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进攻、再进攻”,此时,袁萍已经是大汗淋漓,手中的剑越来越重,比赛迎来赛点。她深吸一口气,冷静出手,扬剑。江苏无锡的击剑场内,一名身材高大的女子卸下比赛装备。
此时,她的眼眶已经盈满了泪水:“我们赢了!里约奥运会 ‘我们来了’!”
当天,华裔女子袁萍代表新西兰出战,为新西兰获得历史上第一个女子花剑奥运参赛资格。
人们也许记得她此刻的荣耀,但很少有人知道,从亚洲到大洋洲,从中国到新西兰,从身披五星红旗到南十字旗,她所付出的努力和奋斗,以及她从少年起就不变的坚持。早上6点半,袁萍就早早出门了,正如许多个无休的周末一样,她要到自己的击剑俱乐部准备上课。袁萍来新西兰差不多8年了,但对惠灵顿的大风依旧没有什么免疫力,头发飞舞间,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家乡上海,杨浦区没有那么大的风,6岁时,她也总是这个时候出门,到体校练习篮球,直到11岁时遭遇意外骨折,才改练击剑。
她惯用左手,身体素质强,被击剑教练万惠萍一眼相中,一步步从上海职业队到中国国家队。
2008年,袁萍选择了退役。
退役后,她收到了新西兰击剑协会的邀请,担任教练兼运动员。那时,袁萍是新西兰唯一一位拥有世界击剑联合会所颁发的世界教练资格证书的职业花剑教练 。
看到这,你会觉得袁萍十分幸运,一切看起来都似乎顺风顺水,但事实上,现实总是比想象中残酷许多。初来新西兰,袁萍对一切都不那么适应,有限的英语、完全不同于国内的击剑体制、落后的击剑环境与协会在管理上的不专业、各类剑种教练资源的短缺和当地教练能力不足……
新西兰,除了比想象中更美的风景以外,与自己热爱的击剑相关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落后”,而关键的关键是当地击剑协会似乎并不以为然。
面对这样的情况,就算当初袁萍选择了放弃,人们也不会多说什么,然而,这个上海姑娘憋着一股“狠劲”,选择强迫自己融入并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哪怕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她依然坚持教剑,苦练英语,汲取一切与击剑相关的信息与养分。新西兰相对落后的击剑水平,让袁萍从以前国家队的“正规军”,变成了一个“野路子”。
在新西兰,没有人能有能力担任她的教练,每次重大比赛前,她都只能凭借自己的原有关系,自己出资去上海和意大利进行训练。
“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任何艰苦与磨难终将给你带来收益,坦然面对,把他们看做上天的恩赐!”尽管每年,袁萍都能毫无悬念地拿下新西兰全国、南北岛等各项锦标赛的冠军,但风光背后,是新西兰击剑协会主席的一句肺腑之言:“这些年来,新西兰击剑运动在你的帮助下有了很大提升,但有些方面对你是不公平的。”经过几年的打拼,袁萍在大洋洲的击剑界“打”出自己的名气,英语更是突飞猛进,吐字带着英伦口音,甚至还可以加一些新西兰腔。
2010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英联邦击剑锦标赛上,袁萍代表新西兰出战,横扫50多个国家的参赛选手,勇夺女子花剑个人赛冠军,这是新西兰击剑运动在国际大赛上最好的历史性成绩。
几年来,袁萍为新西兰出征,获得了不少冠军,甚至用自己的成绩改变了大洋洲和新西兰的击剑运动历史。
然而,这没有让她固步自封,她反而更追求突破和改变。
2013年,在经过一个月慎重考虑和实地考察后,袁萍放弃了所有来自外界的诱惑,比如卡塔尔曾以10万美金的年薪聘请袁萍担任国家队教练、以及其他国家的俱乐部的邀约…… 毅然决定留在惠灵顿,自己成立一家击剑俱乐部。在袁萍看来,她希望自己20年击剑运动生涯所学到的经验能力和知识能对新西兰的青年有所裨益,为此,她开始用专业的方式培养新西兰的击剑人才。
除了惠灵顿,她也每两周飞到奥克兰,在奥克兰击剑俱乐部教剑,自此,她感受到了另外一种快乐:帮助别人实现梦想。
然而,击剑毕竟是新西兰的小众运动项目。
俱乐部成立之初仅有5个孩子,有的还是朋友的孩子,他们就在没有装备,场地简陋,甚至在连场地费都由自己出资的条件下,开始了击剑训练。
好在,酒香不怕巷子深。
随着学生们不断夺冠,袁萍的声名远播,奥克兰、但尼丁都不断有人前来求教,一切都慢慢都走上了正轨,俱乐部也变得专业起来。
但生活总在不断考验这个上海姑娘的韧性。2012年,她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对每个运动员来说,奥运会无疑是最大的梦想,2012年,伦敦奥运会,由于新西兰击剑协会对击剑项目参加奥运会规则的不了解,直接错过了当年的奥运选拔赛。
最终,新西兰击剑选手连争取亚洲和大洋洲区选拔赛的资格都没有,满怀信心的袁萍只能抱憾而归。
奥运会每4年一次,袁萍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坚持到下一个4年。
对于普通人来说,4年是一个不算长的时间刻度,但对于运动员不长的职业生涯来说,4年意味着有可能面临伤病和退役。
除了失望,袁萍只是暗暗给自己鼓劲,她说:“我愿意为此付出全部努力”。
皇天不负有心人,幸甚,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入场券,已经被她紧紧攥在了手里,她没有辜负自己当初许下的诺言。
但在通往奥运的路途上,时间紧迫,还有很多难关要闯,袁萍在里约,能实现自己的最终梦想吗?
来源:新西兰天维网
合作推广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