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留学咖啡”授权转载。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留学语言培训行业观察 “liuxueguancha”】
本周妈妈圈微信课堂预告:
4月22日(星期五)晚八点,“我把孩子送到美国顶尖大学”家长分享课堂四
演讲人:欢歌妈妈,她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在哥伦比亚读一年级,毕业于上外附中。参与方法,详见牛娃爸妈分享系列:我把孩子送进了美国顶尖大学
4月23日(星期六)晚八点,“如何配置与选择香港保险”
演讲人:邢磊,中精(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
4月24日(星期日)晚八点,“如何理性地分析和选择美国EB-5项目”
演讲人:Lily Wang,观汇出国上海总经理
参与方式:关注妈妈圈微信公众号,加微信好友mamaquanzhushou,而后工作人员拉您进入讲座微信群。
【瓜妈的话】最近工作关系结实了一位在留学行业摸爬滚打了10多年的业内人士。知道我们留学妈妈圈聚集了众多活跃的家长,他一句直白的“留学行业的丑陋超出家长们的想象”还是吓了我一跳。
几乎每天我们的家长都希望推荐靠谱的中介,顾问,语言培训和商业培训机构,我们常常犹豫踌躇。只有交道过的,真正了解的才敢介绍。我们也碰到过被忽悠糊弄到美国的孩子,学校差,寄宿家庭不和,由于没有足够好的标准考试成绩,也转不了学。孩子天天半夜打电话给妈妈要回家。最后只好退学回国。
在此,特转载这位业内人士在不久前美国大学EA offer 出炉时的关于真假名校录取的文章,让众多总是以最大的善意期待留学行业的家长们稍微警醒一点。因为在利益面前,总会有人失去底线。
新一轮的申请季还没结束,EA的offer也已陆续放出,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各家机构展示肌肉的时候,今年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名校offer又多了...
这个“多”是有原因的,一方面美国名校增加了从大陆招生国际学生的名额;另一方面是行业从业者“人为”的增加了名校offer数量。什么是“人为”,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举个栗子
2010年之前,美国名校在大陆录取的学生数量(本科)甚至没有香港多,但近年来这招生数量与香港几乎是进行了角色互换。以哈佛大学为例:
上图是哈佛大学公布的2014-2015年国际学生数量,来自大陆的本科生有41人,也就是说,每年哈佛本科招生数量在10人左右。而今年观察君从朋友圈、机构公众号,机构官网统计数据显示,哈佛的EA录取数量已经超过过了6人,如果再加上正常批的录取数量,哈佛今年在大陆录取的人数岂不是要创记录?
是哈佛招生官疯了,还是潘石屹的捐款让哈佛看到大陆遍地都是金主了?其实都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虚假offer。
offer那点事儿
晒offer展示肌肉,原本无可厚非,但随着营销意识的增强,晒offer也走向了极端。offer造假在留学行业屡见不鲜,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纯造假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你敢说,客户就敢给你签约。本着这个逻辑,很多机构造假名校offer肆无忌惮,搞的造假机构的员工自己都信了。反正客户,包括同行一时也找不到造假证据,我能蒙一时就蒙一时。展示完肌肉,客户签约进来就行。至于会不会被揭穿,谁没事盯着他们过去的案例不放啊,完全是小概率事件。
2、借用offer型:这个借字观察君一直觉得不恰当,但更文雅些,准确的说是盗。比如张三家的顾问斩获一个哈佛offer---南外王同学,李四家也会“同步”宣传说斩获一个哈佛offer--南外王同学,事是真的,人是真的,是不是他操盘的就不知道了。每年都有东窗事发,为此在网上互撕的案例。
3、买卖offer型:和上面两种相比,这种算是比较文雅的了。机构每年这个时候都比平时耳聪目明,能快速获知谁被哈佛录取,并且第一时间联系到当事人,碰巧对方没有通过任何机构申请,而又不介意被宣传,就会提出购买“案例宣传权”,并且录取学校排名不同价格不一,比如TOP10的,5-10万,TOP30的2-3万等,往年都在CUUS等BBS上被晒出来,现在操作人也比较谨慎,都转地下了。
4、沾亲带故型:某客户只在机构里上过托福,或者SAT课程,但在其他机构买的留学服务,提供培训的机构通常也会拿该客户做宣传,不仅仅是宣传培训出高分,还会说被什么学校录取,心安理得的默认是自己帮申请出去的。这种情况通常都在机构内宣传,被同行揭穿的几率较低。观察君就遇到不止一个家长反馈某机构把他们DIY的录取拿去宣传,而家长忿忿地说:“连培训课都没上完”,最后都强制该机构撤去宣传了。
5、混淆视听型:美国名校研究生的录取名额要比本科生多出许多倍,很过机构在宣传的时候故意不注明是本科还是研究生,你还不能指责人家虚假案例;还有机构会把历年的offer都统计上一起宣传,但也不注明,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误导消费者决策。这种属于投机取巧的,客户如果心细或者准备工作做的足,一般都能识破。
当然,还有一些更奇葩的类型,观察君不一一列举,严格来说,只有第一种是造假,其他几种都是真实存在的案例,只是宣传来忽悠客户。
虚假offer的演变
offer造假并非这几年的产物,2008年以前都存在,那时候操作上更野蛮,直接从其他公司网站上抠几个下来打印就敢挂到公司墙上,近年来造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可但凡造假者都是比较聪明的人,名校offer太吸引眼球,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好操作。
很明显的例子,今年学美大爆发,一下子斩获哈佛,耶鲁,布朗,芝大四枚大彩蛋,但“获奖”后似乎并不轻松,不但要防“盗”,还得打假,因为牛offer不可能那么多,也只有牛offer才能彰显实力,这不启德的两枚哈佛就被推上了质疑的风浪尖,不过观察君内线消息透露,启德这两枚哈佛也并非虚假,而是PO项目的海外客户,宣传时没有注明,不知道在上面五种姿势中能不能对号入座。
从朋友圈盗来一个学美的哈佛录取信,观察君也是第一次见哈佛的,大家一起开开眼吧。看看这水印就知道捍卫“肌肉权”的决心有多大了,不过观察君想说的是,都美图时代了,咱能注意点用户感受不?
也有一批“与时俱进”的聪明人认为,顶级名校有难度,那就造假排名30-50学校的offer,总没人查了吧,于是乎,次顶级名校的offer也在朋友圈发了无数。你们替学校发这么多offer,学校知道吗?可这种造假风险更大,帮你操作的朋友,或者员工哪天心受委屈了,家长群里一爆料,想想得掉多少血。
offer造假的后果
很显然,牛校offer对招生的作用不可估量,使得一些机构铤而走险,但offer造假行为一旦被揭露,轻则是个别机构公信力丧失,重则演变成普遍行为时,是整个行业公信力丧失。
而对内是老板及业务总监权威的丧失,在留学机构内,顾问是公司的财富,一旦顾问对老板有异样看法的时候,人员流失是迟早的事,而人员的流动也带动了业内恶名的传播。
该不该晒offer
offer本身是公司的财富,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司实力,但offer该不该晒呢?从美国大学(尤其是名校)的录取原则上来看,是不希望学生被中介包装的,更希望学生是通过自己努力申请,一旦发现学生有中介包装痕迹,一些学校会向学生发送邮件询问,学生很有可能面临offer被收回的可能,从这个角度讲,机构应该给学生保密,而不是拿出来展示肌肉;从商业角度来讲,公司服务客户,也要对客户信息进行保密,而不是拿来做市场宣传,尽管获得客户许可,也要为客户考虑前面的因素。
当然,名校offer的确在市场招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而机构也有必要让客户指导自己有申请名校的实力,可以采取两种策略:
1、收到offer短期内,只做口头传播,在客户到访时展示,公司内部纸质文件传播,杜绝网络传播,以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2、学生入学一个学期,或一年后,征求学生同意,可以做大面积的市场宣传,但也要隐去真实个人资料。
一个虚假offer啰嗦这么多,不是给大家普及造假常识,而是让大家引以为戒,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这么便捷,造假的风险极高,犯不上冒险。
很简单的例子,杭州哈佛女孩录取消息出来第二天就被人肉出从出生到录取的经历了,没有什么是能掩盖的住的,更何况有那么多竞争对手盯着你,巴不得把你弄臭。
最新贺岁片《老炮儿》截图
《老炮儿》里有句经典台词,冯小刚说:“自己惹的事自己圆,自己圆不了的他爹给他圆。”
换到今天这篇文章里就是:“自己撒的谎自己圆,自己圆不了的他爹也圆不了。”
(不过,话说开始有人宣传祖传留学了,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如果大家在朋友圈再看到类似的虚假offer行为,默默的把这篇文章转给他。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进妈妈圈微店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