中退出来。这样你的成绩单上是W,而不是F。


3、若英文不好,就用微笑代语言


微笑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如果你的口语词不达意,别急,慢慢说。实在不行,就用微笑代替语言,请对方慢慢重复多说几遍。SAT考满分和流利地用口语交流是两码事。既然到了美国,就要把以前的SAT成绩回零,面对现实,好好操练口语交流能力。


4、没有演讲经历,就从现在练起来


无论是读大学还是读研究生,演讲(Presentation)是美国大学最常见的学术交流方式。咱们在中国都没有过这方面的训练,到了美国来应付演讲,肯定会不适应。


在这种时候,抱怨中国教育已经没任何益处。你能做的,就是把每一次演讲都当做是一场实战训练。多讲几次,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得心应手。我们班上的美国孩子们,在高中时都受过演讲训练,他们站在讲台前,那派头和自信,和美国教授几乎一模一样。厉害吧。


5、在中国没见过什么人,现在就把视野打开


这篇新闻提到,文中的小留学生在中国时,因为父母的管教,为了得高分不耽误时间,没旅游过,也没见过几个人,所以和美国人打交道时,缺乏社交能力。


唉,可怜的娃儿呀,现在就别怪你的爸妈了。现在没人管你了,你就尽量把自己的视野打开,为自己寻找可以和他人交流的机会。在美国,即使你分数再高,也没有人喜欢闷葫芦的。你可以和同学朋友交往,大大方方,不卑不亢,这也算是入乡随俗了吧。


在文章的结尾,请允许我放肆一下。不会管孩子的中国父母们,就别瞎管了。给孩子点儿自由,至少可以让孩子长大后别像个机器人:大难临头,都不知道怎样补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