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把这些破烂扔了?
订好了八月份回国的机票,我开始为住所一大堆带不走的东西发愁:宜家买的绿萝、一堆英文书籍、不穿的衣服、锅碗瓢盆······
妈妈极尽嫌弃:“你就不能把这些破烂扔了啊?你还打算从英国邮回家啊!”
我敷衍地答应着,但是却迟迟没有行动。
那些不合尺寸的衣服,昂贵的鞋子、包包,甚至情人节礼物的盒子都被我留下来,塞在屋里的各个角落,打扫卫生的时候也自动饶它们一命,所以在临近毕业,都没能把它们请出家门。
想到这里,就头痛。
——我觉得把它们卖掉更好。
我想到刚来的时候,我也从学长学姐那里,低价买过我需要的东西。 不如我也把东西留给更需要的学弟学妹们。
一不做二不休,既然要出二手,干脆把东西彻底整理一番,通过捐赠和转卖处理掉不需要的,轻装回家。
我加了一两个学校和学院的微信二手群,也放在Gumtree上卖了些东西。
还有一些东西,我决定捐赠给慈善商店。
我住所楼下就有一家二手。刚来的时候,我曾在那里买过一个三磅的小柜子。事实上,这家店还经常能淘到一些不错的东西,从书籍,到运动装备,到家具,衣饰,应有尽有。
现在也到了我捐赠的时候了。
我一直很喜欢这样的二手慈善商店,它们非常小巧,盘踞在街头的某个角落,卖的东西也很干净,这些东西由大家捐赠,并且把善款捐助给有需要的人或组织。在英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难找到一些Charity Shop。
比如说:
Age UK是一个关爱老人和癌症患者的组织;
British heart foundation是关爱心脏病人的慈善组织;
而Oxfam 是向世界上的贫困与不公宣战的慈善组织。
这些商店,能让不再需要物品的人,为它们找到新的安身之所。能让需要物品的人,以低价买到真正需要的东西,更可以让需要经济资助的人、动物和组织,得到资助。
而对于物品本身,更是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在离开英国之前,我愿意把自己的爱留在这里。我认真地把我不打算带回去的衣服洗干净,叠好放到箱子里,捐给了慈善商店。
看着空了一大半的房间,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变得轻松了。这一年以来,我不断地往家里添置“也许用得上”的:
为了煮火锅买的锅碗瓢盆、各种火锅底料;
打折优惠的时候买的一堆我不需要的打折商品;
爱买不爱用的文具用品。
它们陆陆续续堆满了我的家,而我一直都没有做过减法。
每个月由于我的大手大脚,我的零花钱怎么都不够用,一直在“吃土”,但是家里却是满满当当,再怎么清理也还是显得很拥挤,想放个东西都没地方,经常会满头大汗、翻箱倒柜。
但现在不同,东西少了,我可以记得自己的东西都放在哪里,找东西的时候心情会很平和。晚上回到家,我也会觉得得家里特别清爽,精神也放松了。
而这种方式极大的减轻了我的物质负担和精神负担。
前段时间,听闻“断舍离”非常流行,现在看来,我也是践行了一把“断舍离”。
(注释:断舍离这里是指网络语言,但词语来源于日本山下英子所著图书《断舍离》。意思就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我默默笃定,以后也要尽可能简单的生活,让家里保持一种比较轻盈的状态,回到家心情也会更好。
没必要买的东西不买,不去凑打折优惠的热闹。其实很多商家会用各种节日特惠来引诱我们,好像如果不买的话,自己就“亏了一个亿”。
但其实这种冲动消费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都是用不了穿不了的。
而且,及时处理不用的物品,转卖或者捐赠,也可以回血,更重要的是,有些东西还八九成新,直接丢掉真的很可惜。
中国现在是发展得很快,大家也都富裕了起来,但是欲望也如气球般渐渐膨胀。
每个国家的高速发展时期,都有过类似情况。
美国快时尚流行的时候,很多姑娘穿了一两次的衣服就扔掉了;
可是那些衣服,从棉纺成线,从线变成布料,从布料被剪裁成衣服,耗费了的水、电、流水线上的人力,都无法再重来。
日本在经济发展高速期,垃圾堆里甚至可以翻到八成新的冰箱。很多人家里都堆满了不太用的东西,无处下脚。
而现在,后发达时期的日本,又将流行开来的“断舍离”“性冷淡风”的概念,席卷了全球。
我想,西方所追求的的“自由,个性”,日本推崇的“断舍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拥有”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想拥有的东西,随时都可以买回来。
这时,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为舒适,个性化也好,简约化也好,就变得最为重要。
而Muji受人喜爱,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它独树一帜的性冷淡。追求衣服天然舒适的材质,追求循环利用的纸张,追求减负的生活态度,可能才是它受欢迎的真正原因。
希望大家,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勇气和能力。
Senior Consultant
Anna
“剑桥大学企业管理在读”
“英国职业发展协会职业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