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旅游只为炫耀,假装自己是旅游专家,狂刷优越感!

2016年09月07日 ATIG澳洲国际


UQ报告:中国学生旅游只为炫耀,假装自己是旅游专家,狂刷优越感!


话说,最近ABC News的一条新闻


成功地引起了布丁的兴趣




新闻的内容是一篇昆士兰大学(UQ)的正式学术报告


“你们中国学生,在昆士兰旅游


主要是为了假装成旅游专家


显示自己能体验别人享受不到的


以此炫耀...



...



看到这个研究


布丁第一反应是


啥?!


为啥我旅个游发个票圈,就是炫耀了?


宝宝心里一直以为炫耀的打开方式是


明明是个条排骨还硬说自己是五花腩:


 


明明有了香菜包还要一个卤猪手:


至少至少也得是这样的吧:


可是!UQ的这份研究告诉我!


不!


只要你旅游的时候发了票圈


你就是在炫耀!



只要你上传美照到了社交媒体


你肯定就是希望“装成旅游达人”


获得虚荣感和满足!



你装逼,你炫耀


因为你是在旅游的中国学生....



嗯...这是布丁看完报道后,觉得对这文章唯一合理的解释...


毕竟,这篇报告


真是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槽点...



90人=全体中国学生?



这两位UQ的学者,调查了600名中国学生昆州旅游的行为


他们采用的研究手段呢,也十分传统。基本遵循critical realism(批判现实主义)的路线(也就是,采集数据、分析情境,然后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数据:15%的昆士兰中国学生旅游过”


“结论:他们旅游是为了炫(zhuang)耀(bi)。”




我们首先看看他们的数据样本:


这两位UQ学者调查得出,600名受访者中


15%的学生,拥有在昆州旅游的经历


并且他们喜欢在网上晒出这些新的体验



也就是说,还有85%的【被访问样本】


也就是600人中的510个人


虽然在昆士兰留学


然而还没在昆州旅游过



这也侧面提醒了旁友们,假期多出去走一走吧


反正你旅游,或者不旅游


“爱炫耀”的帽子,都已经有人给咱准备好了....


好了,600个人里,已经去除了510个家里蹲


只剩下了旅游过的90个人,还是有效样本


但是!


这个90人的样本,又具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即使这90个人,出门旅游都是为了炫耀


他们能代表全部的中国学生吗?




毕竟新闻标题里,可白底黑字“中国学生旅行者”


正常的理解就是,全部的中国学生


不仅仅是样本中的90名学生



据统计,2014年在澳中国留学人数91089人,并且这两年来留学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我们就用14年的数据来算一算:

 

(600*15%)/91089=0.001%


而你们只用这0.001%的样本,就代表了所有的中国留学生!


恭喜大家又被代表了一次



 


他们认为留学生的什么行为是炫耀



而且,根据调查的说明


这旅游过的15%


也就是600人中的90个人


旅游时,也不过是在网上po个照片,发个票圈…


 

然而,他们据此得出的结论,是这样子的:


对于这些中国学生来说


在社交媒体上【伪装成一个旅游专家】


或者【享受与众不同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他们的【炫耀动机】


 


...


【伪装成旅游专家】


【炫耀动机】

 

不好意思,大概是布丁的语言理解能力跟不上

 

难道这两个词组是中性词吗?


怎么听起来,就那么让人 不 爽 呢?




摆事实,讲道理,好吗?



好吧,不深究你们遣词造句的问题


最关键是——


你们采集的数据,能允许你们逻辑推理出这样的结论吗?


看着柏拉图的眼睛告诉我,你们能吗?


一位参与了这次调查的UQ朋友告诉布丁:



这个问卷设计的就非常有问题


没有一个选项,或一句话,能够让人联想到炫耀!


我们当时填的时候都觉得很正常


完全没想到他们能够用这些问题,推导出“炫耀”心理


难道我们拍照发社交媒体很奇怪吗?老外炫耀的更多好吧!


我真的有些怀疑昆士兰大学旅游专业某些学者的学术性和样本采集能力。”




也就是说

 

这份调查问卷,被调查者在填写的时候,完全不认为自己的答案


能够让任何人推理出“他们是在炫耀哦”的结论


但经过学者们神奇的分析


硬是把“炫耀”这个连被调查者都没想到的词,总结了出来!



布丁不禁怀疑调查人员


是不是是英剧《Yes Prime Minister》(是,首相)的死忠粉


调查问卷呢,大约是这么出的


比如常见的诱导性提问策略:




使用相同的方法


当然也可以诱导出一个完全相反的调查结果:



这种神逻辑要是能教给布丁,就是让我跪碎膝盖,也在所不惜


不过这种方法嘛...





拒绝“被代表”,我们帽子够多了



布丁无意揣测UQ的学者,是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的


他们呢,当然也可以声称


“本数据的最终解释权归我”


他们怎么解释数据,属于学术自由,我们不能置喙



那么,咱们就只讲两件咱关心的事吧,一是印象,二是影响


首先,印象


无论作者本身是否抱着对中国学生的偏见


这篇论文从逻辑到措辞,都在反复加深着一个印象——


“中 国 学 生 爱 炫 耀”


当然,除了炫耀,咱们中国学生还被无差别地扣过无数帽子


“炫富”“拜金”等等等......长此以往,乐此不疲



请注意,我们不否认个别现象的存在


但我们也绝不希望,别人看到我的时候


只因为我是中国学子的一员,他们的脑海中,马上就蹦出这些成见


没错,成见


即使我个人没有这些性质,他们也会“假设”我有


这样“被代表”,对我公平吗?



而这些偏见,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舆论当中形成的


我们在讨论的这篇论文


在事实层面,已经成为了一种这样推波助澜的“舆论”





用错误结论,制定官方政策?



其次,影响。


这篇论文的委托方是昆士兰旅游局


也就是说,这篇论文的结论,将作为未来昆士兰旅游政策的指导


用一个错误的、甚至让大部分人都感到侮辱的结论


去制定用来“招揽中国游客”的官方政策


....



布丁深爱着我的母校UQ


遵循“依靠知识暨勤勉”的信条,UQ一直踏踏实实做研究


因此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学术声望




但现在,却出现了这种


国内人民对UQ产生误解


UQ的中国学子尴尬症都要爆发了的【学术成果】


...


布丁只想说


以后出门,我依然会拍照片,发票圈


这跟我是中国人,我是留学生,没有半点关系


这是我的权利,我的自由,我热爱生活的自然抒发




如果你一定要曲解,要说我们是“炫耀”


是为了“摆显我们享受过别人享受不到的体验”


是为了“假装自己是旅游专家”



Please,  go ahead.




来源:万能的布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