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孩子能不能争点气,让老爸老妈也有点面子?”
“爸爸妈妈为了你上个好学校,拼死拼活赚钱,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做父母的你,有没有在嘴上或是在心里反复向孩子唠叨这些话?你以为孩子听了会深感内疚,从而发奋图强,可谁知他(她)开始逃避与你交谈。在你们面前,孩子可能会装得若无其事,可是你万万想不到,一旦条件允许,他(她)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从你们身边逃开……
有一些年轻人分享他们离家在外求学的心路历程时,说过类似的话:“终于离开老爸老妈了!”然后他们大大松一口气,在没有父母“监视”的大学生活里自由自在,把所有以前父母反对的事都做一遍,好像一种无声的示威。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父母还都一直在自己安慰自己:我为孩子付出的爱够多了!他没理由不争气!可事实却常常让为人父母者大跌眼镜。
《爱的伤害》一书的作者提到:100个不良少年之中有39个自认为今天的行为是因母亲的唠叨造成的。唠叨其实是从嫌弃来的,嫌自己所爱的人达不到自己的希望。
一次、两次的嫌弃,它的伤害可能微乎其微;但是,经常被嫌弃,其伤害的后果却令人害怕。就好比一个人缝衣服的时候,偶尔被针刺到,痛人心扉,啧啧有声;可是,不到三分钟,他又继续缝缝补补了!被针刺一下没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他每次缝衣服都被刺到,不需几次,他可能就要放弃,视缝衣服为可怕的事了。
同样的道理,不论我们做什么事,若是经常被人嫌弃,就会失去乐趣、冲劲或耐心。你看,医生为病人打针是为了医治病人,可是若技术不好,左挑右刺,试了多次还找不到血管,弄得病人几乎精神崩溃;第二天当病人再看到那位医生来打针时,可能就吓得双手发抖、脸色发白了。虽然不至于死,但是却能令人胆战心惊!
同样,为了爱,一直嫌弃所爱的人,同样能叫他灰心丧志,急着从你面前逃离,能说不可怕吗?
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
思思的妈妈非常好强,她总对思思说:“妈妈这辈子没什么出息了,你可得好好努力,给妈妈争口气!”
妈妈给7岁的思思报了书法班、英语班、合唱团……在一次亲友聚会中,大家提议思思表演一首歌曲,可思思害羞,怎么都不敢唱。妈妈连哄带吓、软硬兼施,思思最终还是没唱,妈妈觉得在大家面前太丢面子了,回到家狠狠地说了思思一顿。
父母之所以一次又一次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归根结底还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续、自己的门面,把所有自己达不到的目标转移到孩子身上,一旦孩子失败就会有强烈的受挫感,进而把失望不满的情绪一骨脑儿倾倒在孩子身上。
结果呢?孩子成为被父母的爱伤害的对象,在这种持续不断的伤害中孩子逐渐表现出种种问题,例如:自卑感、不能肯定自己;紧张、敏感、钻牛角尖;不敢做轻易做得到的事;过分的自我保护,善讲道理;因怕输而产生强迫行为等等。
其实,这种爱伤害的是双方,父母和孩子可谓两败俱伤,孩子陷入难以摆脱的情绪问题,父母收获意想不到的后果。要避免品尝这种苦味,父母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就要深刻地意识到,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上苍所赐的产业,父母只是管家,忠心尽本分。
但孩子的道路究竟如何,父母不可能握在手中。不要认为孩子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孩子的失败就是父母的失败。父母的职责是教导孩子走当行的路,但孩子的路究竟怎样走,还在于他自己的选择。
当共同的方向和使命将孩子和父母紧紧连在一起,一家人就仿佛在同一艘船上,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这个过程中船长、大副、水手各司其职,谁有失误其他人对之绝不放弃,以忍耐去包容和相爱。
在家庭之船带着使命向着目标前行的过程当中,不是某个人的成功算是成功,而是全体的成功才是成功。上苍把爸爸、妈妈和孩子放在一个家庭当中,是要每一个人在其中磨练成长,学习在真理中彼此相爱、彼此饶恕。当父母作为管家向上苍交账的时候,要交待的不仅是孩子如何,更是自己如何——有没有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学习到爱、忍耐、公正、良善、恩慈等等功课。
可见,一个家庭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其中陶塑出美好的品格,受教的不只是孩子一人,是全家每一个人;同时,不是知识、不是才能,这些或许能够给父母装点门面,但具有优秀品行的孩子,才会成为父母老年时的荣耀。
不要用内疚感辖管孩子
小刚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抚养他长大很不容易。母亲总是在一天劳累工作之后,坐在小强的身边看着他做功课。如果发现小强的考试卷子出现了不理想的分数,母亲总是变了脸色,有时还会偷偷地抹眼泪。虽然母亲没有骂小强,但他心里难受极了,他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出人投地,不让母亲失望!
有一些父爱缺失的家庭,母亲很容易用自己的辛苦来控制孩子,以此换取孩子的报答。有的孩子,看起来的确是被母亲的辛苦所感动,发誓要发愤图强,但是这种立志却是畸形的,是一种拯救者的形象,背上担负着与年龄不相称的重担。
短时间内,可能孩子看起来表现优异,但是他的内心却是痛苦压抑的,并由此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极强的竞争欲、不能接受失败、对人难以宽容等等。尤其是进入婚姻后,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男孩子,会过分保护母亲,难以在心理上与母亲脱离,难以真正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职责。
用内疚感辖管孩子,背后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自私的爱,有时也会把孩子越推越远。一些父母觉得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就不断以此为条件要求孩子变成自己想像的样子,可事实是: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的人生道路受父母影响,却不是父母所能左右的。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越来越不愿意在沉重的爱下生活,宁可选择逃离。
一些名人的家庭,孩子的成长也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在美国,葛培理的大名人人皆知,他是美国六十年来最受敬重的男人。可是他的儿子葛福临年轻时却是一个浪子,他抽烟、喝酒,甚至被逐出校。
他在自传《反叛有因》中描绘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我内心交战。一方面,我愿意为了任何原因离校;另一方面,又不想叫爸妈失望,也不想损害爸爸的名声。结果,我天天都在走钢丝。明知随时会闯祸,但又难以抗拒反叛之心。”
所幸的是,浪子葛福临的父母没有用“损害父母声誉”为由给他施加任何压力,相反,他们给他成长与反省的空间,不予强制。他们无条件地接纳儿子的本相,用爱与耐心去等待他回转。
当葛福临被大学逐出的时候,他这样描绘回家的情景:“我向着妈妈走去的时候,浑身乏力。我不敢抬头,也羞于张开双臂拥抱她。事实上,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妈妈已经把我拥入怀中,如往常一样微笑着亲吻我,欢迎我回家。我期待的训斥没有出现,我甚至不记得他们可有提过我被赶出校的事。他们知道我吃了苦头,上了宝贵的一课,不必雪上加霜。我也用不着谁告诉我说我有多笨,我自己心知肚明。”
葛培理夫妇没有以任何理由要求儿子改变,但儿子却最终心甘情愿地回转,脱离了狂傲和败坏,成为回头的浪子。葛福临说:“我从没想到,自己也能像父亲那样工作。”
真爱是按本相来接纳孩子,并且不求自己的益处。当我们成为父母,我们是从上苍那里接受了一份礼物,这礼物是要雕琢我们的生命更成熟、更丰盛。
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在爱的基础上管教孩子,这一切都是出于本分,不是出于勉强,也不需要回报。成为父母让我们更明白爱的真谛,而不是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在爱的真谛里,孩子永远不会逃离。
文章原载于《亲子根基》杂志。
妈妈圈讲座
时间:5月5日周五晚八点 (北京时间)
主题:以罗德岛设计学院作品要求为例,分析美国艺术院校申请策略
讲师:Harriet Hou, 尤什国际艺术教育教学主管。伦敦艺术大学女装设计学士学位、时尚管理硕士学位
适合家庭:计划申请艺术院校家庭
参与方式:本讲座在微信群进行,感兴趣的家庭请加“mamaquankefu”为微信好友,并留言5月5日讲座。
【妈妈圈在线学堂】在售精彩课程
通过历届美国总统的著名演讲,直观深刻地理解美国历史,文化,时政和重大社会问题。- 音频试听:
1)国家危难时刻美国总统的著名演讲 - 90分钟精彩直播,88元。
里根 -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1986年
讲师:Brianna Abate,传播学大学教授,专业辅导高中生辩论队,并为公司高管和政客培训演讲及沟通技巧。
适合学生:6年级以上学生
课程网址: http://www.usamamaquan.com/course/62
浏览妈妈圈初高中写作,阅读课程的强大美国老师阵容,并免费注册:www.usamamaquan.com/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进入【妈妈圈在线学堂】。浏览原汁原味美国阅读及写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