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上午11点,我家的门铃响了。打开门,台阶上站着一名中国老太太。她身材娇小,一只手牵着一名小男孩,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纸袋。我的拉布拉多犬很热情地欢迎他们,小男孩吓了一跳,往后缩了缩。”
这是来自加拿大的81岁老太太莫瑞斯写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录了住在她隔壁的68岁中国老太太如何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每天主动给她送饭的故事。
加拿大《环球邮报》于14日刊登了莫瑞斯的文章,而故事发生的地点很微妙——正是过去一年房价被外国投资者炒翻天的温哥华。
莫瑞斯在文中说这名老太太的女儿在去年10月买下了隔壁的房子,隔壁的住宅“是一所大的、传统风格的房子,有很多间这种类型的住宅在过去几年温哥华的疯狂房市中取代了这个街区原有的小房子”。
“最开始,总觉得隔壁的房子比我的老房子高出许多,但在房子修好两三年后,我也慢慢习惯了它的存在。”
文章中说隔壁屋子的主人叫妮科尔,目前在上海,她的父母夏天在温哥华带孙子。而莫瑞斯近期要做心脏手术,妮科尔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Wing。之后,她的母亲就决定每天给莫瑞斯做饭,做好后再送到莫瑞斯家里。
莫瑞斯写道:
“我知道纸袋里装的什么:一个保温瓶,里面装着热汤;一个不锈钢容器,里面有米饭、蔬菜、鸡肉或者猪肉或者虾,有时候还有类似煎饼的食物,几乎每天都会有。”
由于两人语言不通交流有障碍,有一次Wing在送饭的时候带了一个iPad,iPad上有妮科尔写的短信,问莫瑞斯食物合不合口、盐会不会太多。
莫瑞斯通过iPad与在上海的妮科尔通话,想让她劝服自己的母亲不用这样每天来送饭,“我都没有办法做些吃的来报答她”。
但妮科尔告诉莫瑞斯不用担心:“我母亲不喜欢吃西餐,不用介意,她反正也要给家人做饭,而且她也想这么做”。
莫瑞斯写道:
“有一次,我没有及时退还餐具,但就算没有保温杯,也不能阻挡Wing的步伐。结果她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碗热汤,慢慢走到我家门口。”
通过一名会说普通话的租客,莫瑞斯知道Wing比自己小13岁,之前一直生活在中国,而莫瑞斯自己则是在二战时期的英国长大。
“我们两人都是祖母,距离自己成长的世界十万八千里,我们都不会说对方的语言,但我们依然能够找到方法交流。门铃总会照常响起,Wing会微笑着出现,把熟悉的纸袋递给我。”
在文章结尾,莫瑞斯说她正在学普通话,“‘谢谢你’当然是第一句,虽然这句话远远不够。”
更为巧合的是,正如文中提到的“疯狂房市”,这篇文章正好出现在了温哥华房价疯涨的时候。
依山傍海的温哥华一直被认为是高房价的北美城市之一,而今年这座城市的房价再次飙升到了新高度。
2016年国际房价负担能力报告里,温哥华被列为第三大最难负担的城市,排在香港和悉尼之后。高涨的房价也让温哥华当地的工薪阶层开始抱怨买房难。
至于房价疯涨的原因,外媒给出的答案是低利率、移民增多以及外国投资的涌入,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投资。
当地居民对此极为不满。卑诗省政府向大温住宅的海外买家加征15%物业转让税是打击楼市投机等行为的第一步,居民认为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有效政策。
民间人士提出的六点建议包括中止投资移民计划、严格规范房屋短租行为、针对洗钱及诈骗活动展开更严格的调查及执法等。
最近,在温哥华美术馆门前,集会人士带来的横幅上写着诸如“为温哥华未来和我们的孩子争取”、“房屋应首先作家居”等不同的标语,抗议不少楼房被当作商品炒卖。
在这样复杂而微妙的背景下,出现了中国老太太为当地邻居做饭的故事,也被一些网友认为是“人与人的联系能战胜任何政治因素”。
还没看够?查看近期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