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文章:中国这只“睡狮”或已醒来

2016年01月23日 美国资讯




参考消息网1月23日报道 美国 《外交政策》杂志网站1月19日发表题主题为《卧虎与熟睡的巨人》,副题为《120年前的那句老话对中美关系作出解释》的文章。

文章写道,1997年,中国摆脱毛时代的孤立境遇已约有二十载。当时,《经济学人》杂志对拿破仑·波拿巴说过的一句备受人们推崇的名言慨叹不已。据称,拿破仑曾称:“让中国睡下去吧,一旦她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发抖。”1977年至199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还多,该国对外政策更趋自信。1995年,北京在台湾海峡发射导弹,以示强势。《经济学人》杂志当时撰文称:“中国经济增长及其不断壮大的实力令中国问题观察人士颇感震惊。在他们看来,拿破仑那句名言之贴切似已无可辩驳。”

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什么中美两国的知名评论人士都喜欢用这种隐喻来形容中国呢?因为这可让两国不用急着去认真对待中国已拥有的重要影响。“当中国醒来”以及“中国在醒来”都在暗示中国处于从睡到醒的转型过程中。作为另一种说法,“睡狮”或“沉睡的巨人”可让人们抱有某种程度的自满感。

这可让美国人抱定美国优越论,把美国对丧失全球威望——即美国和中国领导的全球秩序此消彼长——的不安留到未来去处理。

文章称,此外,这也可让北京的很多精英人士继续恪守前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醒世名言——“韬光养晦”。中国的体量表明它要有大的担当,但北京有时宁愿外部世界视其为一个应少承担些全球责任的国家。2015年1月,中国共产党某官员说:“人们对中国期望过高了。”这位要求匿名的官员将中国比作一个小孩儿。该官员说,“如果把中国当做一名成人,那么有关中国的报道”会令人感到困惑——它似乎存在很多问题。但如果把中国当做一个小孩儿,“你就会发现它其实就是个在逐渐长大的正常孩子。这就是中国当前的状况”。

文章称,过去几年,中国国内以及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这只“睡狮”或已醒来。2014年4月,英国广播公司援引中国退役将军徐光裕的话说:“正如拿破仑所说,当中国醒来时将震惊世界,我们现在已经觉醒并逐步恢复力量,但美国无法承受这一事实。”2015年年底,中国退役大校刘明福对《纽约时报》记者说:“我们原来是东方睡狮,现在我们醒过来了。”

文章说,记者艾萨克斯曾在1958年写道,每当有人预测中国要崛起,“那只斜躺着栖息的巨兽就会再次陷入半昏迷状态。但这种预言只是错在时间上,而非错在预期上。”北京能否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并满足该国14亿人的需求,这将对中国如何影响世界其他国家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观察这一进程的同时,人们也该找个更贴切、更新颖的隐喻去形容中国了。(编译/王超)

资料图片:中美关系

【延伸阅读】外媒:中国经济不会崩溃 转型已经取得进展

图片来源:美联社

中国日报网1月22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曾经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如今增速放缓,增加了外界对这会给世界各国可能产生影响的担忧。然而,中国官方于1月19日宣布经济增速创25年最低之后,外界似乎都松了口气,认为情况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糟糕。

这份报告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处在艰难而复杂的转型期,要从依赖于制造业以及对房地产及工厂的投资过渡到依靠服务业和消费支出,不过,中国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1月19日,亚洲和欧洲的股市回暖。当天中午,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小幅上涨。

“状况不错,”道明银行经济分析部(TD Economics)资深经济学家Fotios Raptis说道。“中国经济不会崩溃。”

中国政府的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五年放缓,从2014年的7.3%降至2015年的6.9%,是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为6.8%,创六年来最低季度增长率。

美联社认为,中国的经济放缓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有意而为之。中国政府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采取的措施势必会减缓经济增速。

19日的报告表明,中国经济有所进步。2015年服务业占中国经济活动的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0.5%。

国际金融协会的首席经济学家查尔斯·科林斯(Charles Collyns)认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在很多发达国家,服务业约占整个经济活动的75%。

2015年,中国服务业的增速是8.3%,超过传统的经济增速的主力——制造业和建筑业——6%的增速。

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状况与私营企业的预测一致,也基本符合中国官方所提出的年内增长7%左右的目标。

“官方数据表明,在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没有出现“硬着陆”,但是,人们仍然会担忧中国经济放缓会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PNC金融服务集团的经济学家比尔·亚当斯(Bill Adams)在一份报告中说道。

让投资者感到欣慰的是,许多对第四季度增长的悲观预测都是错误的;他们希望中国政府继续推出刺激措施来避免经济“硬着陆”。

自从2014年11月以来,中国下调了6次利率,并采取措施保护出口企业和其它产业来应对放缓的经济。但是,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仍然依赖于由国家主导的建设支出以及其它投资。

2015年是中国政府25年以来经济最低迷的一年。199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8%。

图片来源:美联社

全球经济危机发生时,经济增长率在2009年第一季度跌至6.1%。今年的10月到12月是自那以后经济增长最慢的季度。

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国际形势仍然复杂,重组和升级处于困难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

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厂、住房和其他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在2015年下滑至12%,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零售销售增长从2014年的12%跌至10.6%。

12月出口同比减少1.4%,远远低于中国政府6%的贸易增长目标。2015全年出口下降了7.6%,打击了拥有几百万中国劳动力的产业。

牛津经济研究所(Oxford Economics)的高路易(Louis Kuijs)在一份报告中说道:“经济增长前景具有两面性。房地产建筑减少,出口疲软而且继续影响经济活动。”

“同时,工资增长稳定,因而消费继续强劲增长,”高路易说道。“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消费和服务行业强劲增长十分关键,因为可以避免劳动力市场的压力。“

2014年,电子商务消费增长33.3%,激励政府努力建设消费经济。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称,消费在经济活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至56.4%,比2014年增长五个百分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预计中国的增长是6.3%,而预测人士则认为中国今年经济增长将继续下滑。19日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市场,表明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影响并不是他们最担忧的“,科林斯说道。

布鲁金斯学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资深研究员、美国财政部和世界银行前驻中国经济金融特使杜大伟(David Dollar)称,19日的数字“符合对中国观察人士的预期:中国经济只是逐渐地放缓”。

(2016-01-22 14:18:02)

【延伸阅读】奥巴马国情咨文三提中国 专家称中美关系总体稳定

当地时间2016年1月12日晚,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其总统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也是其第七次进行国情咨文。

中新社华盛顿1月13日电 题:奥巴马国情咨文三提中国 专家称中美关系总体稳定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地时间12日晚在国会发表任期内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讲,三次提及中国,涉及全球领导力、地区贸易规则等议题。此间专家认为,奥巴马的言论或多或少显示出与中国“较劲”的味道,但如果放在大选年整体氛围中考量,他的表态仍与一些共和党竞选人涉华负面言论有着显著差别,当前中美关系仍保持总体稳定。

中新社记者统计发现,以历任美国总统国情咨文中提及中国的次数计算,奥巴马在美国历史上排名第5位,排在威廉·塔夫脱、西奥多·罗斯福等前总统之后。奥巴马还是过去100年来最频繁在国情咨文中谈中国的总统,自2009年发表首份非正式国情咨文至2015年,奥巴马国情咨文前后共提中国18次,多数涉及经贸领域,表明中国是奥巴马施政的“稳定关注对象”。

在今年国情咨文中,奥巴马第一次提及中国是为了论证领导力问题。他表示,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有调查结果显示,与他当选总统时相比,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变得更高,当涉及到每一个重要的国际议题时,人们不会找北京(指代中国)或者莫斯科来领导,而是给美国打电话。

奥巴马第二次提及中国是聚焦国际形势。他表示,中东在转型,中国经济正遇到逆风,此外,即使经济收缩,俄罗斯仍将大量资源投入乌克兰和叙利亚,二战后构建的国际体系正在努力赶上当前国际关系新现实,所以美国需要改造国际体系,设置优先事项。

奥巴马第三次提及中国是在谈论贸易规则之时。他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能够推进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力,将使美国而非中国来设定地区规则,要想展示美国的力量,国会需要批准TPP。

曾担任奥巴马2008年亚裔竞选顾问的华裔评论家、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荣誉主席薛海培12日晚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2016年是美国大选年,奥巴马此番表态虽然有些“较劲”的味道,但多数属于“老生常谈”,且并没有特别负面的表态。

薛海培指出,当前美国大选的现实是,包括地产大亨特朗普在内的一些共和党竞选人时常发表涉华负面言论,炒作“中国威胁论”,与这些人的言论相比,奥巴马此番表态至少显示白宫并不觉得当前美中关系有任何大的动荡,而是总体保持平稳。

从2009年到2015年,奥巴马国情咨文中的中国有时以“合作伙伴”身份出现,有时以“对手”面目出现,美方表态时而温和时而强硬,这既与中美关系有关,也与美国政治气候密切相关。比如奥巴马曾在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承认中国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呼吁美国不要沦为第二,也曾在2012年总统大选年标榜对华贸易救济案的数量和宣布成立针对中国的新机构,显现其对华贸易态度强硬。

薛海培认为,随着中国实力上升,中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都在凸显,今年中国可能继续成为美国大选期间的话题,但由于外交权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总统一人手中,个别竞选人的表态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将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薛海培表示竞选人中不乏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佛罗里达州联邦参议员卢比奥、前佛州州长杰布·布什、俄亥俄州州长卡西奇等务实派代表,如果美国选民最终选出一位务实派担任总统,中美关系未来应该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完)

(2016-01-13 18:25:00)

【延伸阅读】独家:2016年中美竞合博弈格局会否有变?

《参考消息》1月4日报道2015年的中美关系呈现鲜明的两面性特征。一方面,中美围绕南海、网络、美国升级与日菲军事同盟关系等问题的博弈更加全面、深刻,另一方面,两国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反恐、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也更加务实和富有成效。一方面,美国舰机挑衅性巡弋南海被媒体渲染成两国走到军事摩擦边缘,另一方面,中美两军关系依然延续近年来热络、升温势头,两国战略关系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如此看来,中美合作、竞争、博弈并存的格局一时不会改变。这是中美关系的历史规律和客观现实共同决定的,是中美经济、战略、人文等各领域深度相互依赖的利益格局共同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016年的中美关系仍将延续这一竞合博弈格局和两面性特征。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总体发展势头仍被普遍看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美国经济复苏强劲,但受国内问题和国际难题的影响,难以重现“一超独霸”的强势,国际影响力相对下滑。因此,中美总体力量对比拉近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中美两强与其他诸强力量差距拉大的趋势也没有改变。这意味着,中美战略博弈的全面性、深刻性只增不减。如何登高望远、抓大控小,以高超的战略思维和精细的战略管控维持两国关系的总体稳定,成为2016年中美关系的首要任务。

各方期待中美关系稳定

从国内议程看,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第一个百年”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在新时期中国总体对外战略布局初步搭建之后,集中精力保持国内经济中高速增长、保持政治社会总体稳定、保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必然成为中国政府的首要关切和重要任务,确保国际和周边环境和平、保持中美关系大局稳定由此变得更加重要;从美方看,2016年是奥巴马8年执政的收官之年,也是美国的大选之年。对奥巴马来说,中美关系究竟是走向冲突动荡还是和平发展,不仅攸关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其留下一份什么样的战略遗产。从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期间4天内两度约请习近平主席通话这一情节看,奥巴马也有期待中美关系在2016年稳中有进的强烈意愿。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形势整体低迷,国际恐怖主义形势异常严峻,全球热点问题此伏彼起,恐怖袭击、难民危机、地缘冲突、极端气候、治理失序等全球性问题愈发突出。国际社会期待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能携手带领各国复兴经济、打击恐怖、共塑秩序,应该说,国际社会比任何时候都期待中美关系的稳定。

但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已今非昔比,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也日益多元,两国高层的政治意愿和国际社会的客观需求能否转化为中美关系的实际稳定,还取决于诸多因素和变量。南海、网络等热点问题虽暂时得到管控,但高烧不退、病根难除,随时还有引爆的风险,需要两国精心呵护,共同寻求破解之道,关键是不让分歧矛盾演变成摩擦冲突。

两场选举成为影响变量

除此之外,2016年的两场选举会否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稳定的变量,值得关注。一是年初的台湾地区“大选”。如果一个不放弃“台独”立场的民进党卷土重来,而又不断寻求来自美国的理解和支持,美国又基于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整体盘算同台湾新政府互通款曲,中美关系无疑会遭遇重大风波。美国对台政策何去何从,将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走向。从目前各种迹象看,美国朝野对此似颇有体认,表现相对谨慎。让我们拭目以待。

另一场选举是2016年美国大选。这场选举因共和党初选参选人数之多,因特朗普等非主流参选人异军突起,也因希拉里·克林顿有望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统,而备受关注。从美国过去几十年的选举规律看,少有一个党派连续执政12年的记录,如果希拉里最终胜出,意味着民主党至少执政12年,颇不寻常;再从美国仍是一个白种、清教、男性为价值主体的社会看,希拉里胜选意味着继黑人总统执政8年之后,女性总统首度主导美国政治,这将一定程度冲击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

美国需处理好三大平衡

由于美国大选变数颇多,初选结束之后才略见眉目,因此目前预测尚为时过早。但无论哪个党、哪个人上台执政,都必须面对美国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发展方向问题,具体而言,是如何处理三大平衡。一是实力与影响力的平衡。奥巴马集中精力拼经济,却部分丧失美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反恐等重大问题上的领导权。结果,美国实力虽在复苏,国际影响却在下滑。下届美国领导人势必要以已然恢复的实力为基础重振国际影响力。

二是亚太与其他区域的平衡。毫无疑问,奥巴马将以亚太“再平衡”作为自己最大的外交遗产,但放眼全球,美国在欧洲、在中东则呈战略收缩态势。美国是继续紧盯亚太和国内经济,还是适度在欧洲、中东等其他区域加大投入?这是下届美国总统的谋士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三是威胁和挑战的平衡。很显然,美国朝野开始越来越将中国视作唯一能全方位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竞争对手,但挑战不等于威胁。从威胁角度看,极端伊斯兰主义、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是美国头号敌人,俄罗斯也是更紧迫的战略威胁。美国是基于长远挑战的角度构筑针对中国的全球大战略,还是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应对更紧迫的现实威胁?这正是当前美国对华战略辩论的核心话题。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选定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努力探索同美国一道构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既是基于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认识,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塑造新型国际关系总体战略观的反映,更是一种后兴大国在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时代的战略自信和战略自觉。然而,一个巴掌拍不响,探戈需要两个人来跳。新型大国关系的共同事业必须由中美两国来共同推动实现。(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

(2016-01-04 11:58:00)

【延伸阅读】英国防部预测20年后世界:中美主导全球

参考消息网1月3日报道 美媒称,英国国防部发布了对2035年世界面貌的最新预测,其结果对英国来说似乎不妙,对美国就更不用说了。报告题为《2035年未来作战环境》,是以一个日渐式微的前超级大国的眼光观察世界。

据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1月2日报道,该研究报告认为美国和中国将是全球主导力量。很不幸,英国这样一个中量级国家面对的局面是,更多的中量级国家入场了。英国分析人士指出:“其他新兴国家——例如巴西和印度,其战略兴趣将扩大到本地区之外以追逐资源。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墨西哥、尼日利亚、南非和土耳其等国都可能会拥有越来越大的区域重要性。”

研究报告坦言,英国的影响力“到2035年会减退,因为我们要在一个更加庞大的同等实力国家群体中参与竞争”。

该报告在某些方面专门探讨了英国问题,比如沦落为一个二流强国不可避免的缺陷。例如,报告承认英国的军用和民用基础设施高度依赖卫星,但又必须依靠外国企业提供卫星发射能力。报告称,英国还将在军事技术竞赛中落后,“到2035年,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或许美国除外——的军队几乎肯定会在某些技术上被超越,或许会需要习惯于被从中衍生出的军事能力所打败”。

报道称,但另外有些问题是美英共有的。跟美国一样,英国的规划者担心先进军事技术落入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手中。研究报告预言:“技术的扩散意味着会有形形色色的行为体掌握曾经专属于发达国家的系统。同时,西方国家可能会在经济上被超越,也就是说它们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开支会被赶超。此外,西方不大可能完全依靠先进高端平台来保持优势,因为这些东西的价格看起来必将大幅上升,致使足量采购变得根本不可行。”

至于解决办法,英国国防规划者只能提出一些熟悉的词语,比如建设“有弹性的”军队和实行“联合作战”。换句话说,他们想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报道称,美国还远远不会沦为二流强国,但权力分布势必会改变:问题不仅仅在于衰退,还在于如何应对这种衰退,以尽可能减少权力的丧失。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