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2日,在达沃斯,84岁的投资家索罗斯宣布终极退休,从此致力于政治慈善。他有着辉煌的赶过去,曾击败英格兰央行,狙击泰铢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他也曾败走香港。作为投资家,从思维观念和积极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来看,他更象是哲学家而非金融投资家。他认为,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想获得财富,就得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知之前退出游戏。】
2015年1月22日,现年84岁的投资家索罗斯,在达沃斯晚宴上宣布终极退休,以后不再管理投资,未来全力推动政治慈善事业,形容两者并不相容。索罗斯家族基金交由投资总监Scott Bessent负责。
回顾:索罗斯的光辉岁月
1992年,进攻英镑,击败英格拉央行,迫使英国退出欧洲汇率体系,当年他一人净赚6.5亿美元;1997年,进攻泰铢,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2012年,做空日元,至少赚10亿美元;2015年,就在瑞士央行放弃欧元/瑞郎的1.2维持下限前,平掉了瑞郎空仓!
投资大师索罗斯投资理论的诞生
索罗斯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金融市场的运作。思考的越多、越深入,索罗斯越感到自已被以往的经济学理论所愚弄。
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具有理性的,其运作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由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情况能够作充分的了解,所以每一只股票的价格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理性的计算得到精确的确定。当投资者入市操作时,可以根据这种认知理智地挑选出最佳品种的股票进行投资。而股票的价格将与公司未来的收入预期保持理性的相关关系,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设,它假设了一个完美无瑕的、基于理性的市场,也假设了所有的股票价格都能反映当前可掌握的信息。另外,一些传统的经济学家还认为,金融市场’总是“正确”的。市场价格总能正确地折射或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使这种趋势仍不明朗。
索罗斯经过对华尔街的考察,发现以往的那些经济理论是多么的不切实际。他认为金融市场是动荡的、混乱的,市场中买人卖出决策并不是建立在理想的假设基础之上,而是基于投资者的预期,数学公式是不能控制金融市场的。而人们对任何事物能实际获得的认知都并不是非常完美的,投资者对某一股票的偏见,不论其肯定或否定,都将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或下跌,因此市场价格也并非总是正确的、总能反映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它常常因投资者以俯赅全的推测而忽略某些未来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并非目前的预测与未来的事件吻合,而是目前的预测造就了未来的事件。所以,投资者在获得相关信息之后做出的反应并不能决定股票价格。其决定因素与其说是投资者根据客观数据作出的预期,还不如说是根据他们自己心理感觉作出的预期。投资者付出的价格已不仅仅是股票自身价值的被动反映,还成为决定股票价值的积极因素。同时,索罗斯还认为,由于市场的运作是从事实到观念,再从观念到事实,一旦投资者的观念与事实之间的差距太大,无法得到自我纠正,市场就会处于剧烈的波动和不稳定的状态,这时市场就易出现“盛——衰"序列。投资者的赢利之道就在于推断出即将发生的预料之外的情况,判断盛衰过程的出现,逆潮流而动。但同时,索罗斯也提出,投资者的偏见会导致市场跟风行为,而不均衡的跟风行为会因过度投机而最终导致市场崩溃。
索罗斯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理论后,毫不犹豫地摒弃了传统的投资理论,决定在风云变换的金融市场上用实践去检验他的投资理论。
1981年1月,里根就任总统。索罗斯通过对里根新政策的分析,确信美国经济将会开始一个新的"盛——衰"序列,索罗斯开始果断投资。正如索罗斯所预测的,美国经济在里根的新政策刺激下,开始走向繁荣。"盛——衰"序列的繁荣期已经初现,1982年夏天,贷款利率下降,股票不断上涨,这使得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获得了巨额回报。到1982年年底,量子基金上涨了56.9%,净资产从1.933亿美元猛增至3.028亿美元。索罗斯渐渐从1981年的阴影中走出来。
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元表现得越来越坚挺,美国的贸易逆差以惊人的速度上升,预算赤字也在逐年增加,索罗斯确信美国正在走向萧条,一场经济风暴将会危及美国经济。他决定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中大大地搏击一场。他密切关注着政府及其市场的动向。
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原油价格开始下跌,这给美元带来巨大的贬值压力。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美国通货膨胀开始下降,相应地利率也将下降,这也将促使美元的贬值。索罗斯预测美国政府将采取措施支持美元贬值。同时,他还预测德国马克和日元即将升值,他决定做一次大手笔。
从1985年9月开始,索罗斯开始做多马克和日元。他先期持有的马克和日元的多头头寸达7亿美元,已超过了量子基金的全部价值。由于他坚信他的投资决策是正确的,在先期遭受了一些损失的情况下,他又大胆增加了差不多8亿美元的多头头寸。
索罗斯一直增加投入,是因为他认为浮动汇率的短期变化只发生在转折点上,一旦趋势形成,它就消失了。他要趁其他投机者还没有意识到这一转折点之时,利用美元的下跌赚更多的钱。当然,索罗斯增加投人的前提是他深信逆转已不复存在,因为一旦趋势逆转,哪怕是暂时的,他也将拥抱灾难。
到了1985年9月22日,事情逐渐朝索罗斯预测的方向发展。美国新任财长詹姆土·贝克和法国、西德、日本、英国的四位财政部部长在纽约的普拉扎宾馆开会,商讨美元贬值问题。会后五国财长签订了培拉扎协议》。该(协议准出通过"更紧密地合作"来"有序地对非美元货币进行估价"。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必须低估美元价值,迫使美元贬值。
(普拉扎协议》公布后的第一天,美元被宣布从239B元降到222.5日元,即下降了4.3%,这一天的美元贬值使索罗斯一夜之间赚了4000万美元。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美元继续贬值。10月底,美元已跌落13%,且美元兑换205日元。到了1986年9月,美元更是跌至1美元兑换153日元。索罗斯在这场大手笔的金融行动中前后总计赚了大约1.5亿美元。这使得量子基金在华尔街名声大噪。
量子基金已由1984年的4.489亿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10.03亿美元,资产增加了223.4%。索罗斯凭着他当年的惊人业绩,在性融世界烨尔街地区收入最高的前一百名人物排名上,名列第二位。按照这家杂志的报道,索罗斯在1985年的收入达到了9350万美元。
1986年还是索罗斯的丰收年,量子基金的财富增加了42.l%,达到15亿美元。索罗斯个人从公司中获得的收入达2亿美元。
失败的痛苦和意义
但上帝并非一直垂青索罗斯,在1987年索罗斯遭遇了他的"滑铁卢"。
根据索罗斯金融市场的“盛——衰"理论,繁荣期过后必存在一个衰退期。他通过有关渠道得知,在日本证券市场上,许多日本公司,尤其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大量购买其他日本公司的股票。有些公司为了入市炒作股票,一甚至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日本股票在出售时市盈率已高达48.5倍,而投资者的狂热还在不断地升温。因此,索罗斯认为日本证券市场即将走向崩溃。但索罗斯却比较看好美国证券市场,因为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在出售时的市盈率仅为19.7倍,与日本相比低得多,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还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即使日本证券市场崩溃,美国证券市场也不会被过多波及。于是,1987年9月,索罗斯把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从东京转移到了华尔街。
然而,首先出现大崩溃的不是日本证券市场,而恰恰是美国的华尔街。1987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道·琼斯平均指数狂跌508石5点,创当时历史记录。在接下来的广星期里,纽约股市一路下滑。而日本股市却相对坚挺。索罗斯决定抛售手中所持有的几个大的长期股票份额。其他的交易商捕捉到有关信息后,借机猛向下砸被抛售的股票,使期货的现金折扣降了20%。
5000个合同的折扣就达2.5亿美元。索罗斯因此而在一天之内损失了2亿多美元。索罗斯在这场华尔街大崩溃中,据报载,损失了大约6.5亿到8亿美元。这场大崩溃使量子基金净资产跌落26.2%,远大于17%的美国股市的跌幅,索罗斯成了这场灾难的最大失败者。
索罗斯虽然痛恨赔钱,但他却能够忍受痛苦。对于其他人而言,犯错是耻辱的来源;而对于他来说,认识到错误则是一件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因为在他看来,对于事物的认识缺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伴侣,他不会因为错误百出而备感伤心丢脸,他随时准备去纠正自己的错误,以免在曾经跌倒过的地方再度绊倒。他在金融市场上从不感情用事,因为他明白理智的投资者应该是心平气和的,不能求全责备。正如他经常所说的:“如果你的表现不尽人意,首先要采取的行动是以退为进,而不要挺而走险。而且当你重新开始时,不妨从小处做起。”当你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时,自责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从市场中撤出,尽可能减少损失。只有保存了竞争的实力,你才能够卷土重来。索罗斯具有比别人能更敏锐地意识到错误的才能。当他发现他的预期设想与事件的实际运作有出入时,他不会待在原地坐以待毙,也不会对于那些该死的出入视而不见,他会进行一次歇斯底里的盘查以期发现错误所在。一旦他发现错误,他会修正自己的看法以图东山再起。正是因为索罗斯的这一宝贵品质,他才始终能够在动荡的市场中保存实力。一个投资者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投资者”,关键不在于他是否永远是市场中的大赢家,而在于他是否有承认失败的勇气,能否从每一次的失败中站起来,并且变得更加强大。索罗斯恰恰具备了作为一个“伟大投资者”的素质。这也就是为什么索罗斯在经历了1987年10月份的惨败之后,却仍能使量子基金1987年的增长率达到14.1%,总额达到18亿美元的原因之一。
索罗斯不是那种奉传统若神明的人,他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市场理论。他认为,金融市场动荡无序,股票市场的运作基础不是逻辑,而是心理的。跑赢市场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种群体心理。索罗斯在预测市场走向时,比较善于发现相关市场的相互联系,这使得他能准确地判断一旦某一市场发生波动,其他相关市场将会发生怎样的连锁反应,以便更好地在多个市场同时获利。
索罗斯在金融市场上能够获得巨额利润除了依赖于他独特的市场理论外,还在于他超人的胆略。因为索罗斯认为一个投资者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并不是过于大胆鲁莽,而是过于小心翼翼。虽然有一些投资者也能准确地预期市场走向,但由于他们总是担心一旦行情发生逆转,将遭受损失,所以不敢建立大的头寸。当市场行情一直持续看好,才又后悔自己当初的头寸太少,坐失赚钱良机。索罗斯一旦根据有关信息对市场作出了预测,就对自己的预测非常自信,当他确信他的投资决策无可指责,那么建立再大的头寸都在所不惜。当然要建立巨额的头寸,需要有超人的胆略和勇气,否则,他将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
打跨英格兰银行的人
索罗斯犹如华尔街上的一头金钱豹,行动极其敏捷,善于捕捉投资良机。一旦时机成熟,他将有备而战,反应神速。 1992年,索罗斯抓住时机,成功地狙击英镑。这一石破天惊之举,使得惯于隐于幕后的他突然聚焦于世界公众面前,成为世界闻名的投资大师。
英镑在200年来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货币,原来采取金本位制,与黄金挂钩时,英镑在世界金融市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才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金本位制而采取浮动制,英镑在世界市场的地位不断下降。而作为保障市场稳定的重要机构——英格兰银行,是英国金融体制的强大支柱,具有极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强大的实力。从未有人胆敢对抗这一国家的金融体制,甚至想都未敢想过。
索罗斯却决定做一件前人所未做过的事,摇撼一下大不列颠这颗号称坚挺的大树,试一试它到底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但索罗斯并不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他不会拿投资人的钱去做无谓的冒险,他在木断地寻找机会。
随着1989年11月柏林墙的轰然倒下,许多人认为一个新的。统一的德国将会迅速崛起和繁荣。但索罗斯经过冷静地分析,却认为新德国由于重建原东德,必将经历一段经济桔据时期。德国将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问题,而无暇帮助其他欧洲国家渡过经济难关,这将对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及货币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1990年,英国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简称ERM)。索罗斯认为英国犯了一个决定性的错误。因为欧洲汇率体系将使西欧各国的货币不再针住黄金或美元,而是相互钉住;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市场干预,使该国货币汇率稳定到规定的范围之内;在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进行浮动,而以德国马克为核心。早在英国加入欧洲汇率体系之前,英镑与德国马克的汇率已稳定在1英镑兑换2.95马克的汇率水平。但英国当时经济衰退,以维持如此高的汇率作为条件加入欧洲汇率体系,对英国来说,其代价是极其昂贵的。一方面,将导致英国对德国的依赖,不能为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而大胆行事,如何时提高或降低利率、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而促使本国货币贬值;另一方面,英国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维持其高汇率也值得怀疑。
特别是在1992年2月7日,欧盟12个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使一些欧洲货币如英镑、意大利里拉等显然被高估了,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降息或贬值压力,它们能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德国在有关经济政策方面保持协调一致吗?一旦这些国家市场发生动荡,它们无力抵御时,作为核心国的德国会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来帮助这些国家吗?
市场洞察力决定了一切,错误的洞察会导致自我毁灭。索罗斯的天才就在于比别人更快的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索罗斯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之时已预见到欧洲汇率体系将会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很难保持协调一致。一旦构成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链条”出现松动,像他这样的投机者便会乘虚而入,对这些松动的“链条”发起进攻,而其他的潮流追随者也会闻风而动,使汇率更加摇摆不定,最终,对追风机制的依靠比市场接纳它们的容量大得多,直到整个扒制被摧毁。
果然,在门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欧洲国家便很难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当英国经济长期不景气,正陷于重重困难的情况下,英国不可能维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国经济发展,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如德国的利率不下调,英国单方面下调利率,将会削弱英镑,迫使英国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虽然英国首相梅杰一再申明英国将信守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下维持英镑价值的政策,但索罗斯及其他一些投机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却在不断扩大头寸的规模,为狙击英镑作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维持高利率的经济政策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它请求德国联邦银行降低利率,但德国联邦银行却担心降息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崩溃,拒绝了英国降息的请求。
英国经济日益衰退,英国政府需要贬值英镑,刺激出口,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在1:入95左右。英国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许多金融专家的质疑,国内的商界领袖也强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复季,英国的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但索罗斯却深信英国不能保住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中的地位,英国政府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从2.95跌至2.85,又从2.85跌至2.7964。英国政府为了防止投机者使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低于欧洲汇率体系中所规定的下限2.7780,已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但政府的干预并未产生好的预期,这使得索罗斯更加坚信自己以前的判断,他决定在危机凸现时出击。
1992年9月,投机者开始进攻欧洲汇率体系中那些疲软的货币,其中包括英镑、意大利里拉等。索罗斯及一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的共同基金和跨国公司在市场上抛售疲软的欧洲货币,使得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拆巨资来支持各自的货币价值。
英国政府计划从国际银行组织借入万亿英镑,用来阻止英镑继续贬值,但这犹如杯水车薪。仅索罗斯一人在这场与英国政府的较量中就动用了100亿美元。索罗斯在这场天量级的豪赌中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购入60亿美元坚挺的货币——马克,同时,索罗斯考虑到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升值)通常会导致该国股市的上涨(下跌),又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卖交巨额的德国股票。如果只是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较量,英国政府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但世界许多投机者的参与使这较量的双方力量悬殊,注定了英国政府的失败。
索罗斯是这场“赌局’冷最大的赌家。其他人在作出亿万资金的投资决策时也许心脏会狂跳不已,寝食难安,但这从来不是索罗斯的风格,他在进行高风险、大手笔的决策时,凭借的是他超人的胆略和钢铁一般的意志,他能处之泰然,好像置身于事外。也许他能不断制造世界金融界神话的最大秘诀之一就是他具有超人的心理素质。
下完赌注,索罗斯开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机终于爆发。市场上到处流传着意大利里拉即将贬值的谣言,里拉的抛盘大量涌出。
9月13日,意大利里拉贬值7%,虽然仍在欧洲汇率体系限定的浮动范围内,但情况看起来却很悲观。这使索罗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成员国最终将不会允许欧洲汇率体系来决定本国货币的价值,这些国家将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大量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0,虽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英国财政大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首先,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再一次拒绝了;无奈,他请求首相将本国利率上调2%一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达15%,但仍收效甚微,英镑的汇率还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这场捍卫英镑的行动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遭受惨败,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英国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日子称做黑色星期三。
随后,意大利和西班牙也纷纷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意大利里拉和西班牙比赛塔开始大幅度贬值。
但作为与英国政府较量的另一方面——索罗斯却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曾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在最终弓践黑色星期三的两周时间里,索罗斯从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已接近10亿美元,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利率期货上的多头和意大利里拉上的空头交易使他的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其中索罗斯个人收入为1/3。在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增长了67.5%。他个人也因净赚6.5亿美元而荣登(金融世界)杂志的华尔街收入排名表的榜首。
天才的理论
索罗斯在金融市场投资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他自己的投资理论。
索罗斯认为,股票市场本身具有自我推进现象。当投资者对某家公司的经营充满信心,大笔买进该公司股票。他们的买入使该公司股票价格上涨,于是公司的经营活动也更得心应手:公司可以通过增加借贷、出售股票和基于股票市场的购并活动获得利润,更容易满足投资者的预期,使更多的投资者加入购买的行列。但同时,当市场趋于饱和,日益加剧的竞争挫伤了行业的赢利能力,或者市场的盲目跟风行为推动股价持续上涨,会导致股票价值被高估,而变得摇摇欲坠,直至股票价格崩溃。索罗斯将这种开始时自我推进,但最终又自我挫败的联系称为“相互作用”。而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力导致了金融市场盛衰过程的出现。
索罗斯认为,一个典型的盛衰过程具有如下特征。(1)市场走势尚不明朗,难以判断;(2)开始过渡到自我推进过程;(3)成功地经受了市场方向的测试;(4)市场确认度不断增强;(5)在现实与观念之间出现偏离;(6)发展到颠峰阶段;(7)然后,出现与自我推进过程相反的步骤。投资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认识到形势变化的不可避免性,及时确认发生逆转的临界点。索罗斯强调,当某一趋势延续的时候,为投机交易提供的机遇大增。对市场走势信心的丧失使得走势本身发生逆转,而新的市场趋势一旦产生,就将按其自己的规律开始发展。
在选择股票方面,索罗斯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一个行业选择股票时,一般同时选择最好和最差的两家公司作为投资对象。这一行业中业绩最好的公司的股票是所有其他投资者考虑购买时的第一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价格会被推上去;而这一行业中最差的公司,比如负债率最高的、资产负债表最糟的公司。在这种股票上投资,一旦股票最后吸引了投资者的时候,就为赚取巨大的利润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另外,索罗斯喜欢双面下注。他在对宏观进行分析时,会通过对国际政治、世界各地的金融政策、通货膨胀的变化、利率和货币等因素的预测,搜寻从中获利的行业和公司,在这些股票上做多;而同时,他也找出那些会因此而受损的行业和公司,大量卖空那些行业和公司的股票。这样,一旦他的预测是正确的,他将会获得双份的巨大收益。
索罗斯在金融市场中,虽然并不遵循常规行动,但他同样对市场中的游戏规则兴趣浓厚,只不过他的兴趣是在试图理解这些规则在何时将发生变化。因为在他看来,当所有的参加者都习惯某一规则的时候,游戏的规则也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将会使投机者有机会获得与风险相称的收益。
因为袭击英镑,使英国政府遭受重大损失,索罗斯曾被一些媒体描述为一个冷酷无情的“金融杀手”。也许,索罗斯的罪过就在于他赚了太多的钱。如果从社会和个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些行为的结果是不同的。由于儿时的经历,他一向对金钱比较淡漠。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他提倡控制货币,谴责不顾廉耻的拜金行为;但若单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当事物的发展无法逆转的时候,他也会对货币进行投机,因为他认为这是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所允许的。其实,对于索罗斯而言,除了赚钱,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那就是通过慈善事业为社会多做贡献。
索罗斯从事慈善事业有他宏伟的目标,他希望运用他的财富来促进社会开放,促进民族自决,使人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他在这一方面主要是受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的影响。在他看来,处于封闭社会中的人们受专制主义所统治,很难有自由,他要把西方开放社会的观念随着他的金钱输入到他所认为的封闭的国家中。
他选择了一些东欧国家如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以及苏联作为慈善资助对象,在这些国家建立了一系列基金会,耗资几亿美元。但他深深地卷入东欧也引起了许多争议。加之,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慈善事业上,使他照顾量子基金的时间大为减少,使一些股东对此颇有微词,索罗斯渐渐又把一些主要精力重新放入到华尔街上。
“魔鬼”索罗斯
索罗斯最终把目标瞄准了东南亚。
在90年代初期,当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经济衰退的过程中,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却出现奇迹般的增长,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经济前景一片灿烂,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危机爆发前曾一度是各发展中国家纷纷仿效的样板。东南亚国家对各自的国家经济非常乐观,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代,纷纷放宽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以求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但东南亚各国在经济繁荣的光环闪烁中却忽视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基于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而主要依赖于外延投入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放宽金融管制,无疑于沙滩上起高楼,将各自的货币无任何保护地暴露在国际游资面前,极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国际游资的冲击。加上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东南亚各国普遍出现了过度投机房地产、高估企业规模以及市场需求等,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逐渐增加。
早在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莫里斯·戈尔茨坦就曾预言:在东南亚诸国,各国货币正经受着四面八方的冲击,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尤其是泰国,危险的因素更多,更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发生金融动荡。但戈尔茨坦的预言并未引起东南亚各国的重视,反而引起反感。东南亚各国仍陶醉于自己所创造的经济奇迹。
东南亚出现如此巨大的金融漏洞,自然逃不过索罗斯的眼睛。他一直在等待有利时机,希望能再打一场英格兰式的战役。
1993年,索罗斯认为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被低估,决定拿和吉特作为突破口。他联合了一些套头基金经理开始围剿林吉特但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却决心维持低币值的林吉特,马哈美尔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了对本国资本市场的控制,仁素罗斯及一些套利基金经理无机可乘,只好暂且收兵。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也因此才免遭劫难。但在马来西亚的小败并未使索罗斯退却,他只是再一次地等待更好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亚各国经济过热的迹象更加突出。名国中央银行采取不断提高银行利率的方法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任这种方法也提供了很多投机的机会。连银行业本身也在大肆借/美元、日元、马克等外币,炒作外币,加入投机者的行列。这造成伊严重后果就是各国银行的短期外债巨增,一旦外国游资迅速流走各国金融市场将会导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荡。东南亚各国⑤中央银行虽然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面对开放的自d化市场却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其中,问题以泰国最为严重。因为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秦铁紧盯美元,资本进出自由。泰国经济的"泡沫"最多,泰国银行则将外国流入的大量美元贷款移入到了房地产业,造成供求严重并衡,从而导致银行业大量的呆账、坏账,资产质量严重恶化。¥1997年上半年,泰国银行业的坏账据估计高达规皿亿到9000h泰林(约合310亿~350亿美元)。加之借款结构的不合理,更&泰国银行业雪上加霜。泰国银行业的海外借款95%属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款。
索罗斯正是看准了东南亚资本市场上的这一最薄弱的环节才决定首先大举袭击泰株,进而扫荡整个东南亚国家的资本市场;
1997年3月,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庄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时,索罗新认为千载难逢的时机已经来;脑,索罗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大量抛售泰林,泰国外汇市场立刻波涛汹涌、动荡不宁。泰株一路下滑,5月份最低跌至1美元兑26.70铣。泰国中央银行在紧急关头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如动用120亿美元外汇买人秦铁,提高隔夜拆借利率,限制本国银行的拆借行为等。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得索罗斯交易成本骤增,一下子损失了3亿美元。但是,只要素罗斯对他原有的理论抱有信心,坚持他的观点正确,他不仅不会平掉原来的头寸,甚至还会增加头寸。3亿美元的损失根本无法吓退索罗斯,他认为泰国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抵挡不了他的冲击。他志在必得。
1997年6月下旬,索罗斯筹集了更加庞大的资金,再次向泰铁发起了猛烈进攻,各大交易所一片混乱,秦铁狂跌不止,交易商疯狂卖出泰林。泰国政府动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企图力挽狂澜。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无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7月2日,泰国政府由于再也无力与索罗斯抗衡,不得已改变了维系13年之久的货币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珠更是狂跌不止,7月24日,泰殊已跌至1美元兑32.63殊的历史最低水平。泰国政府被国际投机家一下子卷走了40亿美元,许多泰国人的腰包也被掏个精光。
索罗斯初战告捷,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决定席卷整个东南亚,再狠捞一把。索罗斯飓风很快就扫荡到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印尼盾、菲律宾比索、缅元、马来西亚林吉特纷纷大幅贬值,导致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物价上涨等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这场扫荡东南亚的索罗斯飓风一举刮去了百亿美元之巨的财富,使这些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灰烬。
亚洲的金融危机还迅速波及到了拉美和东欧及其他亚洲的创汇和证券市场,巴西、波兰、希腊、新加坡、台湾等国和地区的外汇和证券市场也发生了动荡,货币与证券价值纷纷下跌,这些国家日政府也不得不动用国库支持本国货币及证券市场。许多国家已笑了谈“索”色变的地步。索罗斯在金融市场上的出击使得许多发原中国家的债务和贸易逆差激增,破坏性极大,各国开始加强金融继管,时刻防范素罗斯,这也使索罗斯的行动变得不再那么容易了。
扫荡完东南亚,索罗斯那只看不见的手又开始悄悄地伸向同.刚回归祖国的东方明珠——香港。
1997年7月中旬,港币遭到大量投机性的抛售,港币汇率受到冲击,一路下滑,已跌至1美元兑7.7500港币的心理关口附近;香港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各大银行门前挤满了挤兑的人群,港币对始多年来的首度告急。香港金融管理当局立即入市,强行干预斤场,大量买入港币以使港币兑美元汇率维持在7.7500港元的心退关口之上。
刚开始的一周时间里,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不久,港厅兑美元汇率就跌破了7.7500港元的关口。香港金融管理局再沙动用外汇储备,全面干预市场,将港币汇率重又拉升至7.7500措元之上,显示了强大的金融实力。索罗斯第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有力防守中较慕样失败了。
根据以往的经历看,索罗斯绝不是那种肯轻易罢休的人,他开始对港币进行大量的远期买盘,准备再重视英格兰和东南亚战役的辉煌。但这次索罗斯的决策可算不上英明,因为他也许忘了考虑香港背后的中国大陆,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达2000多亿美元,加上台湾和澳门,外汇储备不少于3740亿美元,如此强大的实力,可不是英格兰、泰国等国所可比拟的。此番袭击港币,胜算的把握并不大。
对于香港而言,维护固定汇率制是维护人们信心的保证,一旦固定汇率制在索罗斯等率领的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失守,人们将会对香港失去信心,进而毁掉香港的繁荣,所以,保卫香港货币稳定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战。香港政府会不惜一切代价反击对港币的任何挑战。
1997年7月21日,索罗斯开始发动新一轮的进攻。当日,美元兑港币3个月远期升水250点,港币3个月同业拆借利率从5.575%升至7.06%。香港金融管理局立即于次日精心策划了一场反击战。香港政府通过发行大笔政府债券,抬高港币利率,进而推动港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上扬。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局对两家涉嫌投机港币的银行提出了口头警告,使一些港币投机商战战兢兢,最后选择退出港币投机队伍,这无疑将削弱索罗斯的投机力量。当港币又开始出现投机性抛售时,香港金融管理局又大幅提高短期利率,使银行间的隔夜贷款利率暴涨。一连串的反击,使索罗斯的香港征战未能讨到任何便宜,据说此举使索罗斯损失惨重。
中国政府也一再强调,将会全力支持香港政府捍卫港币稳定。必要时,中国银行将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联手打击索罗斯的投机活动。这对香港无疑是一种强心剂,但对索罗斯来说却绝对是一个坏消息。”素罗斯所听到的“坏”消息还远不止这些。1997年7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包括中国、澳大利亚、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和东盟国家在内的亚太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会议发表声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良好,彼此要加强合作共同打击货币投机力量。这使索罗斯感到投机港币赚大钱的希望落空,只得悻悻而归。
这次袭击港币失利也给了索罗斯一个教训,不要过分高估自己左右市场的能量,否则,市场有时也会给你来个下马威,让你吃尽苦头。
索罗斯作为世界上的头号投资家是当之无愧的。从他进入国际金融领域至今,他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几乎无人与之能比。也许有的投资者也会有一两年取得惊人业绩,但像素罗斯那样几十年一贯表现出色,却非常难得。他虽然也曾经历过痛苦的失败,但他总能跨越失败,从跌倒的地方再站起来,而且会变得更加强大。他就像金融市场上的“常青树”,吸引着众多的渴望成功的淘金者。
也有人将索罗斯称为“金融杀手”、“魔鬼”。他所率领的投机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翻江倒海,刮去了许多国家的财富。掏空了成千上万人的腰包,使他们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故而成为众矢之的。但索罗斯从不隐瞒他作为投资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他曾为自己辩解说,他投机货币只是为了赚钱。在交易中,有些人获利,有些人损失,这是非常正常的事,他并不是损害谁。他对在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任何人都不存在负罪感,因为他也可能遭受损失。
不管是被称为金融奇才,还是被称为金融杀手,索罗斯的金融才能是公认的。他的薪水至少要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富可致42国,这是对他金融才能的充分肯定。
他虽然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但不容置疑,他又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
乔治•索罗斯的赚钱之“道”:哲学视角看投资
从思维观念和积极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来看,索罗斯更象是哲学家而非金融投资家
在验证了诸如K线形态、波浪理论、周期理论等等技术分析方法皆不能保证金融投资成功以后,人们更加关注蕴藏在价格变动规律背后的哲学逻辑,于是‘投资理念'、‘投资哲学'之类的词汇风行一时。
在将哲学方法运用于金融投资方面,最富有独创性而享有盛名的,可能当属有‘坏孩子'之恶名的金融大鳄索罗斯了。
很多学者认为,从思维观念和积极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来看,索罗斯更象是哲学家而非金融投资家;其著作则更具有哲学特色而非单纯的投资技术指导,譬如其早期所著的被奉为金融投资技术经典之作的《金融炼金术》,即被认为是阐述金融领域中思维与实在关系的哲学著作。
索罗斯的最初为国人所了解,即是因其独树一帜的哲学成就。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于武汉召开的卡尔·波普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索罗斯以书面发言《我与卡尔 ·波普尔》回顾了他与哲学大师卡尔·波普的交往,认为他的金融理论深受卡尔·波普哲学思想的启发。就是在这篇发言中,索罗斯提出的反射性概念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被评价为"认识社会历史规律的新突破,由此证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不适用于社会历史方面的研究",甚至"标志着哲学认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认识社会历史方法上的新起点"。
索罗斯本人对自己的定位也更加倾向于一个哲学家,而不是金融投资家,他戏称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哲学家却又乐此不疲,当人们视其为成功的金融投资家并表示敬仰时,他却认为自己更象一个不断思考人生的思想家。甚至在谈到其著作《金融炼金术》时则说:我人倒下去后,哲学就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索罗斯之于投资哲学的贡献,当首推其创立的‘反射性'概念。这是他的哲学概念框架的基石,它不仅存在于索罗斯的‘投资哲学'中,而是广泛地存在于他对历史、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和论述中。
在《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一书中,索罗斯这样解释‘反射性'概念:我们试图理解世界,而我们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而我们对世界不完全的理解在我们所参与的事件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思想与这些事件之间相互影响,这为两者都引入了不确定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决策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之上,因为我们的行为很容易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这两种影响相互助长,我把这种双向反馈机制称为‘反射性'。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从属于社会学范畴,其运行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自然规律的存在独立于认知主体,"自然科学家所思考的世界是一个独立于他们思想的世界。他们的陈述属于一个世界,而他们的陈述所涉及的事实则属于另一个世界。在陈述与事实之间只有单向的一致性。这一关键特征使得事实适合作为判断科学陈述真伪的准则"。比如地球总是围绕太阳转的,并不会因为人们曾经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所有不同。
而金融市场的运行却受主体思想的影响,在思想与表象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独特的规律特征。在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并进而采取的行为,会对市场的运行状态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显著的影响,比如在股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追涨杀跌。用索罗斯的话说"参与者可以用自己影响他们本人或其他参与者的决策的思想和观点来更直接地影响现实。""由于存在着一个双向反馈机制,参与者的观点和事件的实际发展进程都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在金融市场,正是由于参与者思想的影响,及金融市场表象与参与者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反射性),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要比自然规律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不能够简单地移植于从属于社会学范畴的金融市场。基于这样的判断,索罗斯摈弃了传统的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证券分析方法。
证券分析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数学家的领域,从投资组合理论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数学分析手段被广泛应用。但是这种纯数学化的分析方法往往被证明过于理想化和僵化。
在传统的预测金融产品未来价格的数学模型中,市场参与者即投资人对市场运行状态的理解,及进而采取的交易行为被忽略,则交易行为单纯地是市场环境的函数:x=f(y) x代表参与者关于环境y的观点,而市场环境y是不受参与者行为x所影响的独立变量。
在反射性理论中,交易行为与市场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由一对反函数来描述的:
x=f(y) 认识功能(函数)
y=g(x) 参与功能(函数)
其中x代表参与者关于环境y的观点。这一对函数说明,不仅参与者的观点依赖于市场环境,而且市场环境也依赖于参与者行为。
由此引出的投资思维是,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引擎'引导市场启动某个趋势,这趋势会影响其参与者采取顺应趋势的交易行为,如果采取相同交易行为的参与者足够多、力量足够大,则趋势得以加强,而加强了的趋势又进一步强化了参与者的顺应趋势行为,并使得趋势更加加强,市场趋势与参与者行为的相互加强,形成一个正反馈的自激励链条。
找到这个‘引擎'并发动它,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庄家'在操纵市场中的建仓和启动行情阶段。在实际市场交易中,这个‘引擎'通常是几项因素复合而成:政治经济方面的有利因素、有关被操纵金融产品的似是而非的rumor、以及可被观察到的该产品价格的异动表现......
在此我们看到,制造舆论和利用图表形态的市场操纵行为,找到了充足的理论依据。而广为人所熟知的诸多技术分析手段,往往被用做判断趋势形成的信号,它们都是‘引擎'的一种形式,所以会有人说技术图形都是庄家画出来用以诱惑市场参与者的,并非没有理论根据。
作为反射性理论的创立者,索罗斯本人对该理论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在历次战役中,索罗斯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广为散布对其有利的信息和论点,为其发动的行情推波助澜。
(本文内容来自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新华网)
西班牙微信号:xibanyayimin010【←长按复制】
意大利微信号:yidaliyimin010【←长按复制】
英国微信号:yingguoyimin010【←长按复制】
葡萄牙微信号:putaoyaimin010【←长按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