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北大博士唐晓琳确认死亡!患抑郁症,生前多次“求救信号”却被忽略,原来这些海外留学的PhD在面临这些...

2017年10月14日 轻松加拿大


继章莹颖失踪未能寻回以来,留学生失踪案便频频发生,每次都牵动着同胞们的心,然而等来的却都是噩耗。。。


前段时间传遍朋友圈、微博等各大社交媒体的北大留美学生唐晓琳失踪事件,在苦寻10天后,经校方确认唐晓琳已经死亡。


据唐晓琳的同学透露,她可能长期遭受抑郁症的折磨,才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唐晓琳毕业于北大2004级空间物理专业,此前在美国犹他州大学做导师助理研究员。


前几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唐晓琳于10月1日凌晨在旧金山失联的消息,呼吁大家一同寻找。唐晓琳的父母和同学们也发布了很多寻人启事,希望知情人能够提供一点关于她的消息。



然而,就在大家都等待着关于唐晓琳的线索之时,10月10日,唐晓琳所在的犹他大学(Utah University)的物理与天文学系主任Benjamin C. Bromley给全系的学生发去了一封邮件,邮件里提到,来自中国的研究生唐晓琳已离开人世。。。


校方随后也向媒体证实了这一消息,并称是从旧金山警方那里得到确认的。然而目前警方并没有透露任何关于唐晓琳死亡的原因,以及发现遗体的时间与地点。


这一消息对于等待她的父母和同学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也让关注她的人对她的离开感到十分遗憾。


那么唐晓琳究竟为何突然失踪,又突然被发现死亡了呢?根据她的同学曾在网上发布过的帖子,唐晓琳生前疑似因压力过大,不幸患上忧郁症,且多次有自杀倾向。


唐晓琳失联前最后一点线索是10月1日那天,她去了金门大桥南侧的迎宾中心。而这个地方,正是她之前跟朋友聊天时提到过的想要结束生命的地方!


唐晓琳的朋友说,2010年两人曾前往金门大桥拍照,在拍照的过程中唐晓琳突然控制不住情绪放声哭泣,而后解释道是“风太大的原因”。


而金门大桥这个地方,自开放以来已有1500人从桥上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事发之后,唐晓琳的一名高中同学也在网上透露:“唐晓琳在初中时就偷偷割过脉”,疑似因为长期抑郁。


唐晓琳自2008年毕业于北大后,前往美国念研究生,而后又进入犹他大学的生物物理专业攻读PhD,平时从事的都是学术性和难度非常高的项目:病毒RNA。


这个专业不仅平时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可能因一些原料的改变而使所有研究成果作废。。。


身边的人其实很难发现,在别人眼里光鲜的生命,内心却正在承受着什么样的痛苦,这种痛苦,恐怕也只有当事人知道。


在别人眼里高高在上的留洋PhD究竟是在经历着什么样的痛苦呢?



一个在读的PhD的困惑:


国内MS,工作三年,辞职来美国读PhD。 女,单身,奔三。 最近一直都在想要不要退学。


首先是课程压力。PhD的专业有些跨专业了,很多内容换成中文也不懂,还是英语。留的作业不会做,压力好大。上课基本是空气,小课要发言讨论基本是闭口。


第二,RA的压力。亚裔老板给了很多活,晚上周末都要干,有些还要现学。上面一级的学生转组了。RA的活让我根本无暇顾及课程的内容,只能勉强应付。觉得自己真的就像干活的机器,没有一点点尊严。


第三,很孤独。这里来上学的基本是90后,很少有共同话题。基本是自己一个人呆着。一个人的办公室,每天去办公室独来独往,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干活,一天说不上几句话,回到家舍友也睡了。周末找国内的朋友聊天,狂刷朋友圈微博,觉得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天天都会哭,走在去上学的路上会哭,一个人在办公室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就哭了。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要窒息。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已经在约心理咨询。


第四,一直在思考自己适不适合读博。说实话,不爱做科研。读博是带有功利性的,想找一份收入更好的工作。


第五,透支健康。天天对着电脑,眼睛干涉,熬夜,头脑发昏,头发掉得很多。


第六,大龄女青年的婚恋压力。在这里很少有和别人交流的机会,发现很难找男朋友。大家都很忙,交流很少。


第七,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幸福。和国内的同学聊过,博士毕业与本科毕业,在哪都是生活。本科很多优秀的女同学,也选择了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一切步入正轨。现在硕士毕业和本科毕业的同学,其实生活质量都差不多。最后都会归为平淡的。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以前觉得自己是有野心的,想干一番事业的,就选择不停的读书。好像到了三十,有了中年危机,想安定下来了。


第八,前期付出了很多努力。好像很多人都有美国梦,来之前把美国想得很美好。工作党考GT也很辛苦,经常熬夜,考了很多次刷分,考了两年。我知道这一次退学就意味着永远放弃了。现在离下定决心只是一步之遥。 


第九,还是想回到原来的单位上班,很稳定,收入在当地还不错,父母亲戚朋友同学都在身边。



读PhD的巨大心理矛盾


其实简单说,PhD不可调和的心理矛盾点在于学业科研上的压力需要你跟人诉说发泄(如果你不是一个以学术为乐趣的,比如我这样的人的话),而大家的时间点却都不同,自己有自己的deadline要忙,跟PhD之外的人说大家也没有办法体会你的心理感受,甚至有时候会觉得你在无病呻吟,于是导致最需要发泄的时候得不到发泄。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没有办法跨出这样的心理禁锢,于是一步步变成了前段时间知呼在讨论的国人眼里的‘怪物博士’。我想说要跨出这样的心理障碍,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quit PhD,要么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要停留在空虚寂寞冷当中。我曾经有过要quit PhD的念头,可想想自己为了申请PhD度过了那么考试前不眠不休的夜晚,于是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让自己适应新的生活,选择新的生活。



关于quit的想法


觉得有的时候,QUIT其实不是loser的表现,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且,确实是身边有师兄在第一个PHD导师那里不满意被折磨得要死,quit之后找到第二个导师,然后今年毕业了。所以,换个方向思考一下,千万不要想不开。


继续坚持读下去


哪个读博的不是奔三?甚至有奔四的都在读博,年龄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有没有带着希望去努力。


说句大实话,知乎的学霸们把博士圈描写得多好,但一个实诚话,我身边,包括将来的我,读博的功利性远远超过所谓对知识的渴求对科研的热爱。


真正让知乎一些口口声声说不爱科研就不读博的博士们扪心自问一下,不带功利读博?真的有几个?要是人人的思想觉悟都这么高,我天朝的高等教育圈也不会频频丑闻打脸了。


然而,如果你选择不拼命,不努力,不走这条路,你就真的比你现在幸福了?你就真的不会不甘心么?


如果你甘心,那么你就不会辞了国内的稳定工作出来读博。那么你想想,你到底要什么,追求什么?


你只是不满意现在的状态,或者现在的生活与你本身想象之间的落差太大,所以你后悔,你退缩。


然而如果你真的夹着尾巴回国,在没有最后拼命一搏的试试后,你会不会又在多年以后长叹一口气说,哎,早知道当年...


与其回首当年,不如珍惜当下。

看不到未来,就去创造未来。


因为未来那么模糊,所以你才会有无数种令人期待的可能。


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在每个人艰难的一生中,找到心态平和的去接受去努力去期待的另一种思考方式。



看来与外界想象中的光鲜亮丽、前途似锦不同,他们往往要面对的是导师不让毕业、实验反复失败、花大量精力时间研究的项目“永远不会出来成绩”,即使毕业了可能也面临着压根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尴尬局面。生理心理的多重压力反复将他们折磨。如果PhD能够有一个合理的退出/止损机制,或许这样的悲剧就可以避免发生了。




用爱和关怀,陪你一路前行

轻松加拿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公众号:easy-canada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