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烧包鹿
全文共 2177 字,阅读需要 5 分钟
———— / BEGIN / ————
大数据杀熟,冤枉
这声冤枉,主角冤枉。
有关“大数据杀熟”的话题火于3月份,起源于网友“廖师傅廖师傅”的吐槽:
这种事情,如果不是个例,引起“众怒”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衍生话题只会越来越多——怎样看待携程,滴滴等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大数据“杀熟”,真的能带来利润吗?如何反制大数据杀熟呢?除了“杀熟”,大数据还做了哪些恶?
我将网络上关于大数据杀熟这件事的吐槽和指控,大致归了三类:以携程为代表的杀“熟”派,以高铁管家为代表的通“杀”派,以360为代表的“热心肠”派。
1. 杀“熟”派
典型行为如:购买机票、预定酒店、买电影票、线上约车。
平台针对这一类行为的典型“操作”有四种:
用户离开平台再进来,刚刚查过的机票或酒店会从有优惠变为无优惠;
随着用户消费次数的增多,对部分用户针对性的提升单价;
用户使用专车较多,快车单价被提升;
VIP用户的实际消费金额大于普通用户。
2. 通杀派
知乎匿名网友提到:
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不论谁来,你需要得到一个结果付的钱都是一样的。但是,平台展现的是真是假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里存在两种情况:
渠道商的问题,平台能拿到的数据是0;
平台制造票紧缺的情况,刺激用户付费抢票。
我们这里讲的是后者。
3. 热心肠派
这类产品典型行为是“帮”用户完成一些行为。
2017年12月,360水滴互助被爆私自“帮助”用户开通直播;
2018年2月,360快视频通过某些手段获取一批B站用户的账号、密码,并“热心”帮其注册快视频账号,并将这些账号在B站的视频“搬运”至360快视频,这批账号中有一个用户叫做“共青团中央”。
上述三种大类是完全不同类型的“欺负用户”,但是他们有一个共性的结果:平台获取的价值最大化。
对,杀熟的不是大数据,而是掌握大数据的人——技术只是个工具,它是没有是非观也是不能被利益驱动的。
有是非观的、趋于利益的是大数据技术的使用者,杀熟的行为只是这些使用者对大数据的一个不良应用。
说个例子:
简单来说,当你手机即将没电的时候,你会更容易支付正常花费的1.5倍甚至更多。我认为这里最厉害的不是技术,而是心理分析。
回到携程事件,它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对本次出行的期待程度,实现“价格歧视”,这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啊。
所以,我们应该担心的不是大数据会不会越来越厉害,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我们,未来会不会是机器的世界。
我们应该担心的是:这些前沿的技术以及越来越前沿的技术,将会如何被利用?
但其实,我们担心也没有用——因为谁掌握着技术谁才有绝对的驱动能力。
说大数据杀熟,冤枉
再喊一声冤枉,行为冤枉。
从表象来看: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我相信「价格歧视」的存在,也相信确实有商家对“老用户”的支付价格做文章。
但我们可以先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户觉得大数据在“杀熟”?
声明一下立场:我遭遇过比新用户支付费用高的情况,但我也享受过新用户大额红包;因此,我会分别从产品的角度和用户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1. 产品角度
绝大部分产品对待新用户都是“讨好型”的,给的优惠也是最大的。
新用户在选择平台之前,是面临“选择”的。
我们要做的是“帮”他做决定,让他看到我们不仅可以提供服务还让出了利润空间,从而提升用户对我们的选择几率。
用户是产品的生存之本,产品要存活、要发展,用户是少不了——很多电商平台,新注册用户可获取高额的组合红包,都是这个道理。
2. 用户角度
先说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我和朋友A在HK的某家店准备结账,收银员询问我们是否有会员。朋友A有会员,此次消费被积了分;我没有,对方询问我是否要办一张,新注册会员有50元优惠券,本次消费就可以用。
可以看到,同样的商品,我支付的钱比老会员支付的少,不是商家“杀熟”而是“悦新”——为了让我成为他的会员,让了更多的利润空间。
道理放在互联网上也是一样的,老用户看到的价格贵,可能只被补贴了1%,新用户的价格低,可能被补贴了10%。只不过是商家把更多的利润留给了“取悦”新用户。
从以上两个身份去分析“杀熟”这件事,可以看到:企业把更多的精力和让利都留给了新用户,不是杀熟,而是悦新。
典型的如:滴滴和uber大战,美团和饿了么大战。
那个时候我们享受过1元打车,1元午餐。现在没有了,大家都觉得外卖越点越贵,车越叫越高,优惠券越来越小使用门槛却越来越高,实际上是平台本身不烧钱了,不烧钱维护老用户了。
当然,有些商家除外,但大数据绝对是冤枉的。
———— / END / ————
作者:烧包鹿,微信公众号:产品经理小助理
本文由 @烧包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