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才是美国 |
用亲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
来源:蓝色的爱之声,ID:hustradio-loveisblue,作者: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摩尔学院社会理论和社会活动教授。他经常在《纽约时报》上从自己在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对时事发表评论。
每次一到周一,我们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因为:
要!上!班!了!
一上班就想睡,一下班嗨成狗,是不是现在年轻人的日常?
有时候,真想让医生给我开张病历单,上面写着:
但是,还是挣扎着起来,因为不断地这样告诉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既快乐又刺激的安逸生活,每天早晨睡眼惺忪地从舒适的床上挣扎而起?多么愚蠢的问题啊。我们工作当然是因为我们要养家糊口。确实如此,但仅此而已吗?当然不是!当你去问那些工作狂们为什么要努力工作时,他们似乎很少提到金钱。关于为什么工作,人们给出了一长串丰富有趣但跟金钱无关的缘由。
对于那些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人,他们将工作当成事业来经营,并且沉浸其中,尽管并不总是这种状态,但毫无疑问,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对这些人来说,工作中充满挑战,而正是这种挑战性,迫使他们远离舒适和懈怠,不断磨炼和提升自我。这些幸运的人认为他们从事的工作充满乐趣,就如同他们做填字游戏和九宫格游戏那样有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那些对工作满意度高的人,认为自己从工作中获取了某种掌控感,他们在工作中努力地锻炼自身的自主性和判断力,并借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准。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新东西,无论是作为员工还是作为个体的人,都能持续不断地获取自身的发展。
另外,从事工作也是出于社交的需要。工作中个体常常作为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任务,即使是独立工作或工作闲暇时,仍然有许多与他人打交道的社交机会。
最后,对工作满意度高,有时是因为个人从事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他们的工作可能正在改变着世界,让他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
当然,极少有工作满足上述所有特性。我甚至觉得,任何时候均包含上述所有特性的工作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正是工作的上述种种特性促使着我们离开舒适的家,促使着我们带着工作回家加班,促使着我们与他人谈论着自己的工作,让我们不愿“解甲归田”早早退休。
没钱当然没人愿意工作,但钱却不是我们工作的首要原因。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因钱而工作是一个糟糕的工作动因。事实上,当我们谈论一个人是因为钱而工作时,我们并不仅仅是在客观描述,而是夹杂了批判的情感在内。
无论是出于上述哪个原因,工作总是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但问题来了:
为什么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没有或是很少体会到这种满足感呢?
为什么对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单调无聊、毫无意义、浪费生命的呢?
为什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些为了鼓舞员工士气、激励员工努力的机制反而降低甚至完全打消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呢?
无论是在工厂、快餐店、订单承接库房,又或者在律师事务所、教室、诊所、公司办公室,人们都是为了钱而工作。或许他们尝试着努力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工作带来的挑战性以及工作中提升自我的空间,但最终工作环境击败了他们。流程化的工作方式意味着除了钱之外,他们真的找不到促使其工作的其他理由。
2013年由华盛顿特区的盖洛普民意调查组织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全世界“消极怠工”的员工数量是热爱工作的“敬业”员工的两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盖洛普一直致力于研究测量全球职场人士的工作满意度,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该项调查总共访问了遍布于189个国家的2500万名员工。
最新一期的调查信息来自于142个国家的23万名全职和兼职员工。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说,
仅仅有13%的员工积极工作,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与干劲,奋力拼搏,不断推动公司向前发展;
约63%的人对工作却“并不投入”,他们旷工早退,每天混日子,对工作并不上心;
另有约24%的员工则“消极怠工”,对工作相当厌恶。
换言之,全球的职场人士中,有近90%的人认为,工作更多时候带给他们的是沮丧和挫败,而非光荣与梦想。想想这项统计调查的结果,90%的成年人将大半的生命耗费在他们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当中,待在他们并不情愿待的地方。这浪费了多少社会的、情感的甚至经济的资源呀。
对于为什么工作,盖洛普收集到了各式各样的回答,如同我在前文中所列出的那些原因:工作助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工作中被上级和同事欣赏和褒扬、工作中他人尊重和赞同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感觉自己所做的工作意义重大、在工作中可以结交好友。所有这些回答都是调查中收集到的反馈。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职场人士来说,工作更像是无奈之举,他们也并没有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那么该怎么办呢?
一只蝎子想要过河,但是它不会游泳。于是它找到一只青蛙,青蛙会游泳,蝎子请求青蛙背自己过河。但青蛙说:“如果我背着你过河,你肯定会蛰我的。”蝎子回答道:“你背着我过河,如果我蛰你的话,我们岂不是都会掉到水里被淹死因此我不会蛰你的。”青蛙想了想,觉得蝎子说的也对,于是就答应了它。它背着蝎子开始过河,行至中途时,青蛙突然感受到背上一阵剧痛,它立刻意识到自己最终还是被蝎子蛰了,疼痛难忍。青蛙和蝎子渐渐地沉入水中,青蛙大声斥责道:“蝎子,你为什么要蛰我?现在我们俩都要被淹死了。”蝎子回答道:“我控制不了,这是我的天性啊。”
——尼尔·乔丹《哭泣的游戏》,1992 “一则出处不详的民间故事”
人类并不是蝎子。人类的行为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即使没有限制,人类也无法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当我们塑造我们的社会组织——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区,当然还有我们的工作环境时,我们也同样可以塑造人性。因此人性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人类自己的设计。
如果我们设计的工作环境能够体现我们工作的价值,那么我们就能培育出看重工作价值的人性来。如果我们设计的工作环境能够让员工从中找到意义,那么我们就能培育出注重工作意义的人性来。
为什么我们要设计出这样的工作环境呢?我们已经看到了,好的工作环境能够让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顾客和客户会因此而受益,雇主们同样也因此受益。此外,还有第二个原因,当工作让员工感到有价值的时候,会增强他们的幸福感,他们会感到快乐。
一份好工作给员工带来的幸福感远超过物质激励所带来的幸福感。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去营造一个让员工在工作时间里能够获得真正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工作环境呢?
我们曾经错失良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意识形态告诉我们,人们都是不愿意工作的。同时也是源于我们信奉狭隘的生产效率观。在经济学家那里,效率的表现形式便是金钱,便是投入产出比。
但是,假如我们是用幸福感来定义效率的呢?假如人们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原因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这样一来,关于产出的定义便会广泛得多,产出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的金钱价值,同时也包括这些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幸福感。
那投入的成本呢?除了投入的材料和劳动力这些金钱成本外,我们也需要将工人们从事自己痛恨的工作时所付出的心理成本计算在内。如果我们设计的工作环境使得员工能够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那么这些心理成本便会转换为心理收益。我们究竟还有什么原因不这么做呢?
当我们认识到通过设计我们的组织,我们也能塑造我们自己——生活在组织中的人——至少是部分的人时,我们也感受到了重重的压力,但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而承担起塑造工作建构的第一步便是开始问问题。
当涉及到工作的设计时,我们必须问“为什么”,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工作的目的会激励人们像在医院从事服务的卢克那样努力工作吗?
我们必须问“是什么”,我们生产的产品真能带来好处吗?我们与客户的交易结果是双赢吗,也就是说双方都能从交易中获得好处吗?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即使我们没有拯救生命、没有拯救地球,只要我们的工作能让我们客户的生活变得至少更好那么一点点,那么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也会变得容易得多。
我们还需要问“通过何种方式?”我们是否允许员工能够自由地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去独立解决他们日常工作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是否允许员工在没有监督的环境下工作?既然员工想要好好工作,我们是否信任他们能将工作做得出色呢?
我之所以关注工作的结构以及工作环境,是因为我相信在一个认为工作毫无意义的极端环境中,个体无法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我也并不赞成对员工完全放任。不是每一位医院护工都能从他的工作中找到意义,但是卢克和他的同事们能找到。正如艾米·瑞斯尼沃斯基所指出的那样,通过重塑工作,他们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他们实际的工作内容远多于职责描述中要求他们做的工作。
虽然并不总是如此,但只要人们愿意去找寻,他们经常能在那些鼓励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的环境中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因此即使是在前途不明朗的情况下,每一位个体也都能抵制住那种“只要给钱,做什么工作都无所谓”的想法。当我们发现自己用饱含热情而非冷漠的态度积极工作给他人带来福祉时,我们便会要求自己竭尽全力努力工作。
如果经常认真地思考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我们要求他人所从事的工作,那么工作的世界、人类面临的世界都将变得不一样,人类天性也将变得不一样。我们将帮助那些为我们工作的人拥有更富足的人生,每个人都将由此受益。
我们需要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目前正处于困难时期,是试图改变我们工作的最好时机吗?难道我们不应该等到经济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时候再行动吗?
我们总是试图找很多借口来维持现状,拒绝改变。同样,我们也总是找很多理由来拒绝重塑我们关于工作和人性的看法。但我不认为这些是好的理由。实际上,工作环境的转变可能对经济的繁荣和经济体系的稳定有着积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就算它无法让我们的钱包变鼓,就算它无法让我们的物质更加富足,但它也能通过其他重要的方式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富足。
工业革命让西方世界中成千上万的人脱离了贫困,而随着工业化浪潮的继续推进,更多人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工业革命无疑是人类伟大的成就。但是,虽然它缓解了物质上的贫穷,却是以精神上的贫穷为代价的。或许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这种代价是必需的。
但时至今日,如果还坚持这种以牺牲精神富足来换取物质富足的行为就太说不过去了。对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本身的改变势在必行,且当下便是最好的时机。
很多年前,滚石杂志采访了摇滚巨星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对于自己的巨大成功,他是这么说的:
我认为是音乐让我充满活力……音乐就是我的生命血液。为了电视、汽车、房子这些东西放弃音乐,这不是美国梦。如果你这么做,那么最后你获得的奖就是傻瓜奖。当你获得这些物质上的满足后,你以为这就是成功,但你其实被骗了。如果你不小心出卖了自己,或者让最好的自己溜走了,那么你所获得这些其实都是安慰奖。所以你得十分警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你不能停滞不前,要期待自己朝远处的高地奋进。
——布鲁斯·斯普林斯汀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傻瓜奖”,是时候要求我们自己向着更远的高地奋进了。让我们共同向世人揭晓那些长久以来影响并塑造了当下工作环境的关于人性的观点,彻彻底底是一种偏见。
只有改变这一切,我们未来才能拥有更好的医生、律师、教师、理发师、门卫和更健康的病人、受到更好教育的学生、更满意的客户和客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为创造一种值得我们追求的人性来共同努力。
[美]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你为什么而工作》
-了解更多美国,请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