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上海中学国际部的教室里,刚考完期中考试的Ricky和Jason相对而坐,侃侃而谈,一同回顾美本申请的经历。这两个分别拿到哥伦比亚和普林斯顿录取通知的“学霸”,对自己、对学校、对申请、对人生都有着清晰而成熟的想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如何一步步走过申请这条路,他们有话要说。
了解学校,如同选择“真爱”
如果把学校看作一个人,那他们也有各自的“人设”。对学校的深入了解是开启申请的第一步。在如今美本申请形势愈发严峻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申请人家庭都抱有海投心态——不知道哪个学校会录取,所以多投几个,至少不至于真的都被拒绝吧?但真正了解学校的又有多少人呢?通过CDS了解过大学的录取偏好吗?尝试过与在校学生(有时候是Student Ambassador学生大使)沟通,更深入了解学校的资源吗?想过到学校做个校园访问吗?选择学校如果只是因为排名、地理位置、名气,而不了解学校的精神、资源,那谁又能保证这一场“缘分”一定对彼此最合适呢?
投入时间,真正去了解一个学校,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书(Why Essay),在面试中从容应答,才能让自己将来不至于后悔学校的选择。
理解申请,掌握游戏规则
在他们的年纪,对申请有如此非同一般的理解程度让我们着实感到惊艳。很多申请人直到申请结束都不清楚申请这场游戏究竟是怎么玩的。很多申请人家庭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GPA、托福、活动、SAT、文书,在录取决策中的占比是怎样的?事实上,了解游戏规则的人会把这场游戏看成是闯关游戏,是立体的、多环节、全方位的,而不仅仅是一个概率和数字的组合。如果在申请时怀着“奇迹心态”,期待奇迹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又是哪些环节可以让这些奇迹真正降临呢?更准确地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弄清大学招生办设立不同环节的目的,利用不同的材料突显出自己各方面的优势,才能掌握游戏主动权。
2015年11月,参加上海纽约大学“黑客马拉松”,右一右二分别为Ricky和Jason
认识自己,发掘闪光一面
Jason发现自己的强项还是考出高分,当然,并不是说仅仅关注最终获得的那一个分数,而是他习惯完美主义地把功课做到最佳,热衷刨根问底地弄清楚知识点,于是他就把“学术”设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学习参考了学长的案例以及自我分析之后,Jason决定不要只盯着美国几所大学,也将目光看向英国的学校,因为英国的申请更看重成绩,和自己的优势更匹配。Ricky则在11年级的暑假参加了一个神学+政治学为主题的夏令营项目,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参与者,比如一位脑瘫人士就用渊博的学识震惊四座。Ricky从中收获颇丰,最终也凭此经历写出了一份很有质量且凸显个人特色的申请书。
在美本申请开始之前,对自己的认识与定位尤为关键,才能呈现出学校所期待看到的独特气质。“我擅长什么?”“我想要做什么?”动笔之前不妨好好面对自己,深入地问自己一些问题。
如今的美本申请,越来越强调文书、面试等软实力展现环节,这些软实力是“包装”不出来的,想想哈佛大学的双面试官面试机制,想想宾大的压力面试,想想纽约大学阿布扎比特色的候选人周末……这些机制就如同放大镜,能把每一个申请人的本性放大出来。因此,提前准备,充分积累,善于表达,这些最本源的软实力——而非纯粹的分数、硬件——将成为成功与否的真正胜负手。
2016年11月23日,上海中学“文艺复兴节”时的Ricky“逮捕”Jason
选择人生,未来无限期许
收到名校录取通知书不是努力终告完结,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如同拿到通往下一段旅途的车票。
短短一个小时的交流中,Jason和Ricky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诸多心得。抛开名校录取生的身份,他们同样也是两个活跃的高中毕业生,爱打电玩,参与社团,热衷于各种各样新鲜有趣的事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同龄人少有的独立思考,自主个性,自信表达,专注投入与全局眼界,不得不感叹一句“后生可畏”。
如果说,国内高考是千军万马奔向一根写着分数线的终点线;那么,申请美国高校,就像是绘制一副纵横交错的蓝图,最终呈现出一个斗志满满的自己,以及对未来无限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