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二届北京建造节邀请函

2017年05月12日 加拿大木业协会


您好!

北京建造节由中国建筑学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指导,由“中国建筑学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北京交通大学主办。首届北京建造节于2016年5月在北京交通大学成功举办,共有11所北京高校、中学共计39组学生组队参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年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拓展学生专业学习视野,营造全民参与建筑科普教育的良好氛围,在中国建筑学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将于2017年6月举办第二届北京建造节,诚邀各兄弟高校和中学学生组队参加!

报名者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报名表,请将报名表加盖公章,于4月15日前扫描后发至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word文件请和扫描件一并发送。

指导单位:中国建筑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承办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协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
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科技咨询中心

技术指导: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杜老师,[email protected]

场地咨询: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翟老师,010-51683913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附:2017第二届北京建造节任务书

一、建造主题

建造是建筑学的物质基础和表达手段,建造设计强调从建造到设计、从做到学的工匠式感悟和创造(Learning through making)。建筑依靠建造中对材料逻辑、力学逻辑、构造逻辑等的独特组织方式来解释自己的存在,并致力于将建筑的工程性与人文艺术性联系在一起。建造是设计更深程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木构”的主题明确了设计的物质媒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套独到的木构架建筑系统,曾经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联系着我们的感知和经验。“理”代表着理性、逻辑与秩序;“知”代表着感知、认知与学习。参加者通过直接接触材料和进行建造活动来获得建筑体验,通过活动对美学的感知达到理性的标准,即对材料、工艺、连接和形式等有科学和技术层面的体验和理解。

本次建造节以“理木•知筑”为主题,希望以此为基础,演绎出丰富多彩的设计主题。参加者可以从材料的切割、交接手法、组合样式、叠加的层次等方面入手,以木材、竹材为主要材料,并辅以其他材料,形成特点鲜明且能够表达主题的空间形式。

二、具体要求

1、建造内容

参加建造节的学生以学校为单位组队(每所学校1-3组),每组由1名指导教师和4-6名学生组成,每队成员在限定时间、地点、经费的条件下,在限定空间中完成一个1:1空间实体的设计与建造。建议采用木材建造空间体。要求该建构空间符合人体尺度,可满足参观者参观、休憩、体验、接触,以及坐、靠等行为需求。空间实体范围为2.5m×2.5m×2.5m。

2、展览要求

由于建造实体要从施工现场运到展场组装,所以要求该单元可拆解为一系列独立构件,且构件种类尽可能少,以适应展览需求。每栋木构建筑要求面向过道有明确的展示入口,建筑内部组织“公共”、“私密”的空间关系。

由于作品面向公众展览,作品的安全可靠性第一重要。1:1的实体模型必须满足强度要求,在参观者或坐或靠的情况下不能有倾覆的风险,并且要能抵抗一定的风荷载。

3、材料要求

本次竞赛选材分为条状材料与板状材料,尺寸规格与相关要求详见表1。空间体的形式不限(包括各种表面处理手法),参赛团队运用建筑结构力学和建筑构造一般原理,通过适当的连接方式,建造符合要求的木材构筑物作品。可以有如下主要结构形式:累叠结合(井干),交错结合(编织),绑扎结合(绳木),穿插结合(榫卯)、钉接方式,等等。

注意事项:

①参赛团队也可选择其他材料作为主材,但材料由团队自行提供。

②材料连接不允许用胶进行粘结。

③没有考虑材料特性、连接方式以及力学性能,而仅作为辅助设计的小型模型制作将不在本次活动主题范围之内。

4、技术要求

材料性能方面(材料的视觉与触觉效果、物理性质、加工方法、表皮肌理);

结构性能方面(质强比、抗震性、耐久性、力学稳定性);

构造特性方面(干燥处理、防蛀防腐处理);

建筑物理方面(环境调节性、通风、自然光照);

使用功能方面(满足参观者参观、休憩、体验、接触,以及坐、靠等行为需求);

空间尺度方面(能呈现空间逻辑与秩序,并满足人体尺度与基本行为,例如站、坐等);面积控制标准(建议每栋空间的面积标准为6.25平方米)。

5、安全要求

建造过程中严格按规程使用各种加工材料的工具,按安全施工流程组织现场施工环境;建造场地及建筑内部严禁使用明火,室内照明只能使用以蓄电池或干电池为电源的照明用具。

6、评分要求

各组作品最终由建造节组委会统一评分、颁奖。标准如下:

7、其它要求

要求严格遵守日程时间节点,提交各阶段汇报材料。建议团队联系指导老师,利用课程成果,突出专业特色。

三、场地介绍

建造节展出场地位于北京交通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北侧,人流量大,在展出期间能够吸引大量人前来围观。上午光照条件良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光影效果。

四、最终成果要求 

1.图纸(594mm x 420mm):

包括建造设计的概念、生成分析、技术图纸、设计说明等内容。表达方式不限。于展出当天摆放在建构旁用于展示方案特色。

2.空间体:尺寸为2.5m×2.5m×2.5m,在展出场地直接进行搭建。

3.照片:6月4日22点之前提交,需考虑到光影效果,并且表现方案整体和设计特色。

五、进度安排 (暂定,以实际通知时间为准)

六、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若干(备注:若所设计方案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建造完成,取消该参赛队的评奖资格。)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2017年3月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去年北京建造节的盛况

2016夏日的北京一场不经意而来细雨,为北京带来了一道难得的双虹奇景。

雨后方能见彩虹,很想以这道美丽的风景作为这次北京建造节分享的开篇。

建筑领域的科普落地,是北京土木建筑学会日常学术活动的重要的部分,而青年扶持计划也是学会今年努力推动的重点。

2016首届北京建造节在北京交通大学隆重举行。2016首届北京建造节由中国建筑学会作为指导单位,北京交通大学联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科技咨询中心共同主办。作为地方学会的我们北京土木建筑学会也积极的参与到了本次活动的推送和报道之中。

本次的建造节共邀请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汇文中学、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等11所北京高校、中学共计41组学生组队参加。

“建造节”旨在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拓展学生专业学习视野,进一步加强北京地区建筑学高校间交流与合作,同时营造学生与公众互动、全民参与建筑科普教育。这次建造节以“意匠巧工•举重若轻”为主题,以瓦楞纸为主要材料,通过了解材料特性表达丰富的空间形式。经过48小时现场搭建,各组队员已经建造出了充满创意的建构作品。由教师、大学生和中学生共同参加的建造节是一次通过实际创作建造体验建筑、有实践教育意义的科普活动。

中国建筑学会前副理事长、住建部前总工程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许溶烈院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兼刘士杰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顾勇新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国际部主任、建筑教育评估分会副秘书长王晓京,中国建筑学会科普部陈慧主任,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科技咨询中心何素兴主任,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咨询中心张海新副主任,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普发展中心严俊主任,北京交大兼职教授书法家白丁先生,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吴强,学校相关部处领导嘉宾,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新社、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北京青年报等20余家媒体代表以及参赛单位各高校、中学师生共同参加了开幕式。

书法家白丁现场挥豪

许溶烈院士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刘士杰秘书长参观活动现场。

学界的老前辈和组织方沟通

广场上共有38个完成作品。参观者不仅能在纸质房子的外面参观,还可以进入房子察看建造质量特点,体验其舒适度。

学生们的建构用材数量限制在30块1.2x2.5米的瓦楞纸,构造的体积规定在边长 2.5的立方体里。对于绝大多数参赛选手,如此巨大的建构实践和材料的研究是以往所没有经历过得。但选手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还是受到了众多专家的肯定。

建构节的诸多项目

建构一词是对英文“tectonic”的中文翻译。在西方如德国、意大利、希腊和美国等国,“tectonic”一词历经产生和发展变化,它强调建造的过程,注重技术、结构、材料和表现形式等。 建构是对结构(力的传递关系)和建造(构件的相应布置)逻辑的表现形式

任何设计方法终归要用到设计实践上才能体现价值。从无拘无束的理想设计实验走向充满不确定约束因素的现实实践是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

类型1— 单元体组合

这种方式可以说是预制构建的一次有效实践,其基本方式是由材料先组合成稳固标准构建,构建间再相互链接形成最终空间。标准构建的组装,利于标准化建造。可以最大化的分解初期建构量,也更容易打造更大的体量。

类型2— 片材拼插

这是一种容易操作,有活力的建构模式……很容易形成韵律,及丰富的造型。这种插接模式,很大一部分结构受力需要依靠插接口部位的强度,一种可靠的连接模式便成为了这类方案成功的关键……

其他结构

当然,也还有折板,整体结构等其他建构形式……

学生们的艺术作品

学会专家认真的评定

来自老一代的期许与鼓励……

《折韵》的这个方案是建造节里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

其实建构大赛的本身,就是为了探索材料自身特性的极限。体现建构的结构之美,这个方案便是这一方面很不错的一个,三角形的单元布置,省材,稳定,结构逻辑合理,而螺钉的固定方式可靠也更具拓展性。更主要的是,极具节奏感的体形与阴影构成,也形成了非常不错的美学表达。很有进一步拓展的潜力……

设计方法终归要使用用到设计实践上才能体现价值。从无拘无束的理想状设计到充满各种不确定约束因素影响下的设计实践,依然有着很长的道路是。

中国建筑学会科普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员

以雨后彩虹作为本篇的引语,其中期许多多。中国实践性教育一项缺乏,学生们的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而本次的“建造节”让学生们第一次,原尺度的亲身体验了建造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开端,也希望未来可以成为一个常态……

或许这其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精美,留有遗憾并不可怕,只有经历风雨才可以见得彩虹,相信具有朝气的新一代!

2016.05.23雨后飞虹……

这或许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寄语!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