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篇之前的关于性经济学的文章还没有收尾,主要最近脑洞大开废话太多,搞得那篇迟迟没有时间发出来。这又赶上过儿童节,更是全部身心的投入了进去。
每到儿童节,我就想到曾经快乐的童年,但是偶尔一翻各种帖子文章再加上八卦的四处打听,发现各种中国孩子童年貌似快乐的少,痛苦的多。
然后刨根寻底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不快乐?
在追根溯源的时候发现原来曾经都有一本书叫做《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貌似好多人都看了,关键是很多家长都看了,更加关键的是他们还信了......
然而现在打开电视还发现竟然还有一个依托在这本书之上的人在大肆宣传,那人叫狼爸。好像是为了跟之前比较火爆的虎妈相提并论的,但是貌似跟这个哈佛女孩比起来营销能力真的是差远了。
在BBS上翻看各位大侠写的关于家里看了此书,然后造成的各种童年血泪史之后,我突然有种庆幸的赶脚。
早前记得读书时,有个特别不靠谱的老师非推荐大家买这书,记得还是团购的,也不知道这老师是不是和这家人有关系,反正要求人手一本必须买。然后,让大家学习,让家长看完学生看,记得还留什么读书笔记要求讨论。
还好我上的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私立学校,家长们本来也没想着自己的孩子舍弃一切往哈佛奔,所以没那个闲工夫陪着老师疯,学生们也沉浸在欢乐的素质教育中,这书也就不了了之了。
并且,当时多半学生也是准备出国的,算是对出国流程大部分还是了解的,所以也没有理会。没想到,在其他地方竟然坑了那么多人,以至于这书现在竟然还在被宣传。
在这本书里,其实她有没有那么拼命地读书跟她上哈佛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了解录取流程的人都知道,当初刘亦婷能是上哈佛,主要原因是钻了一个录取的大漏洞。现在这种事情基本上是可遇不可求了。
首先,当时哈佛本科录取的中国学生极少,那时候少年留学还都是一开始,不像现在无恙无恙的人往国外涌,所以那时候一个中国学生申请名校优势还是很大的,起码竞争人数少。
其次,那时候因为本身中国学生就少,考SAT的中国学生就更少了。国际学校还没那么多,中国也没有引入那么多什么IB教育,所以参加考SAT或者A-level的中国学校基本没有,那时候有一个能在申请的时候提供令校方熟悉的考试成绩,那加分不是一点点。
最后就是推荐信,在国外的阶层固化的社会里,最看重的其实就是推荐信,这个不仅反应的个人素质,更反映了家庭背景等等。刘亦婷家里当时机缘巧合的得到了一张推荐信,也就顺理的申请到了名校。
好了,这几点现在看来都是不可复制的。那么整本书在这三个关键点上都是含糊不清一语带过的,主要都是写自己的努力,孩子的刻苦,还有家长跟孩子的一块刻苦。
好吧,从老祖宗传下来的就喜欢吹嘘刻苦这个东西,但是老觉得说多了就变得神秘而无意,本来就是一个人人都应该做的事情,有什么可说的。
就像有了个作业,做完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结果一个孩子四处吵吵,瞧,我多厉害我竟然把作业写完了。不仅如此,还逢人就讲,做这个作业多么的艰辛多么的痛苦多么的不容易,听着就叫人作呕。可是偏偏,也不知道怎么了,中国就喜欢这样的人,甚至会延伸到职场,只会埋头苦干的人的收获是比不得那些花时间四处炫耀自己做了多少工作的人的。
于是就产生了两种,一种是羞于表达自己真实欲望的耸炮,另一种是四处瞎吹嘘的流氓。
抢眼球哗众取宠一直是流氓最擅长的行为,但是,人生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岂能被流氓所掌握。在这个儿童节,大可缅怀一下自己曾经逝去的童年,当然也可以顺便指责一下曾经被骗走的快乐,解救一下未来的小朋友。
当初他们靠哗众取宠赚走了那么多的钱,直到今天还在频频再版,用来给女儿在哈佛读书,我们怎么说也算是刘亦婷的衣食父母嘛。现在她靠婚姻的原因成为了美国人之后,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这个非常成功的营销模式。她的人生靠各种钻空子取得了她想要的东西,包括换取稀缺资源—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