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半个月前那起让国人气到吐血的拍卖事件不?
4月12日,在中国的抗议声中,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还是以41万镑的高价拍卖了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
根据拍卖行提供的信息,这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被一个英国上校从圆明园拿走。
虽然在得知开拍消息之后,国家文物局曾和拍卖行沟通过,要求他们终止拍卖,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在殖民时期而遭到劫掠、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一直都在牵动着国人的心。
保守估计中国至少有17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远远超过国内本土博物馆藏品的总量。
在收藏这些文物的国家中,当之无愧的“大头”就是在鸦片战争时期向中国发起侵略的英国了。
就算在全球范围内,大英博物馆都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它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3万多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无价之宝。
从刻本到书画,从玉器到青铜器,从陶器到饰品...这里收藏的文物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同时也跨越了中国整个历史。
这里长期陈列的中国文物约有2000件,而相较之下更加珍贵的中国历代稀世珍宝则被放在储藏室中,一般游客都是见不到它们的。
前面提到的中国美术史的开篇之作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大英博物馆其中一个镇馆之宝。
除此之外,敦煌壁画、魏晋时期的石佛经卷以及景德镇陶瓷也都是在这里“安的家”。
对于中国人来说,大英博物馆丰富的馆藏的确值得献上膝盖,但是这些珍品的来源却也着实让人很心痛。
所以不少人都希望海外博物馆能归还侵略得来的文物,然而却事与愿违...
比如半个月前,除了中国,印度、埃及以及肯尼亚这些曾经在历史上被殖民侵略的国家也都有着相同的境遇。
不过和英国拍卖行拒绝撤拍中国被抢文物相比,他们的情况貌似好像没那么糟糕。
去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时,就承诺要归还殖民时期从非洲劫掠的艺术品。
虽然总统并无权直接对博物馆下令,而且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博物馆都秉持着“藏品不可分割的原则”,但出人意料的是法国很多文化机构中的领袖都支持他这项前所未有的归还文物运动。
上个月,马克龙也遵守了承诺,聘请两位专家来启动归还非洲文物的计划。
虽然马克龙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因为“良心发现”,更多还是想减少非洲国家抛弃用熟了的法语、转投英联邦的情况,但流落法国的非洲文物能够“回家”的结果还是挺让人欣慰的吧!
而且由此带来的舆论道德压力,也确实对其他侵占文物的国家产生了影响。
1867年英国远征军入侵埃塞俄比亚,离开时就“顺手”带走了一大批文物,其中一部分成为了现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和一些其他英国博物馆的馆藏。
虽然2007年时埃塞俄比亚政府向这些博物馆提出了正式赔偿要求,但当时就被英国方面果断拒绝了。
不过因为马克龙发起的这项“欧洲博物馆向非洲归还抢来文物”活动,却让这件事出现了转机。
4月初,V&A博物馆馆长在博物馆展会开幕前表示愿意以长期租借的形式向埃塞俄比亚“归还文物”。
虽然这样的结果并不能令埃塞俄比亚人民完全满意,但至少文物可以在自己国家被保管,比起过去直接被拒已经算不错了。
至少不会出现像大英博物馆对《女史箴图》错误采用“日式折屏手法”导致开裂、掉粉不可逆的损坏。
以及为迎合白种人最优论,而磨去希腊埃尔金石雕外层从而露出白色内层。
还有前几天刚刚被盗大量中国文物的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这种扎心的新闻了...
国外博物馆拒绝归还中国文物、拍卖行通过拍卖它们大肆敛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政府交涉,还是舆论讨伐,亦或是法治维权,全都见效甚微。
不知道在欧洲政府和博物馆渐渐松口的情况下,不少人对于西方国家归还中国文物开始抱有希望。
但其实马克龙要求欧洲博物馆归还的只是法国前殖民地的文物,对于是否归还中国等国家的文物只字不提。
所以“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仍然是个无解的问题。
1. 凯特生下小王子后,伦敦多个地标在夜晚亮起蓝灯,来庆祝王室再添男丁。
乔治和夏洛特出生的时候这些地方也都分别亮起过蓝色和粉红色的灯光,可以说是非常有心了~
2. 上周末,“活雕塑”比赛在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福举办,来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4周年。
参赛选手们的造型十分逼真,吸引了不少围观群众驻足拍照。
3. 最近英国政府参与对叙利亚军事打击的决定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他们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抗议。
不知道坚称对叙利亚的军事打击在法律和道义上都是正确的梅姨,有没有考虑过大家的想法呢?
文末福利
(文/煎蛋,UVIC英国教育签证中心综编,文章参考BBC,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说明)
----------------------------------------
回复院校名称(如:牛津大学)获取该院校详细信息
回复专业名称(如:生物专业)获取该专业的大学排名
回复英国签证与移民,获取英国各类签证和移民信息
回复留英新生准备,获取留学英国行前准备信息大全
回复英国生活技能,获取英国生活文化全面资讯
⬇︎⬇︎⬇︎(往下戳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