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nt you to deal with all your problems by becoming fucking rich.” ——《华尔街之狼》 现在一说谁谁谁出国,第一反应往往是这家人一定很有钱,或者这人一定是在国内学不好才出去的。其实遇到这两种反应的时候,作为出国党的我们只有无语。 许多人认为出国的人都是有钱人,即使不是家财万贯的,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可是在出国的人当中,真正有钱的只是一部分的人,有些家庭只在小康水平就把孩子送出去,爸妈拼命挣钱从嘴里省钱供孩子读书的也不在少数。 前段时间一条关于留学生家境情况的知乎在留学圈引发热议,不少人都分享了自己的家庭情况。但综合来看,大部分人都属于中产阶级,是土豪的没几个(当然也有低调的)。比如有一位同学分享说当时出国,家里负担不起学费和生活费,父母向亲戚朋友把能借的钱都借了,负债去美国念书。这位同学在美国为了省钱选择提前毕业,并且在最后一个学期转为part time。繁重的课业和压力下最终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并且在能负担得起的前提下两年内还清了所有债务。 许多人问家境不够好为什么要出国。在我看来,原因只能是:出国学成后的收益大于留学时花费的投资。许多家长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把孩子送出国读书,当然小孩也要清楚自己的家庭情况,好好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出国的价值。 有一位同学分享,为了能毕业后顺利留在美国,本科专业选computer science。大家都知道cs基本上等于offer的保证书。后来这位同学在美国找到工作,白手起家,现在日子过的很好。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资源。上个世纪人们口耳相传的美好的“国外”,如今依然有着在国内没有的资源。比如,最简单的,这边可以提前看到国内还没上映的电影,有免费的音乐会可以听,可以接触到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可以看到在国内被禁掉的书。这些体验都是在国内花钱都买不来的。如果平衡一下两者的价值,当然出国更好。 在中国,想要从中产阶级进入上层社会,只能拼家境。你家境好,接触到的人不一样,自然生活也就不一样。那要如何提升自己的家境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更高的教育。国内没有的,大部分人都会转向国外。归国之后,虽说不一定会过得像想象中那么好,但是起码也是镀了金回来的,别人自然高看你一眼。 这次有幸采访到几位同学,有钱的很有钱,稍微差一点的每顿饭都省吃俭用,为了省下一分半毛的情愿和不认识的人share一个房间平摊费用。 我无法提供更加翔实的数据,只能尝试用个人的分享去窥探我们这个群体。
注:以下采访根据个人意愿公开姓名或匿名,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海琪(女,20岁,大二,finance专业)
一头长发披肩,平时不化妆,每天都穿学校的hoodie和牛仔裤,只有周末才会稍微打扮一下自己,但多数时间也是去图书馆。身兼数职:在饭堂搬碟子,在downtown做pizza和在学生中心当前台。 “爸妈赚钱不容易,我想尽可能减轻他们的负担。” 海琪的家虽然不在金字塔最顶层,但是也是比平均留学生家庭收入高。但是从她的衣着打扮,绝对看不出来她们家的家境好坏。“其实打工不代表没钱,我只是想提前见识一下工作是什么样子的,以后到公司里也会跟同事交流的更好。” “自从开始打工,我逐渐走出中国人的圈子,认识了很多外国人,有些成为了最好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出去玩。”当问到许多对出国党家境的误解有什么看法时,海琪觉得完全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其他人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好了,嘴长在他们脸上,说不说在他,听不听在我。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Jennifer (女,19岁,大二,accounting专业) 典型不给自己找点事做会死星人。除了每周规定的工作时间,如果没有考试,没有作业,或者教授cancel课了,Jennifer就会在打工的地方sign up more hours。 因为家庭原因,Jennifer的妈妈和爸爸分居两地,而她一直跟妈妈生活,很少能见到爸爸;加上家境一般,Jennifer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着做家务,高中的时候更是去地铁里发传单挣生活费。 因为有很多工作的经历,Jennifer看起来比同龄人都成熟一点,话也很少,非常独立的女孩子,也因为这样,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对象。“同龄的男生都太幼稚了,他们喜欢小鸟依人的,这个我做不来。” 虽然可以坦言自己做过很多工作,但是对家境问题还是特别敏感。我几次问她,她都不太愿意回答,直到知道可以匿名发表,才稍微肯说一点。“大家觉得我很独立,有很多工作经验,简历也好看,好像很容易找到工作的样子。可是从本质上来说,我算比较自卑的了。周围的朋友说出去吃饭就去了,只有我要数数钱包够不够钱。工作这么久,自己都习惯了。如果可以,谁想打工啊。” “说真的,我还挺希望大家都认为我们家挺有钱的,这样就能和大家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