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转载自公众号:英伦大叔
微信ID: UK07788915668
文:窜行者
在30岁的人生边上,我在英国落叶满地时节,结束我的留学生活,收拾行囊,开启了我人生的新旅程。
这一周,英国全境大降温,我搓搓手,感慨四季轮回。一年留学的日子忽而过去,伙伴们各个都已启程回国了。
要问我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是看过的无数风景吗?是提高的英语水平吗?是认识的无数有趣的小伙伴吗?是坚定了自己的国际新闻理想吗?是找到了转型之路吗?
都不是。对我而言,是心态。
「1」30岁的人生转型之困
我是工作了6年,在即将奔三的年龄,决定辞去国内媒体的工作,并把所有积蓄都投资在自己身上,出国留学了。
这个决定不能说不纠结,30岁的女性,在国内大多数人眼里,要不是有自己的事业在打拼,要不就得家庭稳定,不然就会被说,你看看,谁谁谁,都二胎了。结果,我两者都没有,既没有看得到发展的事业,也没有家庭,所幸,幸运也在此。
在传统媒体急速走下坡的一年里,我身边媒体圈的同事们个个都很焦虑,或选择离职转型,或选择互联网,或原地挣扎。
之前在都市报工作的我,生活和工作基本没有分界线,三餐更是从来没有准点过,每天接受最新的社会资讯,凭着新闻的敏感度,去粗取精,发现线索,采访,报道,写稿,编辑,网报抢发……如果有突发,记者们更是一整天都在路上,说破嘴皮,大脑高速运转,得又快又好,因为一切都来不及等待。
留下还是离开?
我是一个经常反思“意义”的人,工作5年,是一个坎,时间久了,一旦工作开始重复,我就会慌,想要急于通过外在的改变,来激发内心热情,去年就到了这样的时刻,我急迫想从新闻圈出走,想喘口气,留学对我是一个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
在30岁边上,我给了自己一个改变,留学算是我的突围。只要能承受最坏的打算——回来后一无所有,重新开始,我便义无反顾离开。
因此,2017年到2018年,这一年的留学时光对我而言十分珍贵。我告诉自己,除了这一年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国际新闻纪录片学习外,还要在这一年想清楚我接下来的发展之路。转型?读博?抑或其他。
内心带着许多问号,我收拾简单的行囊,在一个下雨的傍晚,落地英国,在没有任何朋友的国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
「2」用一年记录一棵树
转眼2018年7月,我搬出了英国卡迪夫的家,那是我在英国住了整整一年的地方。不知不觉,家门口那棵树,被我拍了一个春夏秋冬。
去年7月1号住进63号,这棵树正披着绿装,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拉开窗帘,看天空是阴是晴,首先跃入眼帘的总是这棵树,时而清扫的垃圾车路过,时而附近的居民路过,时而小车开过,时而孩子奔跑过,时而海鸥停留过,时而飞机飞过。
这里的空气是静谧的,似乎感觉不到城市的变化,夏天的白昼无尽,晚上10点还像三四点的样儿。与我之前快节奏的日子截然不同。
于是我默默开始记录这棵树的变化,把这个想法记在心里,就真的这么做了,隔一阵子拍一张。直到前几天,翻看一整年拍的照片,发现竟然不同季节都拍了它,特别是秋到冬的变化,一场秋风,一场凉,叶子一天天被吹黄,直到黄得彻底,就开始飘落叶了,隔两天露眼就能识别出叶片数量的差异。
和摄影记者分享照片,朋友对我说,忙碌的他,现在摄影都是为了工作,没能好好感受镜头里的事物,就已经咔嚓下去,赶忙去下一个现场,已经难有单纯享受拍摄记录的喜悦了,有的只有技巧和直觉,少了心动。
30岁真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少了20岁的激情,也缺乏40岁的沉淀。
2017年7月 初夏
2017年8月 盛夏
2017年9月初秋
2017年10月初 秋分
2017年10中旬 秋雨
2017年10月下旬 霜降
2017年11月初冬
2017年11月中旬 冬至
2017年12月 小寒
2018年1月 大寒
2018年2月 小雪
2018年3月初 大雪
2018年3月下旬 寒冬
2018年4月 早春
2018年4月底 春风
2018年5月 初夏
这一张张的照片,串联起我在英国的这一年时光,留学时光里,被一个个有趣的人和难忘的故事填满,我经历了许多留学生都会经历的一切。我重新唤醒了好奇心,像孩子一样去观察。
变化尽在不知不觉中,时间的力量无比强大,温柔地暗示着我。
要问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见闻上,新闻专业上的收获,都比不过心态心境的改变。
在这样的点滴里,我感受到自己心态一点点变得慢下来。
这种慢是不急不躁的慢,感受当下的慢。
慢下来,更能用眼和用心,能咀嚼能沉淀能吸纳;
慢下来,生活学习反而效率更高了,更能投入了;
慢下来,更能理解过去的人事,心态更开放了;
慢下来,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3」 慢与快之间
没有经历,就没有对比。
这一年,国内的节奏正相反——快,更快。
这一年,每当和专业导师,或者朋友,参与话题探讨,或者会议,聊到中国,都会提到“中国速度”。
我们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生活节奏也在加快,越来越快的我们,其实越来越等不起。
包括大龄未婚女青年的爱情。
我记得曾在某个春节为报社写过一个专题故事《你妈逼你结婚了吗?》,写的尽是身边的例子,也包括自己的一地鸡毛。
一年过来,和我同龄的国内女朋友们抗不住压力,纷纷开始相亲,急于把自己在30岁之前,嫁出去。因为外在不断告诉你一个声音:你再等下去,以后碰到的人比这个还不如呢。
结了婚的,扛不住催促,生了一胎,顶不住催促,又生了二胎。
但我在留学认识了不少和我同龄的外国女生,在国内看来,都是所谓的大龄未婚女青年们。她们身上仍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好奇心。
她们仍旧对生活,对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学习得时候比谁都努力,玩耍比谁都疯狂,对工作和生活也有着自己规划,你在她们身上看不到国内30岁人身上的那种焦虑感,焦虑是当代独属于国内中年人的词汇。
她们享受着单身,爱情来,自然欢喜,没来,继续好好爱自己。
这样的生活姿态,才是健康的。
这样的姿态,也感染着我。
「4」学会等待
不得不说,英国真是一个全民习惯“等”的国度,这在国内人看来可以说是无法忍耐的“低效”。大概是老龄化国家的缘故,老年人多的是时间。人们不紧不慢,悠然自得,在酒吧看球,喝一整天的啤酒。整大片,整大片的草地,几只狗,零星个人,偶尔骑着单车叮铃一声从身边骑过。
不仅如此,他们的教育,可以说是学会等待的教育。英国的素质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那么威尔士的素质教育则是走上英国前列的,等待孩子这朵花儿慢慢盛开,他们有的是耐心。
除了伦敦外,在被称之为“村”的城市生活,我的生活节奏不自觉得慢下来。少了嘈杂,少了拥挤,少了追赶,少了手机,人与人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保持适当的距离,优雅得体,随口的sorry和thanks,相安无事。
节奏慢了,首先带来神经的放松,似乎没有什么是那么急不可耐的,有什么比享受完这一杯啤酒更重要的呢?
周末的午后,阳光正好,四点,除了中超,市中心的超市,餐馆等都不再营业了。有什么比享受假期更重要的呢?
工作日,傍晚5点一到,办公室的电话邮件,再也无人回应,有什么比“work harder,play harder”更明智的呢?
我曾在市中心广场遇见一个喂养鸽子的中东大叔,大叔只会说阿拉伯语,能说的英语只有Hello、thanks、googbye。
他大抵生活无所事事吧,从去年10月开始,每天都拎着一袋杂粮,坐在小广场靠椅上喂鸽子。鸽子们非他所养,渐渐跟他熟了,纷纷围在他身边。
我在他对面坐着,看着他竟出神了,周末坐飞机到欧洲喂鸽子日子,听起来很令人羡慕,可这就是这位大叔的日常,当然这样日日的闲适对年轻人没有适用性。
但是至少,他们让我们知道,在不断赶路的时候,可以适当停一停,吹吹风风,欣赏一朵花儿开,然后从容行走,面带微笑。
「5」这样的快是否正确?
昨天看到朋友推了一个帖子,一个创业老板担心:
现在的年轻人只会加班,不懂下班。在首都望京,这里是互联网公司加班的重灾区,刚上班那会,每晚都很积极的加班到凌晨,想不到好的方案,和一组同事抱着电脑,闷在会议室,等待一个灵光乍现。
但大部分时候,工作不会有太明确的进展。还会拍张灯火通明的望京,在朋友圈打卡:凌晨一点的望京!比我有能力的人,还比我努力,我有什么资格休息。
年轻人在职场,除了比谁能拼,除了加班,我们还能怎么做呢?就算每天加班,年轻人每个月依然一无所剩,买不起房子的依然买不起房子,这大抵就是现在国内上班族的工作现状,哪怕是几线的小城市年轻人,也难逃如此,大环境的能量反应,就像黑洞一样,吸着你,慢慢腐蚀着你。这是其他国度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无法理解的节奏。
我身边海外硕士生们的日子,过得相对是很滋润的,在最年轻的年纪(大多数本科毕业的年纪),忙碌一阵,总能迎来一个短假,拿着申根签,满欧洲的玩,在短暂的一年留学生涯里,尽可能多的游历,是大家所能想到最大程度享用这一年的好方式。
周末飞个巴黎,机票不到200块人民币。
但是,博士生相比是更苦逼的,他们承受着强大的研究压力,长时间异乡生活的孤独,和外界对他们的期待和眼光,别人眼里的华丽,是他们难以承受之重。
多数的中国海外博士生,忙于科研,他们不太习惯给自己放假,特别是理工科,同一个办公室,你还在拼,我怎么能提早走呢?这种效应,就像不懂下班的上班族一样,难怪会有外国导师强迫中国博士放假的事情。
因为,在他们眼里,放假就像上班一样是义务,会工作,也得会放假,你的勤奋加班熬夜,未必会被老板赞扬。不过也有海外的中国博导,把国内的那一套带出来的,不愿意自己的中国博士生常休假。导致有的中国博士生放个假,还得小心翼翼,生怕得罪老师。
在博士生里面,最能加班的就是中国学生了,夜晚办公室还亮灯的,你一看,不是中国学生就是黑白颠倒快没法按时毕业的非洲中东学生。而欧美国家的学生,你是看不到他们加班的,傍晚5点后,就不见他们的身影。
这些都是我身边的例子,时间长了,我就开始想一个问题——
这样的快是否正确?
就我自己来说,这一年慢下来的日子里,我退去国内工作时原本短平快的日子,生活中多了些凝望,发呆,深思,漫步,可以静静听一会鸟鸣,枕着雨声安宁入梦。
和远方的家人和朋友也因为地理的距离,心变得更近。距离拉开了,很多原本繁琐事烦心事也远离了。人心静下来,便生出些创造力和感受力。这样的闲适,是我内心一直所渴望的,我没有喜出望外,多的是意料之中的欢愉。
慢,不是拖延,不是无所事事,是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不急不躁,关注生活和健康,享受自然和美食,以及不同文化碰撞的同时,平衡好学习,情感和工作。
对我而言,这样的慢是恩赐。
人呐,终归是很难抵抗得了周遭坏境的,在奋斗的年龄,谁不是被追着向前跑呢?我也将有要回国的一天,日渐老去的父母在等着我孝顺,但这种慢的心境,足以帮我找回我自己,面对回国后的鸡毛一地,在我和同龄人一样的原轨道的生活中gap出一年来,于我是一件幸运的事。
在这样的慢生活里,未来的生活让我愈清晰可追。
这样的30岁,我也更多了从容和自信。
小投票:
这样的30岁,如果让你重新来过,你会怎么选?
欢迎关注最懂英国的微信号
“英国大家谈”(ukdajiatan)
— The End —
本文授权转载自英伦大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任意输入关键词
搜索你想要看的各种英国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