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新世相 的第 205 篇文章
一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时不时会发出“我想要静静”的哀叹。一方面出于对“原始生活”的向往,一方面出于对频繁社交的恐惧,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流行起一股“隐居”风潮。比如鼓励大家把家搬到郊外,或者干脆“去云南”。
人们渴望“真正的生活”。隐居者卢梭在《瓦尔登湖》里说: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实际上,根本不用翻山越岭。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你只要关掉手机,就几乎可以在原地过上一种“遥远的生活”。
因此,我想邀请你们来参加一次实验:在这个周末,选一天时间关掉手机(也离开电脑)。不使用社交工具和网络,尝试一种“隐居生活”。看看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哪些好,哪些坏。
如果你决定尝试,24小时后,把你的经历和结论告诉我。我们一起来解答,离开一个我们最离不开的工具后,会失去什么,又得到什么。
二
所有人都在看手机,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都出现了。
好的方面不需要我来复述,而不好的方面,人们也已经意识到了。至少,不会有人劝你多多使用手机,但几乎所有人都在告诫你:试着远离它。
微信有 8 亿用户,超过 60% 的人每天打开微信超过 10 次。不断有新的信息被吸收进没有边际的网络,你也永远愿意得到新的信息。不停地被它打扰和吸引过去。结果是,“你的时间”越来越少。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睡前你准备用手机设闹钟,但你先被朋友圈的小红点吸引过去。于是你回复了两条微信,顺便打开朋友圈,“补上”你今天漏掉的赞,又多读了三篇文章。最后,你终于困得睡了。带着一些懊恼。
更别提朋友聚会,而每个人都对着手机傻笑的时候。有些时候,你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分享到朋友圈那些完美的照片更有意义,还是聚会本身。
承认这个事实吧:我们或多或少觉得这样做有问题,但我们很少控制自己。
三
尼古拉斯·卡尔在《消失的能力》里用飞行员的操作驾驶来反思我们的“手机生活”:
一架空客客机的驾驶舱中,飞行员被各种电脑屏幕包围,不需要看着窗外飞自己的飞机,看着电脑屏幕驾驶飞机,是软件和计算机在执行客机的飞行。飞行员将这样的驾驶舱称为玻璃驾驶舱,实际上这非常像我们今天的生活,因为今天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玻璃的驾驶舱当中。
如果没有电脑、智能手机和软件我们好像什么都做不了,但是这样的系统有可能成为一个玻璃牢笼,让你不能获得真正丰富的体验,并且侵蚀人类智慧。
“侵蚀人类的智慧”,听着过于严重。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方便,我们干嘛要拒绝方便呢?
我们当然没必要拒绝一个科技更进步的社会。但当“一个文盲可以享受所有科学和科学副产品所带来的好处,程度就和顶尖科学家一样”时,你是否了解自己真正具备的“生活能力”?
四
一种可以想象的由手机带来的便利生活是这样的:
你通过手机软件查找附近最受欢迎的餐厅,并点了一份外卖;在等外卖的同时刷完了今天的新闻;拍摄食物的照片分享到Instagram;然后在点评网站上给这家餐厅打星;如果它值得推荐,你会把餐厅信息转发到朋友圈;之后你预约了上门服务的保洁。
这是手机为我们带来的美好。麦克·卢汉将科技比喻成“人体的延伸”,我们因此能够看见、听见甚至触碰更大的世界,就像一个上了装备的超人。
人们对此感到矛盾。一方面,我们都追求更方便的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又对手机对生活的入侵感到担忧。人们害怕《机器人瓦力》里那样的未来:终日躺在在躺椅上,拿着大杯饮料,只靠遥控器和世界互动。
我绝不是要鼓励你抗拒更好的生活,但我们至少可以卸下装备一天,重新认识自己。想办法了解,如果没有“玻璃驾驶舱”,我们可以怎样生活?
五
有一些人的经验是可供参考的。新世相后台曾收到过几个用户讲述自己离开手机生活的感受:
@崔芸
约朋友见面,我不玩手机,她自然也不玩,就一直不停聊天……没有拖拉,收拾屋子,洗衣服洗澡是说做就做,时间够够的。
@樟
只是觉得一天中能做的事情好像变多了。我读书,摘抄,写信,记日记。在结束那天回首又觉得日子那样短。
@阿诱
我不用手机的时候,有一些很远的朋友想我了真的就来我学校看我,真的很感动,感情啊家庭啊这些个破事都没有把我废掉,我真的好棒啊。
六
不管你对手机感到依赖还是担忧,我们都没有必要过一种倒退的生活。但你至少可以给自己24小时的机会。
试着关掉手机一天,看看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很“无能”,也会发现自己真正存在却可能被闲置的能力。重要的不是离开手机,而是明白离开手机之后你无法做到的事,和你能做到的事。
这不是一次逃离,而是一次发现。
题图:smosh.com
晚祷时刻:
如果你决定加入我的实验,可以在周末找一天尝试24小时没有手机的生活。结束后,到新世相的微信后台告诉我你的实验报告。
扫描二维码,关注"新世相"
倡导有物质基础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顾见识与审美
也许长,但必定值得耐心阅读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家的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发起者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