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裔如厕被捕事件越闹越大 星巴克宣布下月全美关门半天学习防种族偏见 有用吗?

2018年04月18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星巴克(Starbucks)又惹祸了。自上周四费城星巴克两名非裔男子因未消费坐在咖啡店里被警察逮捕的视频曝光后,整个事件引发了全国的关注。

该事件引发民众抗议,抗议者上街游行要求追究相关人员责任。CEO凯文·约翰逊(Kevin Johnson)也赶快出来再次道歉,发表声明称,他们坚决反对种族歧视,将对事件展开详细调查,要亲自向受事件影响的黑人男子道歉。


16号,约翰逊还在费城与两位被无辜逮捕的非裔顾客会面。但是具体聊了什么,星巴克发言人拒绝透露。

费城的市长也出来说话了,称星巴克仅仅是道歉是不够的。还有一些费城的居民要求涉事的这家店关闭,周一在这家店门前还有抗议者。

事件过去了5天,17日星巴克出来表态称:5月29日下午将会关闭全美8000余家星巴克咖啡厅,对其近17.5万名工人进行种族偏见培训(racial-bias training)。

约翰逊在声明中表示自己过去几天在费城听到了很多来自社区的声音,他们意识到自己做错了,需要用时间和有效地解决方案来处理,希望用培训来消除公司各个层面上有可能产生的种族偏见。


小编看到这里觉得星巴克这次“作秀”是不是有点儿大了。


事件回顾


视频显示,两名黑人男子平静地被捕,被捕原因是他们因非法侵入而被捕。当时一位白人顾客一再质问警察这些男子到底做了什么。同时可以听到另外一名顾客证明那两名男子没有做任何事情,不清楚为什么会有人叫警察。



据报这两名男子坐在咖啡店里等第三个人来,这时咖啡店一名雇员叫了警察。


警方逮捕两名男子几个小时后释放了他们,但是没有公开他们的身份。


整个事件在网络上吵闹的沸沸扬扬,但是版本颇多,很多人并不相信两名涉事者只是安静等待朋友被抓。也有文字显示当时那两名男子向现场工作人员表示想借厕所,但工作人员表明店内原则是必须有消费的客人才能借用卫生间,两名非裔男子坚持不离开店内,才导致店内员工报警求助。                        



此事是否涉及种族歧视?到底谁更占理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推特上掀起了“抵制星巴克”的运动。大部分网民认为,这是严重的种族歧视事件,也有人提出问题:“不消费,难道就不能借用餐厅的厕所吗?”


4月15日,示威者在涉世星巴克咖啡店外抗议。



愤怒的民众发起了抵制星巴克的抗议




支持抵制



有些网友认为星巴克在全球咖啡业一直是佼佼者,他们在行业中扮演着高贵的从业者形象,同时提供更昂贵的咖啡,但是他们将这种态度也回馈给社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着他们的顾客。这不仅是对非裔的态度,也是对所有消费者的态度。


有网友表示星爸爸哭是应该的。如果这时候站在店里的是衣着体面的商务人士,他们一定不会做出这样的手段。正是因为两名少数族裔的面孔,让店员可以肆无忌惮,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反对抵制



但是同时反对的声音也有。大城市特别是无家可归者聚集的地区,很多厕所都有密码或者钥匙。不少人在厕所里毁坏设施,甚至吸毒性爱等,这已经让管理者感到力不从心,非常理解当时店里的决定。


试想下,如果星巴克里坐满了不买东西只坐着的客人话,这样的咖啡店还会有正常顾客光顾吗?


这件事情也让我们想起来韩裔老人“霸占”麦当劳的持久战。2014年媒体爆料称纽约韩裔老人5年来一直把街角的麦当劳,当做自己的私人会所。经常从早上五点待到天黑以后,而且他们似乎天天如此。最终麦当劳选择报警由警方来解决。虽然警察会来,老人会走,但是警察离开,他们依旧会选择回来。事件最终结果是麦当劳向老人们道歉,期间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种族歧视的抵制。



    韩裔老人“占领麦当劳”


其实这样的“占领”在全美并不少见。 晚上11点左右,正在读研究生的迈克尔常常和同学一起来到24小时营业的连锁餐厅Denny's吃饭或学习,直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在他看来,餐厅属于公共空间,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


凌晨4点半,大卫·罗素和两个朋友来到星巴克,足足等了20分钟才找到座位。店里到处都是正在办公或学习的顾客,不消费却占用空间。


据报道,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商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商家可以拒绝没有消费的客人使用他们的厕所,不过大部分商家不会这么做。在美国一些地方如芝加哥,就规定所有商家必须允许人们免费使用厕所,无论他们是否消费。伊利诺伊州2005年还通过了《厕所准入法》,规定患有肠道疾病等需要立即使用厕所的消费者,可以凭医生开的证明使用所有商家的厕所。截至2013年,全美至少14个州通过了类似的法规。


但从道德角度讲依旧有人认为不消费者没有权利整天坐在那里,占用付费顾客的空间。也有人认为餐馆是私人财产,店家完全可以指控这些人的“非法入侵”。


对于这样的讨论,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