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背后的隐秘:我们同样是“自己当猪,望子成龙”

2018年11月04日 新西兰天维网



文 | Apple妈咪

以一个家有仨娃的职业女性视角,

洞察育儿、家庭、事业、自我…和世界


周六一清早,作为例行的公事,我在挎包里放上水壶、一小盒新鲜切好的苹果、两片土司,还有毫无疑问,一本最近在看的闲书,在清亮的晨光里,一路飞驰送老二去上篮球课。


这是多么美妙的周末开启方式,出门的时候,老大和三小妹刚起床,就在准备刷牙、换衣服、吃早饭、整理房间、做功课……那些鸡飞狗跳的事情开始前,我及时把做早饭的交接棒传给了胖胖先生,赶紧抓了面包、带着早起的老二离开了混乱现场。


此刻,我想象着,在接下来整整一小时娃上课的时间段里,我应该可以闲适地靠在椅子上,读上两三个章节的闲书,顺带还能刷刷微信,看看热点,计划下午后可以带娃上哪儿玩。



一路心情雀跃地到了篮球馆,心下还庆幸今儿门口车位好空,结果老二在篮球馆瞎玩了20来分钟,依然不见有老师来,我才意识到不对劲,手机一查,果真是自己漏看了停课一次的邮件。


看来篮球馆里,像我这样漏看了邮件的家庭还不少,除了被隔开给专业运动员训练的那半场地外,剩余的场地上,有七八个跟我类似的带娃组合,都在那儿热火地打篮球。


扫视了下四周,这会靠在椅子上的,居然只有我一个。


在过去的半小时里,老二至少说了十次,类似,


“妈妈,你跟我一起玩好么?”


“妈妈,你不要看手机,看我!”


“妈妈,我有个投篮游戏,很好玩的!来嘛!”


…………


我都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了。


孩子,莫非你不明白,十八般武艺,你都应该饱含热情地去尝试,世间有那么多精彩值得探究。


至于为娘我,早已对大千世界百分之九十九“没有产出”的事情失了兴致,冷淡至极,学生时代我都不会去打篮球,现在一把年级了,难道还跟你在场上跑来蹦去么?


我是备好了闲书,过来当一名优秀的司机和陪客的。



只是这会略感尴尬,那些同样是因为漏看了邮件,陪着孩子来的洋人家长,无论是爹还是娘,居然都跟自己的孩子在场下打篮球,没有一个像我这么闲靠在椅子上看手机的。


更重要的是,他们看起来怎么一点儿不疲惫,眼睛里有专注而热切的光,脸上绽放着跟孩子一样的笑容,里面没有停课的失望,只有全情的投入。


终于,我有点明白了老二的失落——


妈妈,你说这世间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值得去体验、尝试和坚持,希望我始终保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可为什么,你和爸爸,除了手机,对啥都提不起兴趣呢?


关于西方教育,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是,宽松自由,注重过程重于结果。


初高中阶段出去的小孩,可能是被中考高考的重担压垮;而从小出国的孩子,可能是还没被压,爹妈就先怕了垮了。


无论哪种,多少有点“落跑”的意味——


因为怕苦、怕竞争,所以提前退出了赛道。


既然是“落跑”,能多撑一会儿总是好的。


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小时候把性子磨平,高压重负都可甘之若素,将来还能怕轻松不成?



所以,许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刚出国的时候,都会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以为从此以后,教导孩子学习的担子会轻许多。


然而很快我们就发觉,不同的教育大环境,价值观截然不同。对于“怎样算优秀”的定义,原是不太一样的。


若真有所谓赛道的话,出国不是退出赛道,而是换了条大相径庭的赛道。甚至,孩子过去的学习经验,到底是起正相关作用,还是负相关作用,都不好说。


虽然家长之间不再热衷于比拼孩子的十八般武艺,但显然,他们更喜爱做这样的描述:

“嗯,安娜在家的时候喜欢看书,或者弹她的吉他。安娜有个特别棒的吉他老师,每个星期三安娜都很期待跟她的会面。安娜没有固定的吉他练习时间,但大多数的日子里,我都能看到她在家里倒腾吉他,那是前年她生日时我送给她的礼物。有时候是呆自己屋里弹琴,有时候就只是翻看一些youtube上的吉他视频,偶尔跟朋友去公园的时候,她也会带去玩儿。我很高兴安娜找到了一个她喜爱的、跟自己相处的方式,让她独自在家的时候,也能自得其乐。”



“嗯,丹尼这段时间很迷国际象棋,白天在图书馆里跟同学下得不够,回家还要抓着弟弟利恩跟他反复对阵,琢磨战术。上个星期他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介绍棋术策略的书回来研读,他说,那是因为,他打算参加下个学期的全国小学生象棋竞赛。”



“嗯,小的时候马克喜欢乐高那些,但是这几年他的兴趣转去木工了。周末的时候,他经常要求我陪他去建材店选一些不同的木料和螺钉,刚开始他只是参照着youtube视频,尝试做些小椅子小凳子,后来开始依样画葫芦,制作出小型的投石器,和橡皮头弓箭,给他的朋友们玩。”



…………


这样的表述听多了,我脑海里很自然浮现出,家里孩子们小时候喜爱的故事书《巴巴爸爸》的开篇。




爱看书的巴巴利波、爱体育的巴巴布拉伯、爱美的巴巴贝尔、爱动物的巴巴祖、爱画画的巴巴伯、爱音乐的巴巴拉拉、爱探知科学的巴巴布莱特……


七个巴巴宝宝,不只是有个性,更是各有所爱;不只是长时间地进行各自的爱好,而且眼神里充斥着热切;不只是在家倒腾,而是每页场景下但凡有机会,都能找到自己钟爱的体验世界的独特角度。


深度进入状态所带来的乐趣,会像一股洪流般,推着孩子向前走。


是了,一种“被点燃”的状态,似乎才是西方教育更看重的。他们对于“优秀”的定义,似乎并不只是取决于孩子在某项技能上的专精程度,而更取决于他被“点燃”的程度。



过去我们以为,迫使孩子苦练技能,到一定程度自然就被“点燃”了。


然而在新西兰这些年,观察西方的教育逻辑,我却发觉,靠家长迫使和监督,毫无疑问,能够有效提升孩子技能精进的效率。但是对于“点燃”这件事儿,除了少数高天分的孩子仍能不受影响外,大多数情况下,家长的强硬反而是一种毁灭性、不可逆的伤害。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原本在体制内很优秀的、初高中或者成人后出国的孩子,到了海外可能反而不容易找到自信的原因。


若之前那些年,早已习惯了被动、强制、完成任务式的学习方式,对于学术、艺术、体育……任何学习,都形成了“老师说了算!家长说了算!你们怎么说我怎么做!”的定势思维,学习或修炼技能时但觉心情冷淡,只想着“把作业完成了我就能自由了”,


那么随着年龄增长,功利思维定型,越到成年越难以被点燃。


而失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一群活力四射、“易燃”的“巴巴宝宝们”中间,很容易产生退缩和疏离的感觉。


不要说孩子,我这个当妈的,出国了这么多年,无数次冷眼旁观着当地人,


一把年纪了还跟小孩子一样开心地玩攀岩、滑板、沙滩排球……


一把年纪了还扮成妖魔鬼怪的模样,只为吓唬调侃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子……


一把年纪了还抱着吉他在公园里给小孩子的生日会助兴……


观看着他们如同尚未长大一样,对生活保有热忱的模样,不也是向后退的心情么?



据说世界上的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肯飞的。


还有最讨人厌的第三种——


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当我意识到自己——


寄望孩子能对万物满怀好奇和热情,爹妈只想当着司机、做着三陪、一旁刷着手机的自己,


本质上也是这第三种鸟的时候,


忽然对“自己当猪,望子成龙”的父母产生了理解和同情。


说到底,每一代人,都可能会不自觉地,就把自己所缺失的东西,映射到了孩子身上。


我们父母那一辈小的时候,因为大都是多子女家庭,得到的家长关注、物质水平、和教育资源都十分有限,导致他们成年后,在各自的局限里,很难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所以才会在我们小的时候,把我们这些个独生子女,一个个宠成小皇帝、小公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我们这一代人呢,因为从小被外在强加的功利学习目标所控制,待到长大后价值观单一,很容易变得一味追名逐利,对“没有产出”的其他事物都难以提起兴趣。所以才会想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鼓励他们自主体验世界,多元开发自己的潜能。


自己缺什么就想在孩子身上补什么,却没有任何动力去改变自己,这样的惰性,绝不只存于上一代。


是否,应该甩开旁观者的狭隘,把眼前的孩子当作引路人,带领我们这些世俗、老成的大人,重新出发,跟他们一样敞开心扉,不设限地去重拾对生活的热忱呢。




图为家中三小只


End


---推广---

kiwi之声,你说我听,

纽村最好听的网络电台!

找不到?加主播!不会用?加主播!

与美女网红主播互动,扫码即互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