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被做死的社群,我总结了9个坑

2018年04月16日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热爱生活的Te小姐

全文共 2351 字,阅读需要 5 分钟


———— / BEGIN / ————


听说100个群会有95个死掉?你做好做社群会失败的心理准备了吗?


最近自己也在尝试做社群,了解很多人的套路和打法,但综合的感受真的是:掌握了很多道理仍然做不好自己的社群,对群主本人真的是太有挑战了!!!


在这里先献上我的膝盖给各位做好社群的老板。


Scalers老师说:


社群的本质是人,在人的共同体上要获得共识的难度,已经超过了简单的拉群,这里涉及到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的内容。


我最近总结了一些我做的不好的地方,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大家对我最后针对我的问题有一些建设性意见~


(1)没有精心设计进入社群的门槛


一定一定要清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资格进入一个社群,社群的门槛应该被精心的设计,流量群,扫码直接进入的群是最容易做死的。


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看看热闹的状态,并不是一个内容生产者,至少不是积极的生产者,这样就对社群的沉默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社群从某种意义来讲,更多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碰撞,如果想有深度互动就要对入群的对象有足够严格的要求。


(2)社群定位不清晰


做任何群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就是最开始能够吸引大家入群的点是什么,或者说大家在群里可以持续获得什么?


举个例子:百万级小程序增长群就要远比小程序群定位清晰,也更容易让大家了解在本群的动机和持续收获可能是什么?如果大家在群里没有能够持续的获取到想要得到的一些信息、人脉,也没有足够有料的干货内容,那么群就会在不明确的定位下很快消沉。


(3)没有明确价值观


价值观其实是一个很神奇的事儿,这个和任何组织建立价值观是一样的。


比如:36氪早期的价值观是让创业更简单,那所有同事的做事动机都是以创业者为中心,为创业者服务。


而好的社群也应该是一样的,每个社群可以能与一群气味比较相同的人,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把好的放大,把不好的踢出同时让之前的老群友去影响新的人,而我还没有找到如何做好这个价值观的方法。


(4)没有托,也没有良好的社群生态体系


群里有人力挺你是很重要的,在群刚建立的时候,你可能既要筹备出这些角色了。


有人跟你一起盖楼欢迎新成员;有人跟你一起做群成员个人访谈,了解需求和擅长点;有人跟你一起出谋划策,做好热点话题的搜集,以及有轮岗做好群运营的心,有共同的愿景。


如果没有托,累死群主也不会有什么好效果。


(5)没有common knowledge


common knowledge也就是——共同知识,一切合作的基础都要建立在共同知识上,也可以把共同知识理解为一种文化,他可以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合作,这样社群才能把人凝聚起来。


(6)止于找到一群人


这个很好理解了,拉人头基本上是给社群活血的最无效的办法了,好的社群,都是靠口碑,靠门槛,大家积极踊跃想加入的。


(7)一直没人分享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一直没有有价值的内容基本上是群挂掉的最大的问题了,任何群里都应该是有行业里的kol或者行业的思考者,总有人应该是影响力比较强的。


如果没有,那很可能是群在开始的时候没做好筛选,或者没有充分的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一个原因就可能是群密度太大了。


之前好朋友小胖在运营社群的时候,运营学社40人的时候,他发现群不活跃,就请了外脑《引爆用户增长》的作者黄天文做分享,在群里和大咖对话,激活了群的活跃——屡试不爽可以复制。


(8)群缺乏固定的活动形式或者模式太固定


太固定的群规则会让群像固定的商品没温度,没有固定的活动形式,也会让家觉得在群里不能获得一些长期信息获取渠道和到点吃饭的感觉。


如果每两周的周五,我们都决定集中解决一个人的一个问题,同时可以带上感兴趣的人,那么对于群的活跃和设置应该都是很好的方式。


(9)拒绝实践


尽管做死了很多群,但是还是不要放弃治疗吧!比较没有少一块肉,谁还不是运营死了好多社群后,找到了好用的方法,做一个脸皮厚一点的孩子,不要拒绝实践放弃治疗!


我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社群群体是更高层级的管理者,时间精力非常宝贵,这群人特点:


  • 时间利用和沟通媒介:他们没时间微信闲聊,他们更喜欢花整块的时间去解决一个比较急迫且具体的事情,比如:打个电话说清楚一件事。

  • 传播方面:他们的朋友圈很干净,喜欢低调,没有什么强烈的动机,不会在朋友圈发布信息(包括对自己的一些专访文章)。

  • 做事风格和社交场景:目的性已经融在他们的血液中,线下活动中大家相互介绍,可以帮他们明确各自的需求和资源,有助于寻求合作的切入点。线下交流也更容易培养各自的好感,有利于进一步讨论资源整合。喜欢在高质量的私密小圈或者小群中进行交流,前提是在线下提前交流认识过,且跟自己的身份和需求相匹配。

  • 社交链接:强关系驱动,比较信任周围的朋友,乐于参与有自己好朋友的活动项目。

  • 他们眼中社群:问题解决工具(用完即走)、信息浏览(只看不说)、信息骚扰(可能是低质量信息过多,懒得回信息)、高时间成本(信息筛选和甄别都需要花费时间)。


那应该如何用产品设计去推动社群运营呢?


对了,再给大家分享下近期我会参阅的社群书单,信息来自运营学社,大家可以一同思考成长!


初级阶段:


  • 社群营销(秋叶);

  • 产品型社群(李善友)。


中级阶段:


  • 影响力;

  • 参与感。


高级阶段:


  • 引爆社群 (唐兴通);

  • 1P理论;

  • 社群经济 (孔建平);

  • 运营笔记  (类类);

  • 链接;

  • 爆品社群。


———— / END / ————


作者:热爱生活的Te小姐

原文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71c5d204dd0

本文由 @热爱生活的Te小姐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