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黑话”大全:我们强烈谴责…(附美英各国回应)

2018年04月20日 英国万事通


这几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这张照片刷屏了:



图片中的人,是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巴沙尔·贾法里。本月9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他怒斥美国以谎言为由发动侵略战争,劣迹斑斑。


可是,从他发表缴文开始,美英代表已经离席,拼尽全力也没能阻止4月13日美英法联军对叙利亚发动空袭。会议结束后,这位外国大使的落寞背影被人抓拍下来。


这张照片也戳动了很多中国人的痛处。因为它让我们想起了那些年的中国:


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新中国成立前,无数次被拎到谈判桌前签字……


是啊,如果国家不强大,就没有话语权。不管是现在的叙利亚,还是几十年前的中国,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相: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而我们更幸运的是: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1840年前的中国,可世界还是1840年前的世界。


而中国第一外交天团告诉世界:有一种霸气叫做中国。



今天就来盘点一点中国外交部的那些“黑话”:

亲切友好的交谈——字面意思;


坦率交谈——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交换了意见——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充分交换了意见——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分歧很大;


会谈是有益的——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我们持保留态度——我们拒绝同意;


尊重——不完全同意;


赞赏——不尽同意;


遗憾——不满;


不愉快——激烈的冲突;


表示极大的愤慨——现在我拿你没办法;


严重关切——可能要干预;


不能置之不理——即将干涉;


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我们将报复;


我们将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立场——我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友好)政策;


拭目以待——最后警告;


请于*月*日前予以答复——*月*日后我们两国可能处于非和平状态;


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负责——可能的话我国将诉诸武力(这也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俗语);


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战争在即;


这是不友好的行动——这是敌视我们的行动;可能引起战争的行动;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打算忍了,要动手了。


悬崖勒马——想被XX么?


勿谓言之不预也——准备棺材吧。


历史上,国家两次祭出必杀技“勿谓言之不预也”,分别是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和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对象是印度和越南,不知下一次“勿谓言之不预也”什么时候出现,我们表示严重关切。


在2016年的外长会议上,面对南海问题争议,王毅部长曾霸气表示:“在南海这个舞台上,那些兴风作浪的人就像潮水来了又退去一样,图谋最终都不会有结果,历史终将证明,谁只是匆匆过客,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说白了,就是: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不容置喙!

可是,日本记者没有眼力劲儿,非往枪口上怼。王毅部长立刻赏给他一个霸气的白眼:南海问题,这和日本有关系吗?



怎么了,有意见?

闭嘴,

哪凉快哪呆着去。


2017年6月,印度在洞朗地区越过边界,公然挑衅。在劝说不听的情况下,我军打算给他们一点教训,一记无影脚就把印度士兵踹翻。


(正常切磋,我没用武器啊)


印度不干了,非要讨个说法。但我们外交部是这样回应的:


“中国边防人员在边境正常巡逻时,受到印度边防部队阻挠,期间印方采取激烈动作,冲撞中方人员并发生肢体冲突,造成中方人员受伤,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而且王毅部长说:印方承认进入了中国领土,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老老实实地退出去。”



当然,外交“黑话”在国外也一样有。




美国:诙谐幽默原则不失


曾有人说,“每个新闻发言人的身后要有一大帮人,要有一个为他服务的团队。”美国的新闻发言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一个发言人要配备二三十个助手。虽然集体的力量惊人,但个人的魅力却依旧不可少。


美国不少优秀的新闻发言人都是幽默高手,像前白宫发言人弗莱舍以及现在的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等,不仅反应敏捷、出口成章,而且幽默风趣、不失锋芒。


前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鲁宾在家中新添了个儿子后决定回家“相妇教子”。虽然风格向来咄咄逼人的他曾说做新闻发言人就必须会“咬人”,但他还是把幽默当作了不可或缺的一项武器。


在鲁宾卸任前的最后一次发布会上,鲁宾的妻子、CNN著名记者艾曼波尔一本正经地问台上的丈夫:“你如何保证会给儿子换尿布?”在一片笑声中,鲁宾以一贯的外交辞令答道:“我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及适当的措施。”


布什总统的新闻发言人弗莱舍也是随机应变的高手,他除了清楚、准确地传达布什的政策之外,还严格遵守布什政府关于保密的原则,不管记者如何变换方法提问,他总能机智地绕开那些敏感的问题。


当然,这位被视为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标杆的弗莱舍也有出言不慎的时候,比如,他曾说希望能用“一颗子弹”结束萨拉姆的生命以降低战争成本。


奇语录:“和奥卿共事就要学会‘咬人’。奥尔布赖特有三个女儿,但我不是她的儿子,我们能处得来,是因为我们有共同语言,仅此而已。”


要评估美国的外交政策,首先得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实际是什么。这个任务可不容易。分析人士需要强大的耐心,才能听完白宫、国务院或五角大楼发言人的发言。这些人肩负着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任务:竭力拿出最好的理由为政府的政策辩护,同时提供尽可能少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所以,发言人们得使用一套特殊的言辞:积极、有行动力,但是模棱两可,足以维持最大的灵活性。为了帮助外行更好理解政府的实际意思,下次观看有线电视频道时,记得随身带上以下外交政策翻译指南。


“我们在评估目前的形势”——我们还什么都没做。


“所有的选项都摆在桌面上”——我们将用炸弹轰炸。


“我们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我们保留做任何事、一切事的权利。


“我们的立场一直十分清楚”——我会重复笼统原则,不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严重关切”——对一个美国盟友的最严厉谴责。


“我们正与某国密切协商”——我们正假装与别国协商,为的是推卸责任和负担。


“建议你参照……”(版本1)——参照以前一位高官的评论,而评论内容实质上与你的提问无关。


“建议你参照……”(版本2)——参照另一个机构的发言人,后者也不会回答你的问题。


“我还没看到报道”——今早我们都看到、并讨论了该报道,但有关它的问题我不太好回答。


“我想你过度解读了”——用于凡是与白宫政策相冲突的新闻。


“我现在无权评论此事”——会有一名匿名“官员”适时地向你透露。


“对此事我现在没有任何信息提供给你”——这是一个让人特别不舒服的问题,我当然不会回答。


“我不会预先判断结果”:推迟就某件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论。


“这个问题问得好”——每一个答非所问的回答的开场白。


“我会去了解这个事情的”——我可能不会去了解,但明天记者会还可以问这个问题。


英国:“救火队员”也会发怒


面对麻烦层出不穷的英国王室,王室新闻发言人扮演的更多的是“救火队员”的角色。一会儿驳斥英国王储查尔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个16岁的私生子的报道“简直是垃圾,不能相信人们怎么会这么夸张地编造故事”,一会儿又强烈抗议把威廉王子丑化成酗酒吸毒、挥霍惹事坏男孩的美国电影。


但你千万别以为王室发言人只会焦头烂额地忙于回应各类小道消息,他也会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反击。


比如,英国小王子哈里又成了桃色绯闻的主角,他在夜总会大肆饮酒、与应召女郎亲热等报道在整个英国被炒得沸沸扬扬,有的媒体甚至直接将哈里称为“国家的耻辱”。


对此,上任不久的英国王室新闻发言人帕迪·哈维森采取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举措:在英国报纸上全文刊登了他写的抗议信,通过对媒体的抱怨、指责和批驳,竭力为哈里王子正名。




此前,英国王室发言人或工作人员抱怨媒体的不实报道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公开发表详细抗议信的形式却十分罕见,不少英国人对此颇为吃惊。


擅长与媒体打交道的哈维森坦言,在当前英国多家媒体大炒哈里王子的桃色绯闻,而且有的报纸用词越来越不客气的时候,发表抗议信是惟一能为王子挽回名誉的有效方法。


奇语录:“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对谣言进行任何评论,但此次的报道完全是失实的。简直是垃圾。”


法国:中规中矩恪尽职守




法国政府发言人科佩算得上是众多发言人中最“中规中举”的了。即使是在对待同美国出现分歧的伊拉克问题时,科佩也绝口不提两国纷争,只是着重强调说,法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滴水不漏的外交功夫可谓做到了家。


即使在震动了法国全国的两名法国记者在伊拉克遭绑架的事件发生后,科佩仍然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尽管绑架两名法国记者的伊拉克武装要求法国废除在学校禁止佩戴伊斯兰头巾的法令,但科佩却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法国不会这样做。法国不会拿自己的价值观做妥协。


伊朗:句句强硬掷地有声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阿塞菲一向态度强硬,尤其是对待伊朗的老对头美国就更是毫不让步。阿塞菲曾经在讥讽指责伊朗支持恐怖主义时说,美国无端地指责伊朗的目的在于掩盖自己公开支持和偏袒以色列的利益。他说:“华盛顿无视以色列的政府恐怖主义,从而在世界上制造了恐怖主义。”此话一出,自然引得全世界侧目,而阿塞菲却并不“收敛”。


阿塞菲的强硬姿态当然令美国很是恼火,不过阿塞菲毫不畏惧,因为他的背后有伊朗政府作后盾。他认为美国对伊朗的攻击威胁仅仅是心理战术而已,不可能转化为现实行动。他说,伊朗有足够的实力保卫自己,任何企图攻击伊朗的人都会犯下巨大的战略错误。


美国啃不动阿塞菲这块“硬骨头”就拿伊朗政府开刀,在美国政府列出的全球动荡地区名单上,伊朗排名第一。一得到这个消息,阿塞菲就立刻召开新闻发布会,警告美国和以色列不要企图攻击伊朗,并且称这样的举动将酿成巨大的战略错误。对自己国家非常有信心的阿塞菲还说,伊朗方面其实早就发现有美军飞机进入伊朗上空飞行,这只是“美国人开展的间谍行动的一部分”,“没什么新鲜的东西”。阿塞菲同时警告说,美方如有任何行动,伊朗就将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此“硬碰硬”,倒也让伊朗的老对头们拿他无可奈何。


奇语录:“我们倒是非常希望美国特种兵们能进入伊朗,到时他们就会像小鸡一样,被我们的老鹰(军队)很快拿下。”


伊拉克:“语言炸弹”威力无比




自从伊拉克战争爆发以后,作为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每天都要例行公务般出镜,或者宣读政府声明,或者代表萨达姆说话。萨哈夫的“语言炸弹”使得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有线网(CNN)都相形见绌。萨哈夫现在已经成了世界上许多人心中的明星,美国一家玩具公司还制造了萨哈夫玩偶,销售一路看涨。甚至美国总统布什自己也承认是萨哈夫公共关系风格的“崇拜者”。


在世界各地,当萨哈夫在电视屏幕上露面时,人们似乎并不特别注意他说了些什么,而是更加注意他说话的神情和方式,如同关注一个电影明星。有人甚至认为,萨哈夫一个人发挥出来的能量,抵得上伊拉克一个师。


当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萨哈夫,自然有不同的评价。比如,美联社记者就列举了萨哈夫在面对全世界电视观众说话时常用的"俗"词:“雇佣兵”、“歹徒”、“蠢货”、“小丑”。


其实,萨哈夫并非一个只会骂大街的俗人。萨哈夫喜欢嘲讽,有知识分子的气质,虽然语言略显粗俗,却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中相当有市场。即便骂人的词,有些也需要在经典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中去查证。


在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萨哈夫都被认为是捍卫伊拉克荣誉的英雄。对大多数中东地区的人来说,他的发言与战争进程的实情有没有出入,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萨哈夫的煽情作用远胜于他发言的准确性。


奇语录:“让美国异教徒们在幻想里晒太阳吧。”“英国不值得用破鞋子打。我们将让他们尝尝发酵的味道。”“他们(美军)最受欢迎了。我们将屠杀他们。”

觉得文章不错请点ZAN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