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 (Malala Yousafzai) 将于10月访问加拿大,正式获颁加拿大荣誉公民身分。在她到达加拿大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她的故事和她父母的故事。
一,马拉拉的故事
马拉拉的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当时塔利班控制着马拉拉的家乡斯瓦特地区,他们禁止民众从事娱乐活动,并严格限制女子接受教育。而此时只有12岁的马拉拉却勇敢地为英国广播公司(BBC)乌尔都语网站撰写起了博客,记录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她曾在一篇博客中这样写到:“明天就要放寒假了,但校长没有说哪一天开学。女同学们对于放假也不是很兴奋,因为她们知道,如果塔利班颁布法律,她们就再也无法上学。当我离开学校时,满怀不舍,就好像我再也来不了这里一样。”
马拉拉的博客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在随后的日子里,美国《纽约时报》为她和她的家人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由此这个立志要当医生的小女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此时,斯瓦特地区的反恐行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虽然马拉拉和她的家人为躲避战火背井离乡,但她依然频繁地公开参与争取妇女权益的活动,并在外国媒体上刊文控诉塔利班的暴行。
据报道,马拉拉在父亲齐亚丁的鼓励下开始写博客。齐亚丁开办了几所学校并担任校长,虽然塔利班2009年下令所有女孩不准上学,但齐亚丁还是让女儿上学,违反了塔利班的命令。“当然,让她去写博客是很冒险的”,齐亚丁告诉BBC,“但是我认为,不去揭露事实会是更大的危险,因为这样我们可能最终为这种粗暴的恐怖主义和极权主义而让步。”报道称,齐亚丁从小就给马拉拉讲关于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和深受印度人爱戴的特蕾莎修女等人的故事。从他们身上,马拉拉学到了非暴力的抗争以及爱和宽恕的力量。
由于在争取妇女权益方面的杰出贡献,马拉拉在2011年成为首位巴基斯坦“国家和平奖”得主。她的奔走与呐喊成为激励女孩们重返校园的号角,她的荣誉与影响力也成为挑战塔利班的利剑。
2012年10月9日,一名塔利班人员袭击了马拉拉搭乘的校车,开枪击伤她的头部,导致她颅底骨折、左侧下颚骨关节受损、脑部受损……她的生命一度垂危。塔利班扬言称,袭击是因为马拉拉不接受警告、坚持上学,总是说不利于塔利班的话,若其幸存将再次发动袭击。
马拉拉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军事医院接受手术。“手术部位不仅影响语言功能,而且控制着右手臂和右腿,”她的主治医生克汉说,“在这个敏感区域动手术,可能导致终身瘫痪。”手术过程中,马拉拉的一部分头骨被切除,以减轻对大脑的压力,大脑内血液凝块和受损组织被取出。手术进行得很成功。
情况逐渐稳定下来后,马拉拉被转往英国伯明翰接受更好的治疗。去年11月,马拉拉为此接受了10个小时的面部神经修复手术,将被子弹严重损坏的两侧神经重新对接。今年2月,马拉拉又接受了进一步手术,用钛板取代了被剔去的颅骨部分,左耳也装入人工耳蜗以恢复听力,并通过后续的理疗以逐步恢复面部功能。
马拉拉的勇敢感动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2012年11月10日,联合国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每年的11月10日定为“马拉拉日”,以表彰这位巴基斯坦女学生不畏塔利班威胁、积极为巴基斯坦女童争取受教育权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此前,巴基斯坦一所招收了2000名女生的国立学院更名为“马拉拉大学”,以向这位冒生命危险捍卫女孩受教育权的少女致敬。
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去年12月到医院看望了马拉拉,并称赞她是杰出的女孩儿,是巴基斯坦的骄傲。今年10月10日,马拉拉获得欧盟权威的萨哈罗夫人权奖,曼德拉与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都曾获此殊荣。
此外,她的自传《我是马拉拉:保卫受教育权并遭塔利班枪击的女孩》于今年10月出版。
7月12日,遇袭9个月后,她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青年大会发表演讲,当时正值她16岁生日。“一个孩子,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她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上发表讲话时表示,极端分子袭击马拉拉恰好证明了他们最害怕什么——一个拿着书的女孩。联合国全球教育特使、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表示,马拉拉的力量可以唤起人们对全球近60万失学儿童问题的重视。当记者问马拉拉觉得那些武装分子对枪击事件会作何感想时,她笑了,说:“我认为他们可能后悔他们袭击了马拉拉。现在,世界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她对教育的呼声了。”
马拉拉10月10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想当巴基斯坦总理。“我想当总理真的很棒,因为我可以透过政治拯救整个国家。”马拉拉说。马拉拉在博客中描述了自己在塔利班统治之下的日常生活。文章中,她称呼自己的家乡(巴基斯坦西北地区)“我的斯瓦特”。
马拉拉之所以获得这么大名气,并不完全是因为枪击事件,其本人演说时的强大感染力也是吸引无数人关注的重要原因。2008年9月1日,11岁的马拉拉就第一次登台演讲,她的演讲题目是“塔利班为何敢剥夺我的基本受教育权?”。此后,演讲成为她从事事业的有力武器。
2013年7月12日,在马拉拉16岁生日那天,马拉拉在联合国发表了康复后的首次公开演讲,她第一次公开讲述被塔利班袭击经过。
“他们以为子弹将会让我们沉默,但他们失败了。那一沉默中响起了成千上万的声音。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够改变我的目标,阻止我的理想。但是我的生活没任何改变,除了:已逝去的懦弱、恐惧与无助。坚定、力量与勇气诞生了。”
这次演讲是马拉拉最著名的一次演讲,声音高亢,充满激情与感染力。“让我们开展一场对抗文盲、贫困和恐怖主义的壮丽抗争,让我们捡起我们的课本和笔,它们才是威力最强大的武器。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教育为先。”这段名言传遍了全世界。
二,她父母的故事
十几岁的马拉拉,其杰出的演讲能力自何而来?是不是受了专门训练,然后用于“表演”,宣扬特定一套价值的——不少人有这个怀疑。对于这个问题,只要看了其父亲齐亚丁在著名的演讲平台TED发表的演讲“我的女儿马拉拉”,答案就一清二楚了。
马拉拉富于感染力的演讲,完全就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教。齐亚丁在家乡斯瓦特地区开办了几所学校并担任校长,他的志向就是用教育改变巴基斯坦—如今巴基斯坦的不上学的儿童达2500万,青年文盲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而齐亚丁的目标是让巴基斯坦变成全民都接受教育的国家。塔利班组织在斯瓦特地区禁止女孩接受教育,还攻击了上百所学校。齐亚丁是冒着死亡的威胁对抗着塔利班,拒绝取消学校正常的教学。据熟悉者介绍,齐亚丁“给了马拉拉很多关爱、力量和信心,这是少有的。马拉拉那么富有主见也是因为父亲在给她鼓劲。”
在TED的演讲中,齐亚丁把自己女儿挺身而出的因由娓娓道来,“一个现象给人权带来巨大打击,尤其是对女性权利,这个现象叫做塔利班化,这种现象剥夺了女性的参与权,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活动中,上百所学校被关闭,女性被禁止上学,妇女被迫戴上面纱,不允许去集市。音乐家被不许演奏,女孩被鞭打,歌手遭刺杀,百万人受苦,但只有极少数人敢发出声音……在这样的情况下,马拉拉挺身而出,为自己的教育权利呐喊。”
马拉拉还有一个坚强的母亲,当马拉拉遭枪击时,她对丈夫进行了安慰:“请别责备自己,你之前所做的没有错,你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的情境,是为了和平,也为了教育,你的女儿受到了启发,并愿意和你并肩作战。你们两个人都在正确的道路上,真主会保佑她。”
正是有这样的父母,马拉拉才收获了力量和勇气,才年纪轻轻就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某种意义上讲,马拉拉是幸运的,她对抗的是世界上最纯粹的邪恶。塔利班炸毁学校,禁止妇女上学,这是不容置疑的倒行逆施,而马拉拉争取女子享有教育的权利则是社会前进的天经地义。因此,马拉拉的行动一直是贯彻正义,这种正义也加强了马拉拉的信念,因此能成为一个一直在行动的青年领袖。而这让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呢?塔利班式的邪恶在世上已不多见,但世间依旧充满种种不满,比如族群冲突,比如左右之争,各种混沌的正义充斥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在这个资讯如此发达,中国或世界上不管是哪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人们几乎都是第一时间知道的时代,人们却不得不习惯权衡,习惯瞻前顾后,久而久之,对不平之事仅仅止于围观,社会变得麻木,问题习惯于让官方解决,加上害怕“枪打出头鸟”的智慧哲学,造成的结果就是,青年人的勇气丧失了,也没有人愿意为不平之事做领袖,甚至指责出头之人。长此以往,社会的进步的动力何来?
马拉拉的语录:
“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阻止我们达成目标,能吓退我们的雄心壮志,但是我没有被吓怕。软弱、恐惧、失望逐渐消散,随之而来的是坚强、力量和勇气。”
——马拉拉
“因为塔利班颁布法令禁止女孩子读书,我便害怕去上学。班里27个人,只有11名学生坚持上课。人数的减少都是因为塔利班的法令……一次在我去上学的路上,我听到一个男人说,‘我要杀了你’。我立刻加快步伐,后来发现他是在对电话那边的人说这句话时,我才稍稍松了口气。”
——2009年1月3日
“我决定穿上我最喜欢的一件粉红色裙子。其他女孩也穿上了色彩鲜艳的衣服。然而在早上的集会时,由于塔利班的禁令,我们被勒令禁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来学校。”
——2009年1月5日
“那天夜里尽是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我一夜里醒来3次。我的朋友来找我,我们讨论了我们的作业。今天是塔利班法令生效之前的最后一天,而我的朋友来和我讨论,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如往常。”
——2009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