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职商”?管理学博士陈燚讲座回顾

2016年04月29日 留学社交联校网


4月28日晚,留洋帮邀请到了国际“四大”之安永(EY)美国东北地区校园招聘小组成员陈燚博士,与大家分享未来职场需要的素养,并由此反推如何制定留学规划。


以下是讲座实录:


各位家长朋友,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陈燚,今天很高兴与大家交流教育的问题。

 

留洋帮今年年初在纽约时代广场向华人恭贺新年,我工作的办公室就在几步之遥,很有缘,也很庆幸能够借着互联网在留洋帮这个平台,与留洋帮的家长朋友交流。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在中国财政部研究所获得了管理学博士学位,在中美两地国际四大专业服务机构工作十几年,我是中国国家会计学院和外专局纽约特聘讲师,国际“四大”之安永(EY)美国东北地区校园招聘小组成员。我的主要关注点在未来的会计师和商科人事的未来框架,我目前生活在新泽西州。



 

我最近听到一个消息,美国有一个独立评审机构每年按照不同的序列,评估对大学生最有吸引力的公司,今年商科序列的排名,安永排名第5,德勤排名第8,还有谷歌、迪斯尼、苹果、亚马逊、FBI,我自己很庆幸排名前十的公司我在其中两家工作过累计10年以上。


我自己亲身经历了也亲眼目睹了中国留学生在中美两国的一些职场故事,当我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职业、教学与大学商学院的招聘面试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和关注研究一个问题,全球化和网络化背景下的商科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框架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这种职业导向的规划如何能够安排在中学和大学中去,研究阶段中去,使我们的教育投资目标更清晰,效果更明显,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留洋帮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16-18岁的高中生,即将来美国读大学,今天探讨的问题虽然不是大家直接面对的,却是大家将来要面临的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叫“未雨绸缪”,在高中阶段探讨这些话题是必要的。今天探讨问题的提纲如下:


1.从Why开始,然后才是What & How
2. 美国工商企业界对大学的挑战 - 需求侧competency crisis!!!
3. 美国商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 供给侧 - 美国商科博士体系对人才供应链的影响。
4. 美国商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现在进行时。
5. 对中国家长的几点建议。


1.从Why开始,然后才是What & How

第一个问题,这个图在EY圈内很热门,叫Golden Circle,在互联网信息的今天,我们常常要回归常识,教育也不例外,现在很多学生家长因为各种原因一门心思送孩子出国读书,首先不要埋头做事,首先要明确长期动力目标是什么,然后考虑如何做和做什么的问题。

 

回答做什么并不容易,对于目前每年50多万的留学生,超过一半的留美将来还是要通过职业来实现,逆向人生规划大家并不陌生,但是有效的实施却是目前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巨大问题。

 

有一个教育集团,几年前战略转型,从中小学到大学到职业全产业链,其实从中学到大学也就10年左右,但人生目标的实现要更长,要30-40年职业生涯来实现的,所以我们的家长朋友在帮孩子做留学规划的时候,有一点特别重要的观念,分清孩子的短期学业目标、中长期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什么才是长期激励他们的动力,要前置在孩子的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和规划里面,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知道该如何做和做什么。



 

我知道一个朋友的孩子,在美国的一个藤校读书,读的计算机专业,大二放弃了,因为她很不快乐,转去读了新闻学,去做记者和主持,虽然走了些弯路,但现在很快乐,这种例子在美国很常见。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个华人家长的22条罪状,其中一条就是家长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去读一些高薪热门专业,比如说医生、律师、会计师,出于就业考虑无可厚非,但是导向上,我们家长和孩子其实应该问一个为什么,职业规划对于学习的前置性影响非常重要!

 

我观察中美两地的中学生,因为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美国的孩子比国内的同龄孩子总体上要成熟,其中一个最典型的问题,当你问孩子“你想要什么的时候?what do you want?美国孩子在高中普遍清楚自己要什么,将来做什么,清楚自己的中长期目标和走向,国内孩子在快毕业的时候都有可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要什么,这是目前教育领域大家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几周前我听到了一个关于“中国学生赴美热潮”的问题,一个热点就是中国学生到了美国不知道怎么学和学什么,大部分很难融入美国社会,花了很多钱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好,我们的家长就要思考:我们花那么一大笔钱,投资回报率究竟如何。我们花50万美金让孩子赴美学习,难道因为学习效果不好,再追加50万-100万美金,办个投资移民吗?资助将来一个并没有学成归国的人创业吗?不要被电视剧迷惑,解决了为什么学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学习。


2. 美国工商企业界对大学的挑战


美国的工商企业界一直对商科大学教育进行挑战。大学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所谓的结构性失业,有岗位却没有合适的人。比尔·盖茨在一次经济学峰会上谈到,未来到2025年美国三分之二的岗位需要高等教育的人才,但这1000万的岗位却并没有合适的人。



 

未来学生的高中和大学教育没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叫做教育风险,我们无法规避这种风险,但我们要知道。耶鲁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席勒曾总结了任何职业的能力就两项:一是专业的思考,二是复杂的沟通。前几年我在面试一个藤校毕业生的时候,简历一流,但这两种能力都不行,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 美国商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几年前沃顿商学院一个教授写了一篇文章,反思美国商学博士的教育体系,很多没有商业实践经验的教授为企业培养商科人才。在美国很多人质疑商科的教育模式,现在美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就是商科教育模式在面临改革,但大家不用担心,美国这个国家最好的能力就是危机管理和纠错能力,美国的商科依然是全球最好的,在这我想提醒家长们:孩子教育是系统工程,在面临教育变革风险的时候,家长和学生要明白自己在其中的位置,科学的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

 

4. 美国商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现在进行时 


美国大学的商科教育正面临改革,大家了解这个改革,对于进行留学规划很有帮助。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教与学。教的方面:商学院的师资结构和来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有商业实践的老师进入教学领域,孩子们来美国读书的时候选课的时候可以侧重既有学术背景又有商科实践经验的老师,因为他们的案例与教学会更活泼,更接地气。

 

学的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混合型学习。当大量的知识都是免费的便于获取的时候,学生和家长要明白什么是可以自学的,什么是可以线上学的,线下学什么,哪些些需要团体学习。有调查显示职业经理人的知识来源:10%来自自学,20%来自导师辅导,70%来自实践和经验。学的内容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通过学习的过程,学习到学习的方法。



 

在技术监管全球化的环境下,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学习。在技术可以代替人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家长帮孩子思考问题,人究竟要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学,怎么教,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究竟对教育带来什么影响。

 

全球化本身对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中国不缺市场、不缺技术、不缺人才,中国的孩子非常缺乏如何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大的心态,这需要过程需要时间,在这一方面大家要有的放矢,重点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上的思维方式切换到英语思维上并且用英语进行准确有效的沟通。

 

最近看了一份报告,美国老师眼中的中国学生,其中美国老师评价:中国孩子的提问,他们并不理解孩子在问什么。我可以这么说,全球化背景下的心态,文化对接能力,社会、复杂语言沟通能力,其实是中国留学生甚至是职业经理人在美国市场上输给印度人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图片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解。觉得文史哲的东西,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东西,没有计算机、金融这么热门,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无论你的孩子将来来美国读什么专业,我用我10多年在职场上的经验告诉大家,真正在职场上走得远的、走得深的、走得高的都是在通识教育上很扎实的孩子。

 

哈佛做八项公开课的改革,比如美国和世界,世界与社会,数量和时政,心理学等等,看似不直接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但人的职业教育的框架有两个:一块就是通识,另一块就是基于通识之上的专业领域,就好比是“操作系统”与“应用”,我们很多时候往往重视“应用”,却忽略了这些应用其实都是基于“操作系统”之上的,所以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正确的引导孩子,注重“操作系统”的学习。

 

在美国我面试过很多藤校的学生,尤其是中国的留学生,他们的简历非常好,但是一沟通发现他们缺乏思考和沟通能力。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与英语的差距很大,孩子们要付出比欧洲人更多的努力去转变,但这是世界格局。孩子们如何能够在通识的教育上包括语言沟通能力上,实现突破,实现飞跃,是留学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张图片。是一个机器手和人手的对接,这是今年达沃斯经济论坛的主题之一:机器人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我觉得在一个机器化的时代,我们的家长要考虑您的孩子来美国留学,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关于选择导师,导师的背景是什么,导师教什么,怎么教。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学习模式的变化,这些对学习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

 

5. 给中国家长的几点建议

 

1、教育是科学艺术的事


家长先要调整心态,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学,有时候家长要做表率,多多的学。给孩子更多的引导。


2、家长也要学习领导力的精髓


美国的孩子都特别讲究领导力,领导力的精髓:我的比喻是麦田守望者。让孩子在田野里自由的奔跑,家长和老师做守望者,只要孩子不超过他能承受的范围,让他自由发展。当孩子走到悬崖,或者是高风险领域的时候,家长要把孩子带回来,不要过多干预,但是要看护和引导。


3、重视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能给人带来自由。耶鲁大学的校长曾强调大学本科要重视通识教育,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重视通识教育,让孩子有扎实的通识教育的基础。




4、全球化过程中,孩子赴美留学,家长要引导和帮助孩子在中西方教育思想碰撞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心态,要安静的观察和学习。


在美国有很多留学生没有办法融入美国的学习生活,吃中国饭,混中国圈,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每一个来美国的人都会遇到,但关键是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个问题。孩子首先要学习把心态打开,学习用开放的心态和自信心去观察和学习,而不是把自己封锁在中国留学生的小圈子里面。


5、回归常识


我自己做专业服务行业十几年,各行各业都存在很多的概念,我们常常需要回归最基本的常识,最基本的常识才是最有意义的,家长要学习带着孩子从五花八门、高达上的东西里跳出来远观,抓住最精髓的东西。


6、通识教育和专业学习并不矛盾


美国很多大学,在大学第一年侧重通识课的学习,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孩子们慢慢的在兴趣、特长、爱好、市场需求、未来走向等等做一个综合的权衡,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关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我提一个基本的原则,学习导向、学习模式,学习方法首先侧重通识,在此基础上,根据特长、兴趣,特长、市场需求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专业。




7、学习模式—混合型学习


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自学和团体学习。在信息化的社会,在学习内容之前,孩子们首先要推敲推敲学习的方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学习的方法究竟是什么。


8、终点是由起点决定的


在孩子来美国读高中,大学,研究生,一定要把中长期职业规划和目标前置到留学和学习规划中,因为我们的终点是由我们现在的起点决定的,用中长期的人生目标逆向规划我们的人生,利用知识和信息做好留学规划。




想听陈燚博士录音的小伙伴,请回复本公众号“录音”,获得讲座链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