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往往回国之后的前半年,大部分留学生都很痛苦。

2018年04月26日 英伦大叔


我在国外留学不久,偶然和高中的朋友重新取得了联系。他也是毕业不久,托关系进了一家企业,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他问我:“你毕业了打算做什么?”

 

我回答:“可能会读研吧。”

 

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回了我一句:“那你到时候都多大了啊?”

 

我怔住了,许久,回了他一句:“那又怎么了呢?”

 

他接下来的言语简直让我大跌眼镜:“我觉得,女孩子还是早早嫁人比较好,等你读完研,都是个老女人了。”

 

我礼貌性地回了一句:“可是我不读研也会到25岁啊。

 

然后,拉黑。


这种做法可能太武断了,可是也是最干净彻底的。我怕自己会和他吵起来,即使聊下去,内容也无非是“女孩子不用太努力,找个人嫁了才是头等大事”与“追求女性平等与独立”之间的俗套碰撞。

 

我不愿意用自己的价值观随意评价他人。有的人乐意这样去想,有的人乐意那样去活,那都是别人的事情,于我何加焉?

 

所以当我遇到这种冥顽不化、固守封建礼教的老顽固时,我会知道自己观念的承受边界,会把这种声音,排除到我的生活之外。


我在国外待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深深体会到和出国之前相比,我看待问题的看法跟以前比是有天壤之别的。因此回国之后,我一度很痛苦,无法适应生活方式带来的冲突。


更圆滑的方式,或许是不和他争辩,由他去吧,这样就不会有冲突。可我还是更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不想让这种声音,隔三差五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



前几天我朋友还问我。出了国感觉有什么变化。

 

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思维方式吧。

 

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以一种你之前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的形式相处在一起:

 

走在英国,我看到肤色各异的人,纹着各式各样的纹身,打着鼻钉,却没有人对他们投以诧异的眼光。

 

我可以看到两个男孩子自然地牵手。

 

我可以看到受人尊敬的副院长背着一个破烂双肩包,甚至把短袖穿在长袖外面。

 

我们教授,一个老头,白天上课,晚上去酒吧和他的乐队一起演出。

 

我们班的西班牙妹子,烟熏妆,大烟嗓,鼻钉,抽烟一样不差,但是她超级可爱,超级少女心,超级善良,超级体贴。

 

大家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着。

 

我也会慢慢在这种氛围中变得更加学会怎么让自己舒服,也学会不随意评判他人,变得理解一切、包容一切。



我在英国结交的朋友来自各行各业,有做设计的、有做程序的,有做特殊教育的、有做新媒体的、有开花店的,没人关心对方各自的成就、能力、前景和收入,我们彼此开心就好。

 

我不用害怕听到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没有人关心你什么时候谈恋爱,什么时候结婚,没有人要求一个男孩子在适当的时候拥有房子和车子,没有也要求一个女孩子把结婚生子当作必要之事,没有人因为我和别人不一样就对我给予谆谆教导。

 

我能感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内心也变得异常平静。


我也开始健身,学习烘焙,我不能放任自己成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我买了一个花瓶,每隔几天换一种样式的鲜花,还偷偷养了一只小仓鼠,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给它喂食、换窝,学它的动作,我不能允许自己的家成为一个只是用来睡觉的窝。

 

我可能不会大富大贵,但是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认识到,追求功成名就和与世无争只是两种生活态度而已。

 


你认为留学以后思维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苏菲

开始觉得打扮和臭美是一件很重要并且代表了对他人的礼节的东西。

 

@Amanda Lu

国内国外都有加班,只是国外network就是加班,一切是围绕实现工作目标。国内是大家加我也加,还要定时定量。

 

@Chao hu

更注重和亲人的联系,祖国的荣誉感更强烈,对结婚年龄看得比较轻。

 

@摇滚樱桃

女性独立意识增强,更加清晰性别歧视的概念。

 

@Ding Dou

不要管别人的生活,别人如果不说你就不要多问,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Carol 夏焱

有人这样活着,有人那样活着,都是可以理解的方式,都是自由的选择。



回到国内,我发现最近流行虚伪“佛系”,流行丧文化。在重压之下的无力感表露无疑。


我们都被关在一个叫做体制的监狱里,大多数人曾经试图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那样,为了获得自由而努力,但最终却被体制化了,成为了习惯的奴隶。


年轻人的梦想和激情被淹没在无休止的无用的且看似必要的加班里,被淹没在房子车子晋升二胎养老的泥沼里,怎么可能佛系?这只是一种“可耻且无用的”逃避罢了,只是一种逃避且被动的接受罢了。


我个人觉得,国外的“佛系”才是真的佛系。因为他们是真的生活在绝对自由的环境里。不用担心物质的压榨,也不用担心精神的抨击。

 

一方面,不得不说,是国外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体制,允许他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另一方面,开放、多元、自由的文化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很多留学生,适应了国外自由的环境,再回到牢笼里,就会极度渴望自由,并且极度痛苦。



如何在被限制的的环境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如何应对不同的落差,恐怕是必修课了。

 

无论如何,先让自己行动起来。


会有心理落差,归根结底,都是不自信。


回国以后,你会有很多忿忿不平的情绪,会焦虑,会迷茫,会觉得自己留学花了那么多钱,现在却只能拿着这点死工资:


我都是喝过洋墨水的高材生了,为什么还要和这些“在背后对新来的女员工长相评头论足”的人在一起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


我都是海外归来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受到种思想的约束和限制?


不,你可能真的错了。

你不是没有选择的。

在每件事上,你都是有选择,可改变的。



对工作有落差,就寻找一份更适合你的工作,做一份让你有成就感的事业。


如果一时找不到,那说明你并没有想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


如果你想明白,只是面试屡屡被拒,那说明是能力不匹配,只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好了。


因为真正行动起来的人,是不会焦虑的。

 


对生活不满,就学会提升生活质感。


这并不难,一盆喜光喜湿的薄荷就可以装点你的小窝,买个香薰机,宜家99元的落地台灯,都可以让你的生活质感,显著提升。

 


对人际交往感到迷茫,就多接触周围的人。


向有着同样经历的学长学姐请教。有着相同的经历,共鸣和思维的碰撞会让你思考。


有的改变是激烈的,有的改变是温和的,找到让你舒服的方式进行改变,是对自己心理最好的保护。



对于肖申克而言,逃离是最大的自由。但见惯天大地大后回到原点后,还能拥抱每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同样伟大。


欢迎加入“睿领英国公益计划”

我们一起关注留学生心理健康。

Senior Consultant 

Anna

“剑桥大学企业管理在读”

“英国职业发展协会职业规划师”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