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 | 小别离的作者早早将自己的孩子送出了国。。。

2016年09月18日 美高留学早知道


热播中的电视剧《小别离》,很多爸妈都说好看、接地气!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故事有“根”,不是几个编剧凑的,而是改编自作家鲁引弓的同名小说。


原著《小别离》的名字是韩寒起的,够浪漫、够唯美也够小资,可却讲述了一个落尽世俗尘埃里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北京,三个家庭、三对夫妻、三个即将中考的孩子,他们面对了一个相同的选择题:孩子要不要出国?


中产阶级童文洁说:我一定不会送孩子出国。


中等生方朵朵,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她的也是成绩一会高一会低,一直处在在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的边缘。爸爸方圆(黄磊 饰)和妈妈童文洁(海清 饰)的心也像过山车一样高高低低,七上八下。在经历了一系列学校和家庭的大变故后,他们选择逃避性地把朵朵送出国,却没想到差点拆散了好好的一个家。


穷人吴佳妮说:我一定要送孩子出国。


“学霸”金琴琴,生活在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她本是最不需要出国的一个。但琴琴的妈妈吴佳妮要给女儿“最好的教育”,削尖了脑袋硬是想让琴琴出国,不惜卖掉房子,因此跟老公金志明矛盾不断、差点离婚。


 


富豪张亮忠则犹豫着:我是送孩子出国呢,还是送孩子出国呢……


“学渣”小宇,生活在一个富豪家庭,成绩却是倒数前三名的常客。大老板张亮忠,本意是给在家里与二婚老婆处处作对的儿子找个出路,但出国之路却意外促成了小宇的成长和优秀。




鲁引弓早早将自己的女儿送出了国


《小别离》的作者鲁引弓是资深媒体人,做过钱江晚报副总编。他以新闻人对社会变化的敏锐性,通过《小别离》讲述了中国的第四次留学潮


鲁引弓说,虽然他写的是小别离,其实背后更想说的是正在我们社会中发生着的大别离。



他概括了《小别离》中的五种“别离”。 


1.向“分数”告别。这在小说和现实中的体现是,一分两分,就会让家长无比纠结。  因为一两分的区别,在学校里会差一两百名。实际上这和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业做到深夜,女儿朵朵还没做完。爸爸方圆说,朵朵,要不算了,不做了。朵朵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妈妈文洁说,不要紧,再做两题,你做不完别的同学也不一定做得完。朵朵说,我要做完……


被做作业逼哭这样的情形,我想在千万中国家庭里都上演过吧?



2.向“雾霾”告别。向这种让人纠结的环境告别。 


3.向集体焦虑告别我们希望小孩能够从容地成长。我们要向单一成功标准的告别。“原本成功的标准是多种多样,但是现在,成功似乎就是钱、好大学、地位。” 


朵朵对妈妈说,妈妈我明天不想去上学了,可不可以?文洁抱住她的小肩膀,把自己的脸贴在这小脸膛上,她再一次感觉到自己的女儿其实还很小,她心里有空旷的疼痛。她说,好的,明天我们不去上学了。文洁大声说,请假,说病了,我答应的。


后来文洁对单位的同事说,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答应,没理由地答应,因为要让小孩子知道家是可以退的地方。



 4,向社会转型期的压力告别归根结底,是向社会转型期的压力告别。我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活得慢一点,从容一点,快乐一点。 


 5,还有内心和现实的别离。 因为想让下一代过得更好,把留学当成一艘诺亚方舟,让孩子飘洋过海。这样一种决然的背后,是内心里希望孩子每天都能粘在身边,跟自己说说班级里的八卦和趣闻。这种别离,甚至让人看不到愈合的手段。 



鲁引弓说,在《小别离》里,有自己的经历,但,更多的是他听到的、看到的身边的故事。 


比如,一次在餐馆吃饭时,鲁引弓听到隔壁桌的谈话—“如果你的孩子是老实规矩的,就出国;如果孩子特别能混,就在国内发展。” 


这句话,像针一般,戳痛了他的心。 


家长在思索,孩子也在谈论。就像小说里,朵朵说,“何小宇成绩这么差居然要出国了,说不跟我们比了”。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教育环境压抑、竞争激烈,很多父母都认为,出国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那里的教育资源更优质,学生少、竞争压力也小很多。


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厚非的、无私的爱。


最后八卦一下:你知道吗?鲁引弓早早将自己的女儿送出了国。而且是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就把女儿送了出去。上面的五种别离,也许就是他做出这种选择的答案吧。


做个小调查, 你会送孩子出国吗?


是不是看完更纠结了?

sorry。。。


mom


*如未说明,均为mom原创,欢迎转到朋友圈。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