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成为更好的人,
还是成为更强的人?
From:妈妈的力量 ID:MothersPower
如果孩子被人打,你怎么办?
如果孩子长期被人打,你怎么办?
如果孩子被人打坏,你怎么办?
如果……
没有任何一个妈妈愿意被问到下一个如果……
那如何才能让孩子不成为被挑中受欺负的人?
在被欺负和欺负之间,你宁愿孩子当哪一种?
探讨和思考这些问题,也激发了另一个更根本的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更强的人,还是更好的人?
今天这一篇,扯得有点远,愿你看完回到最原点,和孩子一起成长。
01
移民到了加拿大,还是躲不开中国熊孩子
半夜圈友N突然求助:孩子在学校被打得流血,打人的孩子也不道歉怎么办?我定神一看,N在温哥华。想到加拿大的学校规则里有一条是:孩子之间不能有肢体碰撞。怎么可能会发生流血事件?
N在屏幕那边继续诉苦:当时在比赛爬楼梯,我的小朋友跑得快,结果就被另一个小朋友的哥哥堵在楼梯口劈头盖脸一通打。我立刻冲过去制止,可是已经晚了。更气人的是,打人孩子的妈妈来了说的第一句话是: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打人不要打头和脸!她这不是说其它地方随便打吗?
我问N,学校有处理意见吗?
N说:我找了校长反馈,校长说需要找老师商量解决方案,可是我课后去接孩子。老师居然跟我说:我现在watch two boys,monintor the boys,they play fine。(我现在盯着他们,他们玩得很好)
N说,其实孩子已经是第二次被同一个人欺负了!我小心翼翼问N:是不是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去和有攻击性,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玩?N无奈:可是孩子刚来加拿大,英语不好,这是班上他唯一能说得上话的孩子。
有点不知道如何支招。
N问,如果我不同意学校的处理方式怎么办?我说,你可以继续申诉,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协会,都是继续推进事情的渠道之一,但这些机制推进得很慢,而且还需要非常扎实的外语功力……
N说,那现在怎么办?我现在每天送孩子去学校都提心吊胆?我沉默了,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这个处理显得很不公平公正。
说到这儿,N很困惑,不都说加拿大的学校很安全,保护弱者吗,怎么连这种事都不能处理好?其实我就是希望那孩子道个歉,这样孩子会不那么委屈,我心里也好受一些。我明白N的潜台词,几乎每个移民家庭都是冲着教育来的加拿大,可还没感受到教育的先进性就先发生流血事件,这反差确实太大了!
震惊之余!某种不能表明的心理让我追问了一句:是西人还是?沉默了几秒钟,N说:中国孩子。
不是巧合也算巧合。
随着低龄留学加剧的趋势,关于中国孩子在加拿大学校互相斗殴的新闻越来越多。听过最荒诞的故事是俩位小霸王的家长因为孩子的冲突在学校大吵大闹,几乎大打出手,脑补一下,感觉也挺为难不懂中国文化的西人校长去解决这些看上去匪夷所思的问题。
我问N,既然对方不道歉,又担惊受怕,有没有过以暴制暴的念头,N叹口气,说校长说这是:two wrong doesn't make one right。(两败俱伤)
02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什么是好的教育?
N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她选择遵从加拿大的申诉程序,决定继续寻找积极解决方案,希望保护孩子不要再受伤害。
这个故事引发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冲着加拿大优质教育而来的家庭,为什么连教会孩子道歉的能力都没有?还是说,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说道歉的习惯,因为那样就意味着软弱和错误。那么北美的好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什么?更广泛一点,对于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来说,什么是好的教育?
再讲两个真实的案例。
著名经济学李教授在《开讲啦》这个教育节目里讲过一个他自己小时候受到同学欺负的故事。
我出生在北京,幼儿园还没有毕业,就被送到了农村。上小学的第一天,印象非常深刻。那天,同学们课间把我叫到了操场。哎呀,我说同学们真不错呀,要欢迎我。我傻呵呵的刚过去,站到中间,还没站稳呢,有一个同学悄悄地跑到我的身后,把我的裤子一拉,扒下来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还有外班同学,男生女生都看着我。这是我人生的“鸦片战争”,奇耻大辱!
我跟班主任告状,班主任讲的是方言我没听太懂,哇啦哇啦讲了半天,大概的意思是说——你小子真笨,连自个的裤子都保不住,你还来找我,你太笨了,你还有脸找我,你靠自己吧。
我没有告诉父母。我心里非常明白,假如我告诉我的父母,父母一点儿不同情我,我的父母一定会教育我,说一定是你犯错误了。
怎么办?必须靠自己。怎么靠自己?三件事。第一件事我找到我妈妈,我说我那个裤子不能用松紧带,你必须给我一个绳子扎裤子,我要保底线,把裤子扎得紧紧的。第二件事,我要跑,打不赢我要先学会跑。从学校到家大概有两公里,每天放学我第一个从课堂里跑出来,我害怕别人打我,跑回家。第三件事,我得学,我观察孩子们怎么打架,怎么一个打法。
最后,机会来了,一个月以后,我的班主任说:“李稻葵同学,你不能一放学就跑,你要做值日,打扫卫生。”没办法,我留了下来。那几个人要打我一顿,今天跑不掉了。我跑了一个月的步,身体也壮了。我先跟他们转悠,在课桌之间跑。跑累了,我逮着一个机会,朝着一个欺负我的同学撞过去了。他没防备,没想到我会反击。他的头撞到了课桌上,当时就流血了,我知道我闯祸了。
第二天我妈妈买了饼干,带着我到这位同学家去赔礼道歉。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敢随便欺负我了,那是我的“抗美援朝”的胜利,我从“鸦片战争”走到了“抗美援朝”。
下面是成长家长群里国内一个家长提到的真实案例:
女儿班里有个从外地转来的女生A,很爱写作,她的爸爸就给孩子设了一个公众号,孩子每周写文章发表,还邀请班上一个女孩B一起写,B得到的点赞远远少于A,便产生强烈嫉妒,就把A拉到学校小树林里用树枝抽打,脖子上出血留下伤痕,一个暑假都没消去。被打女孩的妈妈还是偷偷看到她写的日记才发现,但已经形成心理伤害。
A家长找了学校后,学校仅是委托班主任处理,找双方家长,打人女孩B的家长没有道歉,注意,没有道歉,没有道歉。后来把俩女孩进行物理隔离,不许身体和各方面接触,但是B女孩会当众辱骂被打女孩A,家长再找学校,班主任比较不耐烦,让A家长和孩子慢慢消化。
03
我们的教育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我要讲这三个案例呢?
你会注意到,虽然都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龄之间发生,但A女孩遭受了巨大的羞辱后还是和李教授当年一样不敢告诉家长?如果N当时不在场,她的孩子会如实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情吗?而那些我听着都心痛的惨剧就不一一复述了,因为太多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耻感文化到底让孩子背负了多大的重压?以至于宁愿把自己压弯也不吐露?
我们这一代家长在教育中对孩子的关注、保护、教育的投入远超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也超过任何一个我们的时代,但除了纠结孩子的排名和大学目标,我们为把孩子放入一个群体环境中前,在孩子的预生活教育方面,我们做了什么准备?我们的精力和财力是否花在了正确的,该去的地方?
当事件发生时,学校教育又该做什么?
二三十年前的李教授的班主任没有采取任何保护受害者的措施,以至于李教授根本没有正确的申诉途径,不得不走“以暴制暴”这条路。据我了解,A女孩的学校在国内是名校之一,三十年后,学校仍然采用了类似的方式来处理欺凌,我们的教育改革,到底改在哪儿?为了制止学校的欺凌,禁止中小学生在课间追跑打闹,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的管理方式。可是情况看起来并没有好转,甚至更压抑了孩子的身体躁动。
在加拿大,欺凌是学校非常重视的一个学校课题,有严格的标准来界定,学校会根据欺凌程度严重来采取相应的措施。N希望的”正义“虽然还没有得到,但我做了一些采访后,发现这样的处理结果也许是因为学校裁定这只是孩子之间普通的打闹,所以采用了较为温和的方式来处理。
可是为什么即使已经身处这样一个相对有申诉机制的国家,部分中国家长一样仍要以农村打架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一代家长,是否已经具备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的能力?
通过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欺凌不再是因为对象弱小,而是因为他的存在造成了威胁。这几年的教育军备竞赛越演越烈,赢在起跑线,所以要抢跑?胜在终点,所以要不惜代价?眼看着坐在路边鼓掌的孩子,一个个被现实改变到去路边使绊脚,这让人很沮丧。
如果不幸被绊了,“以暴制暴”是一种应该被歌颂的反抗手段吗?我们希望施暴者收到如何的惩罚才能对等我们的愤怒?我们如何评估我们的愤怒?在愤怒的对面,我们如何教会孩子宽恕?但又不让孩子饶过真正的恶人,以躲避万一的危险?
04
我们想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还是更强的人
全人教育,这个热词屡屡出现在各种教育文章中,但什么是全人教育?多一些通识?多一些素质?更有技巧的拿标准分?体育竞技更强?艺术特长更好?到底指挥着我们家长投入这疯狂的教育浪潮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到底要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强(以不被别人欺负)?还是更好(不去欺负别人?)?
我没有答案。
越做家长,我越想审视自己,我们家长对自己的成长需求和对孩子的成长要求,到底哪一个更应该放在前面?也许先扔些也许有用的解决方案让孩子尽量避免被绊倒更为实际。
1. 教会孩子识人。
你也许注意到,N提到一个细节,尽管她的孩子已经被打了两次,他还是要去找打人者玩,因为只有那个孩子会说中文。而另一个朋友的孩子也选择继续和一个暴力倾向的孩子继续玩,即使已经被打过2次。据说那个孩子的爸爸还在家揍奶奶,就因为那孩子很会玩儿。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我会选择让我的孩子远离这样的孩子,即使他很有才华,那又怎样?伤害你,索取你更多的,往往是这样的人。要让孩子寻找价值相同的,而不是语言相同的人去相处。纷纷万事,直道而行。如果人或事对孩子有帮助,应接近,如果相反,应保持距离,
当孩子被欺负的那一刻,就是择友价值塑造的刹那。
2. 教会孩子求同存异
到目前为止,女儿一共在4个小学呆过,适应几个新环境都还比较顺利。当N的事件在发生的时候,我问她,是如何融入新环境,并保护自己的?她说我就跟着大家做,不反对,等到有人愿意和我一样,就说明那个人愿意和我成为朋友,我就可以做些我们一起想做的事情。
这个应合了朋友绿色蝴蝶提到的观点,孩子新到一个群体,老师想知道的是你有什么不同,但同学需要看到你有什么相同,这样才放心接纳你。我也在这儿也被点醒了一下。
3. 教会孩子勇敢但也要谨慎
我当然希望孩子勇敢,可是当孩子不具备评估自己能力的时候,勇敢很多时候变成了莽撞,有时候会引起恶性后果,这个江哥案已经诠释得淋漓尽致。教会孩子用正确的申诉和法律渠道,为自己和他人发声,是用谨慎的方式表达勇敢的立场。以暴制暴,泄一时怒气,但经常伴随着不可预期的后果,是莽撞。
家长群分享了一个案例是全班女生集体举报一个男生把另一个孩子脑袋撞墙。我为这样的孩子们喝彩。我也听说后来A女孩的同班部分家长说服孩子保护她,所以她后来过得不那么辛苦。幸好,还有勇敢的孩子们和成人们,这个世界也许还不那么混蛋。
4. 教会孩子道歉和宽恕
谁都想护犊子,但是要分情况护,当Ta犯错了,你护得太无底线,太无原则,他就会咬人,也许某一天还把你揍一顿。当Ta被欺负了,你护得太依依不饶人,Ta容易产生弱者心理,总把自己放在被欺负的境地,有这样心态也过得很不容易。这个线,不好拿捏。讲个小故事说明一下:
有天,女儿和朋友的儿子T在我家发生了肢体冲突。我正好目睹了全过程,我立即严肃地告诉女儿,你必须道歉。女儿想解释:可是是他非要推开我的门……我不是故意的。我说:不管是巧合,还是无意,总之,你现在撞疼了他,你必须道歉。女儿几乎是哭着说出来:对不起,我不应该推你,害你撞到墙。没想到T马上破涕为笑说,我没事了!
我如实告诉T的妈妈整个事情发展,诚意向她道歉,没想到她反而马上叫T向女儿道歉,因为男孩也不应该那样鲁莽的冲进一个女孩子的房间。当T说对不起的时候,女儿的那一点点委屈也瞬间消散了。这就是道歉和宽恕。
5. 教会孩子强大而谦和
前面讨论的是到底培养孩子要更强,还是更好?也许,这两者之间有一条中间道——就是强大而谦和,孩子要学会,成人也一样。
强大就是自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做不成不难过不发脾气,而是找朋友帮助想办法再努力。谦和就是成功了也不骄傲,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继续和大家做好朋友。(本段由绿色蝴蝶提供观点)
我的女朋友Cold,一位女博士认为孩子的性格养成可以按照养成顺序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方、正、中、平”。从小要学做人,正直不阿,此为方;明辨是非,此为正。随着年龄见长阅历渐丰,须与社会和世人磨合,懂得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此为中;悟得海纳百川、和光同尘,此为平。以上修得,就是外圆内方了罢。
我也很认可。
祝你和孩子一起成长为一个强大而谦和,方正中平的人。
感谢成长思维家长群所有参与讨论的群友对本文的贡献,此文送给你们当笔记。
谢谢阅读。
作者简介:我是一个11岁女孩的妈妈,90年代末在复旦大学学习,毕业后在中国影视圈做了一些小事情。在陪同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也在思考,下一个人生的10年、20年,我可以做哪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来帮助自己继续成长,也帮助到别人。
如果您对于留学有任何疑惑,欢迎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与我们的咨询顾问直接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