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口干、眼干、咽喉干、皮肤干燥的人越来越多,身体像被抽干了水,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燥证。身体的水,中医称之为津液。燥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体内津液不足,精血枯竭,或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致脏腑、组织、器官、毛窍失于濡养,而出现口干咽燥、鼻干唇裂、干咳无痰、两目干涩、皮肤干燥脱屑、毛发干枯等一系列干燥症状。燥证的根本是津液不足,而造成津液不足的原因有很多。
燥证分为内燥、外燥两种,外燥证由外感燥邪所引起,多由气候因素引起。
外燥根据寒热属性不同,又可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种。
内燥是人体自身原因导致的体内阴津不足,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饮食致燥
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少食蔬菜,喜欢吃辛辣、腌、煎、烤等食物,饮食偏好“重口味”。还有的人喜欢吃巧克力,喝咖啡、可乐,饮酒等,这些都可致热邪内蕴,伤耗津液,导致燥证。
生活习惯
不喜欢饮水,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长时间看电视、电脑,吸烟,熬夜等。
疾病致燥
最常见的如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症;干燥综合征,中医称干燥病,都可引起阴虚燥热的情况。泄泻、呕吐、汗出、尿频量多及失血等病证,均能使体液或血液流失过多,若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则易出现津血亏乏之燥证。
中医认为,“燥者濡之”,临床治疗燥证的原则是生津润燥。对于饮食因素、生活习惯所导致的燥证,首先应该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对于那些经过检查没有明确疾病的燥证人群,则可以通过食疗自我保健治疗燥证。这里特别推荐三种具有润燥生津作用的食物——百合、桑葚、乌梅。
另外,有些果蔬也具有润燥保健作用,燥证之人可适当多食。
此外,藕、梨、番茄、黄瓜、山楂也都是润燥生津良品。
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 胡建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