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那些孤独的年轻人

2016年05月01日 今日头条


文章选自头条号“呆眼看画 ”

夜幕初下的现代都市,万家灯火,每个人的生活与他者都只有一墙之隔,然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前所未有的逐渐疏离。维系感情,认识新友,也转移到手机上5寸见方的屏幕中。每个人的社交网络似乎都天罗地网,然而行色匆匆的都市人们却又看起来如此孤独。

在那风起云涌的20世纪初,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为我们记录下初尝现代滋味的美国,那一代人的忧郁与寂寥——爱德华·霍普。

▲ 爱德华·霍普 《夜莺》 1942年

20世纪初,对于美国人而言绝非舒坦日子,大萧条之后紧接而来的欧战,令每一个人都活在了战争的阴影下。1940年的仲夏,霍普在写给他老朋友信中这样说:“我们是欧洲正在发生的周期性巨大的权利变化的见证者,只要欧洲还存在一天,别的任何力量也对它无计可施,除了在一旁忍受着焦虑,以及试图让自己不要被改变,而绘画似乎是一个逃离这一切的避难所,如果一个人可以分出足够多的经历来集中在绘画上的话。”

霍普最为著名的作品《夜莺》,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珍珠港事件发生后,艺术家敏锐的察觉到笼罩在美国的愁云惨雾,普通人终于直面战争的茫然与无措。与血腥、暴力的二战背景相反,《夜莺》丝毫没有一点点战争、暴力的影子,就像是硬币的反面。这似乎是他对于战争的另一种理解,霍普选择了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入画“咖啡馆”,里面的三位顾客互无交流,各自独坐,唯一的侍应生抬起头来,但却似乎在看着窗外,看似处于同一个空间,但每个人都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中。一如当时的评论家的评价:“三角形的天花板,尖锐又明亮,像一把利刃悬在他们头顶之上。你是不见踪影的观察者,在重重阴影之中,隐藏着一双秘密的眼睛。”

▲ 爱德华·霍普 《夜莺》 1942 (局部)

餐厅外空荡荡的街道,简朴的环境,带着一种莫大的空虚与冷寂,餐厅矩形的窗户与附近轮廓分明的线条,令四个人仿佛困在一个灯光笼罩的孤岛中,但这个孤岛中的人们却更加的孤独,带着阴郁、冷漠、逆来顺受的情绪被囚禁于此,静候命运的降临。一如那个刚刚卷入战争中,残酷的大时代下诸多平凡的民众,他们的生死孤独。

▲爱德华·霍普 童年时期的家庭

1882年,霍普出生于纽约一个混血家庭中,父亲为纺织商人,母亲热爱绘画,这使得霍普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天性谦良的他,却常常受到同学们欺辱,这可能是他在少年时期便逐渐与人群疏离,转而追求独处的诱因之一。而这也令他在喧嚣之外注意到同时期孩童所难以察觉到的景物。回忆这一时期,他写道:“当我在孩童时期,我就感觉照射在房屋上面部分的光与照在低一点地方的光是不同的,当我看到上面部分的光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愉悦。”

▲爱德华·霍普 大学时期作品

进入大学后,彼时的印象派轰轰烈烈,霍普的老师们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但他们却从不干涉霍普的艺术风格,而鼓励他尝试新的语言。年轻的霍普在学校中学习了六年,接受了严谨而全面的艺术教育,然而他却依旧与孩童时期一样,关注那些不为人所留意的细节。比如说空房子,他对空房子的迷恋贯穿了他一生:“我一直被空房子所吸引,我经常与朋友讨论,那些没有人在意与关注的空房子看起来像什么。”

▲爱德华·霍普 《海边的空房子》

大学毕业后,他与同时期的美国艺术家一样,前往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欧洲朝圣。而巴黎是他最为留恋的城市,并深深着迷于库尔贝的绘画。这一时期,马蒂斯的野兽派、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已经掀起浪潮,成为了艺术的最先锋。然而霍普却不为所动,并在此生再也没有去过欧洲,究其根本,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始终希望可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属于美国的全新绘画语言。

在霍普创作的早期,主要以乡村风景为主题,并极力避免任何风景名胜,从而关注那些真正的乡土建筑。到了1920年后,则将注意力转向了都市生活,开始把女性作为画面一部分来表达,而这些女性往往都是都市生活中男性所渴求的焦点。

▲奥巴马与白宫中的爱德华·霍普画作

然而对于霍普而言,无论是在外写生,亦或者是家中创作,绘画总是一件艰难的工作,每件作品都包含着长期的构思、酝酿的过程,而绝非天才型艺术家肆意挥洒的激情。在他看来,过于精细的描画会消弱作品本身的象征价值,而竭力精简作品中的人物与场景,从而营造出建筑与人之间的微妙情绪,在削弱故事本身叙事性同时,从而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对于霍普那个大时代而言,流派前所未有的成为了艺术史的另一个主角,印象派、抽象派、至上主义、超现实主义,这几乎成为了艺术家们的第二种身份,无论其是否愿意。然而在提起霍普时,却少有人在其名字前冠以任何确切的风格,他像一面孤独的镜子般折射着那个时代文化背景与社会动荡,为我们留下了20世纪初纽约的光影与新英格兰乡村的风景。



长按二维码,勾搭头条君

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丨今日头条

↓点击查看“呆眼看画”头条号更多精彩资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