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放假不回国?

2016年01月15日 美国西北生活圈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文/陈艺源



我自以为自己算不上是沉默寡言,虽然从来不算外向,但若话匣子打开了就很难收得住,有时候甚至讲到兴头的时候觉得倾听都是一种苦痛。但每次回国,无论是待两周还是三个月,都会被父母骂“性格不好”,觉得我在亲戚面前很冷漠,问及关于国外的情况时极少搭话;而我每次都是战战兢兢地听着,心里想着这是病得治,下定决心变成一朵人见人爱的小红花,却又在下一次见面时被打回原形。后来我总结了一下,一般来说对话是这样进行的:


“呀,你又回来了啊?”


“放暑假了嘛。”


“什么时候开始放啊?”


“六月初啊。”


“怎么那么早啊?唉我说,美国学习就是轻松啊,还是国内学生苦。早知道把我家娃也送出去,哪像现在一样啊,高考、就业、结婚、买房,压力那么大……”


以上对话中的“暑假”可以改成“圣诞假”,“六月初”可以改成“十二月中旬”,要是放春假的话还能更有创意一点。这个模版绝对是百试不爽,而且每一次遇到这种问话,我好像除了沉默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干的了,把话都听到心里博自己一呵呵,然后把嘴缝得紧紧的以免说错什么话让父上母上脸挂不住——虽然沉默也够让他们脸面挂不住的了。回到家里必然又是一顿数落,有时候被骂委屈了我的泪腺甚至还会很入戏地洒几滴眼泪,我就趁着东风向父母解释说在美国并非他们所想的一样,而我又不知道该怎样回复。每次他们听完我说都会叹气着表示理解,说他们也知道我辛苦,可就是不喜欢我的态度。


我的态度?


其实我不是没有想过要表明我的态度,在山校这么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各种人文课上自然是没少练嘴皮子,平时大小事都必须和老师斗智斗勇,而且学校这么小的一点儿地方又没什么时间溜走,除了拌拌嘴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减压的课余活动了。并不是语言上的贫乏,甚至和我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中文水平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愚笨如我,真的想不出来一种很机灵的回答,可以让父母倍儿有面子,让我不委屈,而且让听者一时还反应不过来自己被打了脸。我缺的并不是态度,而是和亲戚们周旋的技巧,尤其是在他们的娃坐在旁边听的情况下,我并不想误伤无辜。


我绝对不敢否认国内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尤其是中考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搁谁身上估计都会吃不好睡不香,而且能在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里熬出头的人我是非常佩服的,努力、天分、运气缺一不可,能出落得大大方方的人必然是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在美国,没人逼着你会每天刷题学习,甚至在你上到了稍高级的课之后,老师根本就不会检查作业了,更别说公布考试排名,在山校这种事情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是,自从这三年出来了之后,我慢慢懂得了一个很重要的、我之前知道但是并不理解的道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没少出现过,很多人一边重复着一边不把它当回事儿看。只有放在自己身上、帮助自己抵御别人攻击的时候才有用,用在别人身上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看不惯别人散发负能量的时候杀出此招可以将同情心的方向转换成自己,顺便突出了对方的小心眼儿,有它再也不怕听怨妇啰嗦啦!可是自己喋喋不休被别人扔这句话的时候却忿忿不平起来,觉得别人没素养不耐心,明明我受了天大的委屈你居然敢不听我说,岂有此理啊!你还是人吗?


这句话的原作者必然是个心怀宽广的人,因为它实在是太精妙又太仁慈了。每个人的痛苦其实感觉起来都差不多,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难道富人就不“百事哀”了吗?你要是真悲观的话全世界都是哀的,甭管有钱没钱,反之亦如是。要是你在国内能读出一万个苦逼来,出国你估计也扛不住,因为有阳光的地方都有阴影,就算你过着看似很美好的生活,但总会有那么一点点东西不顺你心。突然想起来很久之前读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拥有九十九头牛的人想要凑够一百头牛,想要买走一个穷人手里唯一的一头牛。其实两者都是不幸福的:只有一头牛自然是艰辛,但是差那么一头牛的人天天也被自己的欲望和强迫症所折磨。当时那本书的作者专注于谴责这个“有钱人”的贪婪之心,反而忽略了作为“有钱人”的痛苦,更不用说他们心灵上关于道德谴责的纠纷了。说到底谁更难受一些呢?谁都一样不舒服,毕竟开心不开心这个东西很主观,又没有一个同一单位可以拿出来比。


对于大多数亲戚的提问我的自然反应就是语塞,有种被人一句话说死的感觉,如果要反驳的话基本上就肯定是要撕破脸皮了,尤其是在这种让我特别有倒苦水欲望的话题上面。其实我也有想过要来“比谁的经更难念”,甚至连台词都想好了,读起来还挺有节奏感的:

嗯,美国也有高考啊,你说哪种高考?我们有很多种哦,SAT ACT不是要二选一吗,大多数人两个都会试一下,但又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所以自然要刻苦学习啦。平时上课的内容和SAT ACT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这不代表你就不用准备了,题还是要刷的,只是占用你的休息时间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考完了成绩不能取消,很多学校在申请的时候可是要看你黑历史的,刷分遭雷劈哦。


对啊,我们不是一考定终身,SAT ACT每个能考最多三次。这个考试什么时候考呢?每个月总有那么几个周六我们是在万人坑里度过的,五六个小时中间就尿那么两三次,跟同学抱怨一句都会被误以为作弊啊。不过没关系啦,大不了junior year用掉了六个周末而已。

既然美国教育那么缤纷,当然不能光看一门考试成绩啦,多不全面多有损美国形象啊你说是不!你还得考SAT2,也就是分科目考试。这个还是小意思了,数理化也就国内高二高三难度而已,考个三门就行啦,很轻松的!不过,嗯,你还是得花几个周六来考。junior year剩下的几个周六又被用掉了好几个……


国际生还是要考托福的啊!这个是小意思了,但是托福,它,也是周六考。让我们再去掉一个周六……


当然了!平时成绩怎么能不算呢,绩点可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方式啊!所以老师们勤勤恳恳,每周三个小考一个大考,全部计入成绩册,考砸了一个就和好成绩好学校说拜拜吧!有些老师还把class participation也就是课堂参与算在成绩内,英语不好的或者喜欢闷声发大财的人(嗯,说的就是你们)都死得很惨哦。而且你因为这个事情去跟老师闹不愉快的话,老师会觉得你这人怎么只是为了分数而学习啊!一点都不喜欢我的课!扣分扣分!推荐信上再给你吐个槽,得,你丫就等着被大学拒吧……


很多人说美国的课轻松简单易学,嗯,我不能昧着良心否认。你能够全选最低等级的课,数学从四则运算学期,三角形面积、圆形面积、长方形面积,上完四年高中也就上到个初三难度,全拿满分妥妥的。不过稍微有点儿脑子的人都会选稍难的课,比如说荣誉课程(honors)啊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简称AP)啊甚至大学本科课程,你可以九年级进来就开始学微积分,总有几个大牛是这样干的。其实光那几个大牛就够了,精英体制嘛,就是靠0.1%养剩下来的99.9%,分数不好拿也是其次,至少得对得起私立学校贵到变态的学费。对了,AP这个东西可是要考试的哦,每年五月都会抽出两个星期全国统一考,美国老师不教刷题,所以考试前刷题过内容什么的都是看你自己造化了。


以上只是学习部分哦。


美国怎么能只有学习呢!课外活动什么的肯定得有啊。数学社科学社机器人队什么都是标配了,申请大学的时候没什么亮点,虽然投入的时间也不少,但是还是要搞搞其他的活动,比如说社工啊,这个得花时间;再比如说体育啊,美国人很多都是练童子功的,每天放学后训练两小时,要把别人比下去还是得靠练,这个也得花时间;比如说乐器啊,一天几小时,这个也得花时间;比如说学生会啊,别人说你个歪果仁英语都说不溜的凑什么热闹去去去不投你你也没办法,要建立威信,也还是得花时间……


算笔账吧,时间也都剩不了多少了,睡个几小时勉强还能够,但是这样是不行的啊,老师会很担心你为什么不社交!然后你就必须得花时间社交!社交要不要花时间啊?


大家跟我说——药!


这也就算了……


就算你以上全部都保质保量完成,大学还不一定要你呢!你文书还得写得好,配得上你完美的考试分数和完美的课外活动和完美的推荐信和完美的平时成绩,美国大学才不会想要什么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呢!他们想要全面发展的书呆子!听见了吗!全面发展的书呆子!

当然,你家里要能给他们捐栋楼就更好了……


写得我都忍不住抖腿。


能把以上内容全部rap出来估计都能写篇论文了,别人还不一定听进去了呢,何苦来解释呢。久而久之就慢慢练成了笑而不语之功,对于这些问题打个哈哈就过,不多想不堵心,也同样是作为尊重他人痛苦的一种方式吧,毕竟以后总有一天觉得现在的这些所谓煎熬和历练都算不上什么鸟事,眼前的难题迟早都会慢慢淡化,就算无法解决也是如此。但请原谅我的精神洁癖——我对虚情假意的好奇心并没有太高的容忍度,而作为一个“天真”、“单纯”又“嘴笨”的人来说,我并不愿意在这种带着陷阱的问题上多费心思。并非我恶意揣测他人心理或者放大人性中的恶,而是一次次看起来单纯无害的问话都可以转变成各种各样的比较,说出来的话事后可能自己都忍不住嗤笑吧。


我自己也并非完人,很多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内心丑恶到无法面对自己,只是我并不喜欢去当那个自愿吃黄莲的蠢蛋哑巴罢了。这种对话重复频率高了,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会站出来帮我挡上一箭,说一句“美国生活也没有那么轻松”,心里就会忍不住颤抖好几下;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把我送出去读书,他们顶着的压力并不单只是财政上的,也并不单只是单纯地艳羡儿孙满堂的家庭,最最伤人的不过是他人的不理解,也不愿意理解。


曾经写过很多关于父母的文章,很多时候都忍不住矫情,但是真的很佩服他们的傲气。并不是居高临下的傲气,而是来自内心的强大给别人带来的感觉,就像达西先生“一意孤行”时给乡绅们带来的压迫感一样,不说对错,至少坚强。而且他们还要对付一个像我这样不圆滑不温顺不机灵的孩子,任性惯了,而且也不善良,从三四岁开始读的哲理故事虽然可以倒背如流,但并没有很上心。很多时候,面对无知和固执,我都会慌了阵脚,想要用冷暴力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实在是幼稚的可以。


自从第一次回国开始,就对很多人产生了厌恶和疏离感,并不单单只是“那些亲戚”,甚至有时候是陈年老友,固执地想要你永远像十几年前一样,像你离开之前一样,在那个地方原地踏步,等着被超过,永远不成长。他们就像不会生长的皮肤,容不下四处伸张的骨骼,终也逃不过被挣开、脱落、疏远、遗忘的自然规律。


有时候我也想要很圆滑地生长,可是经历过青春期的人都知道,成长离不开伤疤;而我也无意为了保全一身完好的皮囊而放弃自己的骨骼,只能慢慢忍痛变强,拥有一颗可以披襟斩棘的强心脏吧。


美国西北生活圈


提供最权威南加州大学资讯


长按二维码关注互动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