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广州“限外”的消息,我默默地放下筷子:外地人不哭,此刻我们都是外地人;外地车不哭,此刻我们都是外地车……
昨天下午,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召开新闻发布会,拟将对外地车辆实行“开四停四”的管理措施,即非广州市籍中小客车驶入广州市中心区连续行驶时间最长不得超过4天(自然日),再次驶入须间隔4天(自然日)以上。
广州向来被我们这些外地人视为开放包容的城市,怎么也搞这一套了呢?落差很大啊。
据说此举是“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这话听上去怎么那么熟悉呢?
哦,北京和上海,还有深圳,已经这么干了。
百度上还有人在天真地问“上海限制外地车吗?”“北京限制外地车吗?”“深圳限制外地车吗?”看了这个问题我就想笑,但是笑不出来。年轻人,开车出门前要多看新闻。
话说回来,这么多“外地人”关心这个问题,可见城市不能随意决策。
北上广深是著名的一线城市,这么说,“限外”是约好的咯?广州只是一线城市“限外图”的最后一块拼图?还是说,“限外”必须是一线城市的新标配,人有我也得有?不搞个“限外”就不像一线?
也是啊,演艺界的“一线”要是不时不时发个飙啥的,不得被人看成十八线啊?
可你这一线城市这样发飙,让外地车主怕怕啊。
城市套路深,还没“一线”横。一线啊一线,你比二线少一线,你比零线多一线,你简直是火线不给碰啊。好吧,从此收起我开车去广深的老年计划,还是打开火车路线图吧。
说起来,广州和其他一线城市这是明干,暗干的城市也不少。就说我所在的城市,有的江上大桥,就“限外”。只不过我们这里不重视“宣传”,不像广州搞得阵势这么大。
我有一个担心,要是今后是个城市就“限外”,处处是“限外图”,那岂不是有车就得“窝里横”了?
突然想起去年8月看到的一条消息——
不会轻言“限外”,但是会“重言”,也许还会“莫言”。一些城市不是善于二话不说“一夜限牌”吗?
广州虽然算不上突然袭击,但是前后政策的“车距”还是大了点,突然之间就严肃上了。
其实,广州此举也并非心血来潮。2016年《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有段话早就暗示了——
广州市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政策后,本市籍中小客车的发展被控制住了,但因为没有对外地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所以外地车比例增加很多。这就导致道路交通堵了,环境差了。
好吧,外地车说,这锅“我扛”。
可弱弱地问一句,在咱中国,谁的车不是“外地车”呢?而且,外地车“扛”得起拥堵的重责吗?
那些搞了“限外”的城市,也没听说拥堵情况大为好转啊。上月下旬,北京还发布了2018交通拥堵缓解计划。至于深圳和上海,网上那种“堵点盘点”,也经常见。
咱理解大城市的病,理解大城市的苦衷,治堵是大事,必须干,必须支持。要是限了外,城市的交通状况就能改善,那外地车做出牺牲也算值当,可限完了还是老样子,那又何苦?
不可否认,以往在治堵方面,广州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去年8月,广州拟大手笔花千万治理12个交通拥堵点。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对2017-2018年广州市交通拥堵点治理工程施工总承包进行公开招标。
这才是治堵的应有之策。我就想问问,进行得怎么样了?
这也说明广州市的领导们也认同,治堵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他们也明白,治堵千头万绪,要有成效,非一日之功。所以广州有关领导人多次表态,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限外”。
那现在的“限外”,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万不得已的时刻已经到来了?只是,我们该如何来衡量“万不得已”这四个字的含量?
既然当初有“不轻言限外”之勇气和魄力,那为何不再等一等前面治堵措施的效果,再来考虑“限外”呢?
况且,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车辆的流通是有规律可言的,在大数据面前,所有的车都不该有“本地车”“外地车”之分。治理拥堵,不单单是一座城市的“家里事”,合作、协调、共赢,应该是主题。
以“外”为壑不可取。都什么年代了!
近年来,很多城市兴起“抢人”热潮。在成都、南京等地,符合年龄等条件的本科生可直接落户,而石家庄更明确,大专学历即可落户。
而广州抢人才,更是被评论为“厉害”。广东当地媒体报道说,作为广东最大发动机的广州也开足马力,各区竞相推出最强、最优、最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力争吸引“最强大脑”落户。
求贤若渴啊,激动人心啊,小心脏砰砰跳啊!可要是碰上下面这种情况咋弄?
人才乐呵呵的开着外地车pia pia地来了……
跟人说“开四停四”?或者,你等等,我给你报批一下绿色通道?
节奏不对啊!
群雄纷争的时代,形势瞬息万变,哪地儿不留人?你是“限外”,可不“限外”的城市多了去了。
当然,不是所有人才都会开个外地牌照的车来。但是你这么“限外”,限的其实不只是车,而是人心。很可能这么一来,那些已经动心的人才可就“冻心”了,而且咔咔地结冰了……
多伤感情啊。所以说,广州,把好事办好,悠着点。“限外”不是降龙十八掌,啥时都能把堵点震碎。
【互动话题】
你觉得“限外”能否有效缓解城市拥堵问题?
(伍里取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