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美国就业,留学还给我带来了什么?

2017年10月03日 美国研究生留学


每个想出国留学的小伙伴目的都不同。有的是为了感受异国文化,有的为了找个好工作,有的为了能在专业上更进一步。今天小研带大家看一位留学前辈在美国留学的感悟,希望对大家的留学之路有些帮助。

1

我为什么选择在美国读研


和很多同学们不同,我是由于家庭原因来到美国的,不是典型的出国留学的道路。或许也因此,使得我没有把美国的教育看得特别功利。我一直觉得,教育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这个投资的回报,不一定是以金钱的形式。我特别看重自己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发展,而美国的教育和生活,让我在这个方面收获非常大。  


我来美国很久了,第一次来,正好经历了911,那个时候的美国,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移民国家的凝聚力和全民社工、志愿服务的文化。我刚来,就投身于社区的服务当中,当时心中突然感觉到的是一种使命感的召唤和职业性格的召唤(我是从事传媒行业出身的),那时候认识到很多的美国家庭,他们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的忧伤和希望,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的乐观,让我体认到在我过去的生活中,那些名利的获得,就如一场过眼云烟。也开始认真地思考一个基本的问题:在我短暂的生命中,到底要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那是我第一次面临人类的灾难,面临强者也无法抵御的深切的痛。我知道的很多故事,听到的很多祈祷,都谈到了: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遍,这些华尔街的精英,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在世贸大楼工作的几乎能够影响很多人生活的生命们,会怎么样选择生活。  


后来的生活跌宕起伏精彩万分,但无论如许成功或丰富,我始终觉得,我处在一个被掏空的状态中,怎么样更好的服务社会和社区,在我当时的能力和认识水平上,已经不够。因此,接受美国的教育,成为生活对我的召唤。  


选择商学院,其实最初的想法是选择它能够带给我的一些软性素质。我当时希望能够学习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深入交流与对话,团结与协作;也希望能够了解美国的商业机制的运作。那时候一直在想,美国经历了911,经历了IT泡沫,经历了审计丑闻,经历了金融风暴,为什么依然对于世界经济和商业发展,起着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想知道,在美式商业的背后,是什么人支撑着。  


在我的MBA生涯中,我一直在对我的过去进行着反思,我的两年读书生活,写下了将近50万字的思考笔记。我发现,在这些思考中,对我过去所进行的商业模式的反思,好像不及对我这个人的反思。就是说,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我和我的同学们相比较,和我的教授们相比较,我有什么不同,我到底是谁,我在对一个问题的解析上,对一个案例的思考上,有什么我独到的地方,而又有什么我不及别人的地方。  


这些反思,让我重新对自己的生活,对过去和未来,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我一直觉得,了解自己是最困难的,因为这要直面自己的弱点,要承认自己的平凡,要接受自己的不足,要放下对自己的执著。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痛苦的。而如果没有进入美国的商学院,我也许永远都不会开始这个工作。因为在商学院,我面对了那么多的“镜子”,那么多同学老师,都是我的借鉴。到了后来,我就非常享受这个自我解剖的过程了。  


其实我选择的商学院,并不是以排名或者地理位置或者就业率著称的,甚至它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并为人所诟病。  


但是也正因如此,我的同学们,都是脚踏实地的一批人,或者说,是美国商业社会的中坚力量,因为最优秀的人总是在顶峰,而最成功的那些经历,不容许我来复制,甚至,我无从借鉴。我身边的同学,都是有着鲜明的特点和弱点,他们与人合作的时候会羞涩或强势,取得成绩的时候会谦虚或争功,争论问题的时候会面红耳赤,出去喝酒的时候会一笑泯恩仇。就是这些可爱的平凡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梦想,让我觉得如此真实像是我自己的影子。  


我在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中,共同在成长和进步,日知其所无。在一起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真切地感受到美式的商业文化:美国人怎么做,印度人怎么做,而中国人又选择怎么做。


2

交流与合作,是我最大的收获



我本科和研究生学的是新闻,我也一直从事着媒体、公关和营销工作,这些背景,都是在教会我如何影响别人,说服别人,如何让别人相信我说的是对的、是真理,你们要根据我的想法和引导,来作出行动和选择。  


而美国的商学院教给我的第一个功课,就是“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这句话在我过去7年的求学生涯和将近5年的传播职业中,几乎每天在说,但似乎我从来没有真正这么做过。  


我从小就被认为是表达能力比较好的人,一直是身边比我小几岁的孩子们的“导师”,他们遇到任何问题,都来问我,我也享受给他们提供答案和进行心灵辅导。我以为,我最大的优势,就是沟通能力。原来我错了。  


我到了美国商学院,才知道,倾听,是一件多么重要的功课。  


我的同学们,每一个都比我能说,单是一群表达能力强的人聚在一起,反而商量不出来一个结果。也就是说,1+1一点也不大于2。有时候,由于所有人都在说,都在礼貌性的点头表示我听了你说的,都在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试图通过自己超凡的表达能力去说服别人,反而让整体的效率低到谷底。 



我发现我的行为模式有着一样的毛病。总是别人还没说完,我就觉得自己明白了理解了,并立刻给出行动方案。总是觉得,听我的,绝对你不会吃亏的。总是可惜为什么别人没有按照我说的来做。总是在心中有很多的OS: I told you.


当我在我的MBA生活中一次一次沮丧的感受到低效率的时候,我意识到,大家缺乏的,是对别人意见表达的尊重,是倾听的能力。  


3

我知道了世界有多大,每个梦想都值得尊重


我以为,我走遍了美国和欧洲,所以我知道世界有多大;我以为,我经历了生活的起起伏伏,我知道梦想的力量;我还以为,我的经历让我已经是个理智的人,甚至说,是个智者。原来,我又错了。  


当我知道我的印度同学借债一身来美国读书,为的是毕业之后回印度建立和管理类似“希望工程”的小学的时候,当我听到伊朗的同学讲述他们家乡发生的故事的时候,当我和学院门口地上挖坑栽种花籽的老人聊天,知道他曾经是当地显赫有声望的诉讼大律师是大律所的partner却由于一场官司牵连到了无辜的人而内疚从而放弃了法律工作的时候,以前很多既定的世界的印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我开始思考梦想的价值,开始真正体会到,世界上有很多人,是我不了解也不懂的,或者我这一生都不会懂,但这不妨碍这些普通人规划和过着他们觉得快乐的人生。  


在美国,很多很多普通人身上,也许就有着很多你完全没想到的故事,这些生活本身,比书上的精彩,比电视剧中的深刻,而你不进入其中,你感受不到这些故事,也不会受到它们的影响而调整或重建你的价值观。  


布法罗是一个很有趣的城市。有时候我们逛逛附近社区的yard sale,居然能够以25美分买到清朝的古董。由于当年的布法罗是很繁荣的港口城市,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到很多不识货的美国人家,把一些家里用不到的土土的物件,在夏日的午后向路人低价出清。  


我和朋友经常结伴去逛这些市场,一个朋友用了很多年时间,收集鉴定国宝,然后用集装箱运回中国。我们也曾经建立了中国文化长廊,把很多不值钱但是有文化价值的古董收集起来,做成博物馆的形式向社区开放。我们还曾经承担美国人口普查的社区任务,影响很多民众的参与,使得政府提高对当地亚裔的资金支持。我们也曾经请愿,让中文教育进入当地公立学校。我们还投身对难民的援助服务计划,帮助在异国他乡遇到灾祸的人们取得一分医疗上的保障。  


所有这些经历,我觉得如果不是美式教育对我的影响,或者我不会投入那么多时间精力和热情。美式教育给我带来最深刻的变化是,我热爱自己的社区,愿意回馈这个社会。


4

怎样给别人提意见是门很大的学问


我总觉得我是一个说话相对圆滑的人,我不喜欢和别人争论,我愿意平和的交流看法和解决问题,所以在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我会遇到很多障碍。  


我的老师告诉我,除了所谓的三明治方法之外,最根本的一个原则是,要针对“行为”,而不是针对“个人”。  


feedback分两种,一种是positive feedback,是用来enhance positive action。另一种,不叫做“negative feedback",而是constructive feedback。我感叹美国人用词的精当,是啊,建设性意见,这种说法多好。她用来干什么呢?不是发泄情绪和不满,而是提出如何把行为作的更好。


这个做法现在我也借鉴来用于对我的孩子们,比如,我不会说:你们怎么这么懒?自己的房间也不收拾? 我可能会说:宝贝们,如果你们能够把房间收拾干净,我就会觉得你们更棒了!  



我现在也不会说:你应该怎么怎么做。我可能会说: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会怎么做,供你参考。  


可能我是属于名利来得比较早的人,在国内的那些年,正好赶上了中国传媒业体制大改革,赶上了房地产第一波热浪,一切都抓住了机会,什么都来得太快了,让我一个20多岁的人有点眼晕。我体验过体制内和体制外,体制内的福利待遇住房提升仕途,我走过;体制外的外快平台资源,我也拿过。所以好像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觉得,名利也不过如此。  


我有时候在想,人生的每个阶段,真的是不可跨越的,如果没有我赚钱的过去,也许没有我今天的反思;同样的,我不能用我今日的想法,去告诉正在走上赚钱道路的年轻人说,钱也没啥。我总觉得,生活就是要一段一段走下来,才能发现,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没有对错,只是不同阶段下的选择。  


抓住机会,才能丰富经历;丰富经历,才能感受内心;感受内心,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谁。这个过程,注定今天的中国年轻人,都要经历。  


5

对我实际工作的帮助


我不是商业专业出身的,虽然做了很多年商业工作,但当我希望能够再往上发展一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遇到了障碍。除了合作交流眼界这些方面之外,在做重要商业决策的时候,我往往凭借经验和直觉,这种做法有时成功也有时失败。我在创意、客户服务,还有战略执行方面有长处,但是对于成熟的商业架构,财务方面的分析,以及更进一步的眼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足。


用我老公的话来说,就是,我能看到一步两步,但看不到三步四步。我能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卖掉套现,但无法成功带领它上市,也不敢于兼并,也无法保证未来复杂化的业务方向能够不出现重大错误。  


而我的商学院学习,通过大量的案例,我提高了财务方面的分析能力,在战略课上的每个例子每个模拟,几乎都反映了我过去商业生涯中的现实困境。通过老师的点拨,同学从不同角度的切入和讨论,我觉得我对于商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也同时在思考,我是不是真正具备企业家精神和气质,还是应该走一条职业经理人的道路。我记得当初我写申请文书的时候,其中一篇essay我搞得形式非常之剑走偏锋。  


那个问题是在问,你觉得MBA能够给你带来哪些收获。我把回答问题,变成了我的问题list。  


我在文章中写出我的困惑,列了我印象中大约将近30条问题。我面试的时候,我的教授直接问我,你有兴趣帮我做案例吗?因为你的essay让我印象太深刻了,这就是一篇典型的案例。你没有回答essay的问题,却字字在回答essay的问题:MBA能帮我解决这些问题吗?  


他说,我约你来面试,其实不是面试,而是我想亲自告诉你,这是你提出的挑战,你要用两年时间,给我继续你的essay,当你毕业的时候你要告诉我,你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  


是的,我就是带着我的困惑去读书的。我毕业的时候和我的教授吃饭,我对他说,有些问题,我找到了答案;有些问题,我没找到答案;还有些问题,我知道,我当初就不应该这么问。他大笑说,我对你不该这么问的问题很有兴趣。你觉得今天,你会怎么提问?当下我们都会心的笑了。  


记得我当年的面试,老师上来就说:你实在是太爱问问题了。我说是啊教授,我学新闻出身,我曾经以提问为生。毕业的时候我对老师说,我毕生都脱不了自己传媒工作的烙印,但是我不再那么爱问问题了,我想用未来的生活,去给自己漂亮的答案。 


6

多做事,少空想,办法总比问题多


我这个人可能有点偏执,有点完美主义。这体现在我做事风格上,经常是,要冷静自持,要想好了再做。也由于我曾经的一系列成功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履历,不想给自己犯错误或者说犯愚蠢错误的机会。


可是我也发现,这样的性格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想得多,做得少,总想有一个完美的进可攻退可守的行动方案,总要计划一个周全的安排,而让生活缺少一些冲动下的激情。而往往,激情会碰撞出火花,而我,却经常把激情反复论证之后耗尽了再说。


读MBA,是我人生中少数几个冲动下的决定,虽然后来回想起来觉得是水到渠成,但在当下,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之后老公在饭桌上的一句话:不然,你去读个MBA?我正在喝汤,头也没抬,说:好。  


接下来的时间就很忙碌了,一边结束手头的工作,一边考试申请,然后就稀里糊涂去读了。可是今天让我回忆,我觉得我的人生中最不后悔的几个冲动决定,都成为我最重要也最正确的决定。比如结婚,比如生孩子,比如出国,比如创业,比如读书。


等我真正走上了一段旅途才发现,原来路上的风景比我之前的想象更美;路上的挑战比我之前的预计更大;而路上的收获与思考,比我之前的准备,更深刻而充分。  



好多事情你不做起来,是不知道你会有什么改变的;你也许做得过程中和之后的目标,早已远离了你的初衷,但那又如何,重要的是你成长了,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我一入学就知道,我这个学位,不是打算用来找工作的。因为我读书的过程中,正好赶上我们举家搬迁,到了另外一个州。我当时第一不打算跨州找工作,第二,其实我压根也就不打算毕业之后立刻工作。(我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工作了很多年,累了,刚结束了公司,打算休息几年,也希望多些时间陪孩子们读书玩耍和旅游。)第三,说实话,我找工作有点困难,因为之前的title和收入比较高,猎头来找我的,通常是那种更高一阶但是要牺牲很多家庭时间来出国际差的职位,我有点不太想为了钱而牺牲家庭生活了。  


我当时给自己MBA后的安排是,全职做几年社区服务,中间再继续充电学点东西,等孩子大了我再继续自己的事业。  


所以我在我们班,是少数几个工作方面的淡定派。算就业率,我们是分母那种。  


也因此,我压根没有找实习没有找工作,说白了,我就没有体会过MBA生涯最惊心动魄的那个阶段。这在当下,被我的同学们咬牙恨着,这在后来,成为我觉得特别可惜的决定。  


为什么可惜呢?因为后来我渐渐明白,找工作这回事,过程更重要一些。  


我这么多年职业生涯,没有找过工作。在国内,我是毕业读研,然后国家分配,然后被其他单位挖走。在美国,我是做社区服务的过程中结识合作伙伴,一起创业,后来被挖到客户公司。我对于招聘的想法和心得,远远大于对于求职的想法和心得。当然,也许因为这样,我经常被我身边的朋友们请教如何进行求职,因为我挑剔的眼光,给了他们一个很现实的模拟过程——我会最大程度从招聘者的角度给他们意见。  


可是,我的人生缺失是,我没有机会经历市场对我的检验。如果今天让我准备简历和面试,我会做得比较完美,因为我把招聘那一方的问题都想到了,我知道他们要看什么要听什么。可是,我却失去了犯错误的机会。  


如果我的MBA重来一遍的话,我会特别特别努力的找实习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地方,我会更勇于表达不完美的真实自己,看看这个自我能够多大程度上被市场所接纳。而我的不找工作,让我失去了一个很棒的成长机会。这是我特别遗憾的地方。


7

留学对思维方面的改变最重要



很多人都不同意这点,觉得这个太虚,况且研究生的时间又那么短,很难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然后每次在别人选校帖子里表达一些不同的奇奇怪怪的选校观点时,总是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  



美国带给我的感觉,和国内环境带给我的感觉一样,全民都在追求成功。 虽然都追求鼓励成功,但是美国式的成功在我眼里更加的多样化一些,不必像我们这样更物质一些,比如一定要去top学校,去top公司,任top职位,在 top城市买房子买在top地段,开top车才算是成功。  


所以,选校的标准渐渐就变成了:学校要有名,老师要顶级,校友网络要强大,学校地理位置要好,课程要越苦越好,似乎教的知识量越大,所付出的钱就越值得了。  


而我一直同意的观点是,对于知识与信息,只要知道能从哪里获取就好。再加上我们自己培养的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就够了。 


本文来自ChaseDream 论坛

作者:ziye210

推荐阅读

为什么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能够成就他们成为世界精英中的大多数


他是最痴最傻的美国人,千金散尽,却只为中国做了一件,最该由中国人自己做的事?!


申请美国计算机科学(CS)专业,这里有四个中肯建议!


美国研究生留学申请选校7技巧解读


2018年GRE考试今天开放报名!(附报名常见问题)


去美国留学是申请MPA(公共管理)还是MPP(公共政策)?看这篇靠谱分析


同时申请MIS和CS,出色的文书,恰当的选择和良好的成绩帮他斩获TOP20录取


美国最好找工作的城市是这里!

以下关键字均在公众号对话框中回复

不是在留言区,也不用点阅读原文哦


回复 120 获取120所美国大学介绍

回复 2017 获取【考GRE必备背景资料《经济学人》

回复 排名 看usnews美国大学专业排名

回复 QS 看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回复GPA 看GPA相关内容

回复 条件 看申请美国研究生需要什么硬条件


点击阅读原文支付一元,专业老师为你进行一对一留学评估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