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些年前的中国,当时大部分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人工耳蜗,对这个词汇也充满着陌生感,更别提对人工耳蜗有多么了解了。人们对于听障人群的了解也仅限于“聋哑人”;“聋哑”的解决办法也单单是借助“助听器”;而聋哑人们的交流也主要是依靠手语。
时代一直在进步,而改变中国听障人群现状始于一次会面,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工耳蜗时代。就因为这一次会面,也让澳科利耳开始了在中国的故事。
1993年6月,当时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的邓朴方先生与澳大利亚总理基延进行了一次会面,就是这一次会面奠定了中国“人工耳蜗”事业的起点,同时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澳大利亚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人工耳蜗”,如果可以把这项技术引入中国,它将是中国听障患者的福音,因为人工耳蜗可以重建听力,使听障人群重获新声。双方的共同努力为“多导人工耳蜗”引入中国奠定了基础,从这时起,听障人群再也不用只需要靠手语进行交流、一个有声世界的大门在向他们打开。
在1994年11月,中国为了促进中澳两国技术团队的有效交流,由“澳大利亚国家听力中心”携手国内两家知名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耳鼻喉科研究所”共同联合举办首届“中澳听力学研讨会”,并且此次大会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举办,将人工耳蜗这项伟大发明散播到更多的中国大地上。
这次大会是由澳大利亚国家听力中心的保尔·喀麦隆教授与澳科利耳人工耳蜗公司的听力学专家玛莎·弗兰特女士共同参与的,他们作为特约专家讲师为首批中国听力学界的专业人士进行了培训,通过他们的细心教导,培养了中国首批技术专业团队,通过对听力师、手术医生和语言康复师的深入指导,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人工耳蜗”评估诊断、干预治疗与康复体系。
这次盛会的开展也开启了两国学术的深入交流,为技术实践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并且这次大会也被业内认为是中国听力学界的一次启蒙。同时也是澳科利耳人工耳蜗在中国迈出的第一步,并且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一次会面改变了当时中国听障人群的现状,一次会面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澳科利耳就是这样开始了在中国的故事,开始抒写在中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