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7日 澳大利亚人工耳蜗
今天我们将继续讲述第二部分的耳蜗进化史:20世纪后期~20世纪末的耳蜗族谱。
晶体管助听器(20世纪后期)
1952年是晶体管助听器的时代。简单的开关装置使得助听器尺寸变小。最早的晶体管助听器被设计成适合眼镜框架内的尺寸。后来,它们被改变并被设计成适合耳背的尺寸。晶体管被创建是为了取代真空管,晶体管更小,并且耗电更少,所以晶体管是理想的替代品。
他们没有对晶体管进行测试就将它们放进了耳部设备里。后来,他们发现晶体管不能受潮。因为潮湿的原因,助听器只能持续数周然后就报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晶体管必须涂上涂层避免受潮。
数字设备(20世纪末)
在20世纪60年代初,贝尔电话实验室创建了一个能够同时说和听的大型计算机。由于计算机的尺寸,模拟助听器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并且,大型计算机需要提供巨大的电量以支持声音,这使它不可能拟合一个适用于耳朵的助听器。
在20世纪70年代,微型处理器诞生了,并且它有助于拟合适用于耳朵的助听器。而且,多声道振幅压缩的系统被开发,并作为助听器的数字科技技术。之后,助听器上的简单的按钮能够调节周围环境的音量。在20世纪90年代,所有耳部设备都变为数字助听器。声音的质量得到改善并更加可调。
下期我们将会继续介绍最后一部分耳部设备的进化史,让我们一同去见证耳部设备的发展旅程。
本文摘自:抗梦雯——耳部设备进化史及未来畅想,中英文与图片作者:抗梦雯,中国首例人工耳蜗儿童植入者,1993年生,1997年植入澳大利亚科利耳人工耳蜗,目前就读于加拿大艾米丽卡尔艺术大学工业设计专业。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