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汇率 - 纽币/人民币:4.7577
(2017年5月8日)
在创业和投资移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心孩子幼儿园的问题。新西兰的幼儿园,不需要学习复杂的知识,幼儿园的老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耐心、专业,在这里,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分享、他们也被每一个教师所尊重。
——新西兰商业移民
来源:新西兰天维导购
公众号ID:Goskykiwi
作者:天维论坛网友“vickyzhao328”
各位打算送小朋友上幼儿园的爸爸妈妈们一定很想了解下,在新西兰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每天都在玩什么?新西兰的幼儿园和中国的幼儿园有哪些不一样?
很多有兴趣学幼教的同学也会问,幼教这个职业到底怎样?幼教老师们都有哪些工作职责?
以下这篇文章来自一位在新西兰幼儿园工作的幼教老师的亲身感悟,带你一起了解最真实的新西兰幼儿园。
我在新西兰幼儿园里工作了一段时间,真是每天都有不同的挑战和感悟,抽出时间整理思考一下,和大家做一个小分享。
先给大家几个关键词:
责任大,体力活,做中学,语言文化挑战
责任
先来说说责任。无论在哪里,只要做儿童相关的工作的人,都会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松。一般的工作面对的对象,通常是能够为自己的负责的成人,这样双方可以沟通配合一起把工作做好,责任也是一定程度分散在两个人身上的。但当你的工作对象是小朋友,尤其是还处在最初发育阶段的婴儿、两三岁的小朋友时,可以想像一下如何让还穿着纸尿裤的他们承担责任….所以与小朋友在一线接触的工作人员(通常是老师),就要扛起一切。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老师的责任很大一部分是保证小朋友的人身安全和心智健康发展。听起来只有两部分,但这两方面的具体细节简直是贯穿在每天工作重点分分秒秒。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和小朋友在一起,老师就要百分百精力关注,这样才能保证没有人做危险的动作,没有小朋友互打,没有人吃了不该吃的东西等等。另外国外小朋友入园有很多本身就有特殊情况的,比如我所在的教室里有一位小朋友尽管才两岁多,但有癫痫病史;在4-5岁班级里,有一位小女孩无法与他人沟通,需要特殊陪护,定时做观察记录。这种情况出现时,老师们又需要给一份“额外“的关注确保没有意外发生。
安全保障好了,老师们就要腾出精力去关注心智发展。相信家长们会送小朋友到幼儿园,很多也是考虑多接触同龄人和新鲜事物,促进孩子们的发展。幼儿园每天基本的日常流程的确会提供很多学习规则的机会:例如mat time要坐在地上听老师讲话,午餐时间玩具不能带上餐桌,在室内不能乱跑,要学会分享等等。老师的责任就是让原来只会乱哭乱喊乱跑的小孩子在每天日常活动中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等待,学会处理矛盾。因为面对的是认知有限的小孩子,这个从0到1的过程有时会很艰难,老师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个问题说个十遍八遍还是毫无改变是很常见的情况,因此耐心和有效的方法的确是大大的需要的。
体力活再来说说体力活。在一线和小朋友工作的老师们基本就告别了坐办公室的白领生活了。在新西兰幼儿园里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留给小朋友自由探索的,说直接点,就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除了每天固定的集体活动老师们会提前构思,余下的时间里老师和小朋友的互动都有点即兴性质。当和小朋友们互动时,请准备好你的体力。你可能需要不时地跑跳,站起蹲下,抱起重物(比如一个小朋友)以及不停地和他们聊天(说话也是很耗费体力的…)。除此之外,老师的体力活还包括了收拾熊孩子留下的残局(例如午饭过后的惨状)、哄熊孩子睡觉、抓熊孩子换纸尿裤等系列活动。做一个全职幼儿园老师每天8小时来算,能坚持下来就省了去健身房跑步的钱,每天工作绝对足够消耗卡路里!
做中学
下一个再讲讲做中学的体会。其实任何工作都是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感悟和得到提高的。“实践中出真知“同样适用于教师这种职业。我自己在读硕士时,因为项目是偏科研方向,理论接触了不少。但总觉得和真正理解之间隔着一层纱,也不太清楚这些理论到底能有什么用处。直到后来走进了美国的幼儿园教室,参与了博物馆里夏令营的运营,才切身体会和明白了理论存在的意义。有足够的理论背景支持可以帮助教师快速准确分析在真实教学场景中的问题,找到引发问题的关键点。但之后如何找到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要做好就需要修炼了。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想出好用的方法,这需要不断的在真实场景中尝试才能慢慢摸索出来。
例如我现在工作的孩子年龄在2-3岁之间,在日常活动中最常见的就是ego centrism (自我中心)和Parallel play(平行游戏)。
还是拿上面问题这个例子,因为日常见得太多了,我忍不住想多说两句。抢玩具是这个阶段小朋友必然会做的事情,那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首先我接受了就是要每天面对抢玩具案件发生的事实。因为2岁多的孩子认知水平没办法让他们很好的理解玩具不是他的而是大家一起共享的,所以和他们讲道理往往都是对牛弹琴的效果。不是他们不听,是真听不懂…但尽管如此,道理还是要讲,每次处理抢东西争端都要强化分享这个概念。虽然现在他们不懂,但分享的种子要先种在意识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慢慢理解这个词汇的意思。
在遇到两个小朋友鬼哭狼嚎地抢一个东西时,我一般会从扯得不可开交的两个人手里拿到玩具,义正言辞地告诉两个人要分享(Let’s share please, we do not snatch toys from our friends类似的话),然后把玩具还给最开始拿到玩具的小朋友。另一个小朋友肯定会大哭大闹,这时候我会和两个小朋友做补充:我们轮流玩(Let’s take turns to play and we wait nicely.)。先拿到玩具的小朋友可以去玩了,我就陪在抢东西的小朋友身边,安抚情绪,然后告诉他学会等待,表扬他等待得很棒等等,给一些正向强化。然后等玩具空出来时再让他玩。多次强化后还是能见到一些效果的,当我看到熊孩子会把玩具送回来时,真是要泪流满面…
这当然是最理想的情况,每天不可能都这么顺利,也有很多熊孩子不配合,这就引出了新的一轮问题解决。
上面跑远了,说回这部分的主题做中学。总结下感触就是只有真正和小朋友工作,才会近距离亲身体会到实际情况有多么不简单,才能知道理论如何服务于实践,实践又如何完善理论。真心觉得做儿童研究的应该在一线工作环境里体验一下再回去写paper,研究方向一下子没准能多出来好多…
语言文化挑战
语言文化挑战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是之前从未在这片土地生活过,一切都要重新学习。夸张点来说,我对新西兰文化的了解程度,估计比班里的两岁小朋友们也多不了太多…所以需要多多补习文化内容。今天先来讲个印象最深的新西兰特色,就是毛利文化。
毛利人是这片大陆的原住民,有自己的语言毛利语,现在新西兰很多地名都是毛利语,往往是很长的一串字母(毛利人原来没有文字,后来英国人来了帮他们发明了下),读起来有点像日语。 在幼儿园里,虽然我在的班级里没有毛利小朋友,但会发现很多写有英文的地方会下方附上毛利语。最让我吃惊的是午饭前的对上帝的祷告是用毛利语来讲,这真是文化融合得太紧密了…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小朋友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孩子还听不懂英语或者不会说英语。我去工作的第一天有个小朋友闹情绪,我就安慰了下他,于是他就和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走到哪跟到哪…然而我发现他说的话我听不懂,最开始还怀疑自己听力竟有如此之差,后来另外一位老师告诉我这个小朋友讲法语…然后在过几天又发现了只听得懂韩语呀,阿拉伯语呀,汉语的小朋友们…因为移民多,这边的文化环境往往很多元,想要更好的融入当地,花时间学习了解不同的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总体来说,早期儿童教育的确是对身心要求都很高的职业领域。我们印象中的“带孩子”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相信当爸当妈的人都仔细钻研过里面的学问。“路漫漫长修远兮”,让我们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