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菜店老板的女儿,意外成为澳洲电视第一张华人面孔!驻华传奇女记者,如何成功打破种族和性别的界限?

2018年11月11日 今日悉尼


为纪念华人移民澳洲200周年,今日悉尼在每周末开设了【华人在澳洲】专题系列,今天是第16期。如果您身边有值得推荐的华人故事,欢迎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今日人物

许多早期来澳的华人劳工,

在淘金热后选择了留下来,

世代在此安家置业。

他们见证了联邦的成立,

承受了白澳政策的高压,

却为澳洲社会的进步,

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忠诚及坚韧不拔的品性,

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敬仰。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人物叫钟海莲

她是塔斯马尼亚州第四代华人

也是澳大利亚新闻界先驱

她的出现打破了种族和性别的界限。


在澳洲生活久了人都知道,打开电视机,全是一群金发蓝眼睛的主播、记者,很少能在电视上看到亚洲面孔。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SBS电视台的周末晚间新闻主播Lee Lin Chin从业达30年之久,最近刚辞职


(图片来源:SBS)


另一位是澳广ABC的新闻主播Kumi Taguchi爸爸是日本人,妈妈是澳洲人,在新州郊外长大,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并获全奖进入大学研修音乐。


(图片来源:UOW)


但是,她们的出现都跟一个人有关。


她是澳洲电视史上第一位华人面孔,澳广ABC任命的首位驻华女记者


(图片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一华人菜店老板的女儿,打破了种族和性别的重重阻碍,成为享誉世界的驻外记者及作家。


前外长Bob Carr对她赞赏有佳,形容她为“自信、精准、独具魅力”的记者。


(图片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她的成功也为后来更多的非白人女性带来了希望。


她就是澳洲新闻界传奇人物——钟海莲(Helene Chung)


矿工,菜贩,裸体模特




上世纪50年代,钟海莲出生在塔斯马尼亚的州府霍巴特(Hobart),是第四代华人


妈妈叫Dorothy Henry,爸爸是Charles Chung,家有一个姐Lehene


(1942年,父母(左、中) 和家人Gordon Henry在海滩漫步 / Helene Chung Martin)


钟海莲家族中第一位来澳是她母亲的外公,外祖父Gin Chung


他是广东台山人,十八世纪80年代来到塔州北部淘矿,却不幸沾染鸦片,患上毒瘾


Map of Toishan and Sunwei, China / Shouting from China


他的儿子Gin Chung Henry——钟海莲的外公,为了避免成为父亲那样,他拒绝触碰烟管,全身心投入矿区的工作,同时还做起了蔬菜买卖的小生意。


(图片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从最初当园丁,做菜贩,直到最后在霍巴特拥有了自己的菜店,成立了Henry & Co蔬菜公司


专为当地学校、酒店、餐馆、医院等供应新鲜蔬菜


(1950年Henry & Co广告牌 / Helene Chung Martin


钟海莲曾说,她的童年造就了今天的她。


“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作为一个华人,成长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霍巴特,是件很艰难的事儿。


那时候,当地华人的数量屈指可数,彼此都认识。


钟海莲和姐姐是St Mary's女校中唯一的华人,被人歧视地称作“中国佬”(Ching Chong Chinamen)。


(1967年,钟海莲(左)和姐姐在霍巴特家中与牧羊犬合照 / Helene Chung Martin)


不料,父母婚姻破裂,他们家成为塔州第一个离婚的华人家庭。


这事儿在当时小小的霍巴特传得沸沸扬扬,充斥着各种流言蜚语,据说还登上了当地的杂志


对此,

儿时钟海莲感到羞耻


妈妈为了养家,在当地一间学校为艺术生做裸体模特,后来跟一个男人一起生活,但一直都没有结婚


(1942年,钟海莲的母亲Dorothy Henry被《The Mercury》形容为“中国小姐” / Helene Chung Martin)


这些在当时都是不被人接受的。


在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童年钟海莲就变得特别坚强,同时也特立独行。


曾有一亲戚警告她说,其他的亚洲小孩都抱怨她,说她不合群


意外捡起了那个“球”


在塔斯马尼亚大学读历史的时候,钟海莲爱上了表演,常常在Old Nick剧场演出。


因为华人的背景,

有时候会给她带来麻烦。


在一次试镜伊丽莎白女王角色的时候,她被拒绝了,这让她十分伤心


(图片来源:Old Nick)


本科毕业后,她对自己的未来仍旧感到迷茫,于是她开始读研。


钟海莲有着非常动听的声音和极强的教学能力,但她却被告知,澳洲人不愿意跟一个华人学英文。


曾有亲戚朋友建议她学中文,为了更好的职业前景,遭到她的果断拒绝,之后她便一直跟历史打交道。


直到一个意外的发现,

改变了她的一生。


几分运气,

一点点家庭关系,


1968年10月,当时还是历史系研究生的钟海莲,录下了她人生的第一个采访语音:


Sandy Bay一屠夫发现了一只已绝种的塔斯马尼亚虎(Tasmania tiger)


(图片来源:Archives Office of Tasmania)


第二天早上,她的采访录音在澳广ABC的全国广播节目《AM》上播放,打响了事业的第一炮


“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她在回忆录中写道。


“像一只流浪的小狗一样,被一个陌生人扔了一个球,我接住了,摇摆着尾巴,带着它一起奔跑。”


这个“球”给她提供了在澳广ABC做兼职记者的机会,每周工作3个早上,同时完成她的硕士学位。


(钟海莲,妈妈和姐姐Lehene在伦敦留念 /  Helene Chung Martin)


70年代的新闻界,女人是被歧视的对象,钟海莲申请的每份全职工作到最后都被决绝了,包括澳广ABC的实习记者


当年她被拒绝的理由,

现在看来格外滑稽。


“尽管你和其他的男孩一样优秀,但是在男孩和女孩之间,我们必须选择男孩。”


“你终究是要结婚嫁人的,那么所有的培训到时候都白费了。”


(资料来源:塔斯马尼亚政府官网)


无奈之下,她只能去海外寻求机会,先后在新加坡、香港、伦敦和开罗工作了3年,作为一名自由记者。


1971年,钟海莲史无前例地在白金汉宫采访了安妮公主(Princess Anne)登上各大报纸头条。


(资料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当时的《墨尔本先锋报》(Melbourne Herald)报道了该新闻,命名:“她采访到了安妮”(She Put Anne on Tape)


不久后,她回到了澳洲,顺利加入了悉尼的AM/PM》广播团队


(1974年,钟海莲成为ABC电台的主持 / Helene Chung Martin)


直到1974年底,她回到故乡塔斯马尼亚,成为《This Day Tonight》栏目的出镜记者。


钟海莲成为第一位非白人的面孔,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在一次采访中,她认识了历史教授John Martin并擦出了火花


(钟海莲和丈夫John Martin / Helene Chung Martin)


跳不掉的魔咒


1978年,媒体的一篇报道《女记者投诉:ABC出现种族问题》(Race Now At ABC),震惊了业内。


(资料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41岁的钟海莲,事业总算是熬出了头,可还是没有逃脱种族歧视的魔咒。


澳广ABC高层,有意把她从电视屏幕上换掉,


“因为长得太华人了”。


(资料来源:澳洲国家图书馆)


当时的首席执行官Derek White,遭到记者协会和政府官员Al Grassby的强烈谴责后,最终放弃了该计划。


这对钟海莲来说,

仍旧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经得起多大的考验,

就担得起多大的赞美。


她克服了委屈,继续在澳广工作,直到1983年,她被任命为澳广的第一位驻外女记者,分配去了北京。


她也是第一位澳洲驻华女记者


(资料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虽说澳广在海外有招过一些兼职的女记者,但从未任命过任何人。


将一个华人背景的女性从澳洲派驻到海外3年,这对钟海莲意义重大


在飞往北京之前,她在悉尼接受了一个简短而严格的培训


期间,一个特别忧虑的新闻主编告诉她说:“这项任务艰巨,如果成功了将会是巨大成就。”


“当时我觉得如果我失败了,将会影响到其他的女性,可能会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女性被信任做这个工作。”钟海莲在回忆录中写道。


(资料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忍辱负重,

不负众望,

她成功了!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


3年时间内,她参与到中国发生的各大事件的报道中,比较出名的是她在深圳对特区的发展做报道。


(资料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她也见证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迅速变迁。


在后来的一次节目中,她这样形容道:“我刚到中国的时候,当时人们提到的‘四大件’还是单车、手表、电扇和缝纫机。”


(图片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当我离开中国的时候,老‘四大件’被新的取代——录音机、电冰箱、黑白电视、洗衣机。


(图片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现在,人们追求的已经是房子、车子、出国旅游和优质的教育了。”


(图片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钟海莲在广播和电视领域,一干就是30年,直到1998年她才退休,期间在BBC、CBS、Hong Kong radio、NPR以及NZBC等国际大媒体也工作过。


(图片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因为她的典范作用,后来越来越多的女记者被派驻到海外工作


“龙田村五巷9号”


在中国的经历,不仅充满着机会,也存在着挑战。


她再一次遇到了身份认同的问题。对于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多年后她这样写道:“我在祖国像似一个外星人。”


(图片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因为驻外记者的特殊身份,她觉得生活得“外国人”,没人把她当本地人对待,连“海外华人”的标准都没达到。


她知道这也是因为自己对祖先和中国文化了解得太少。


(钟海莲和丈夫John Martin曾在北京生活 / Helene Chung Martin)


回到澳洲后,他和丈夫花了大量时间寻根,找到了她从未见过的亲戚。


1993年,钟海莲的丈夫John Martin与癌症作战多年后去世。


2年后,她写了一部回忆录,帮助她脱离失去挚爱的痛苦


(资料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寻根的旅程仍在继续。


2017年3月16日,晚上9点,夜色已深。


72岁的钟海莲,手捧一张老照片,借着一位翻译员,来到了广东省开平市的潭江派出所。


她向值班的教导员表达着她的请求,希望能找到照片上的这栋老房子。


(图片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照片上的人是她的表妹。


曾在1995年回国时找到了祖屋,并拍下这张照片。因为不懂中文,她用音译记下了地址


上世纪30年代,钟海莲的外祖父曾回到开平修建房屋,她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自己的祖屋和亲人


(图片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根据图片上的线索,所里的民警带着她一起驱车寻找


尽管夜晚光线不足,钟海莲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表妹照片上的建筑物。


钟海莲激动不已,在村里逐间房屋寻找其祖屋“龙田村五巷9号”的门牌,很快找到了祖屋


(图片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次日,民警帮她找到了祖屋的托管人,并开门进屋参观,还打听到了亲人的下落。


总算圆了寻亲梦。


这感人的一幕被当地的《江门日报》所记载了下来,写入历史



从中国到塔斯马尼亚,

再从澳洲重返中国,

四代人的奋斗,

两个世纪的轮回。


曾经的那位中国女孩,如今已是七旬老人,饱经风霜,却魅力依旧。


(图片来源:Helene Chung Martin)


钟海莲,这位传奇般的人物,用她独特的外表和声音,永远的改变了澳洲新闻界的格局。


她的出现,鼓励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和少数族裔成为新闻工作者,打破了传统对种族和性别的界限。


她的职业生涯,见证了澳洲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从同化向多元发展。



编辑:昆西

责编:纳西

资料来源:澳洲国家博物馆,塔斯马尼亚政府官网,钟海莲个人网站,江门日报,回忆录《中国女孩》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
赶快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悉尼花样吃吃吃!更多美食请关注!↓↓↓


刚毕业?想找工?想跳槽?想晋升?扫我扫我!↓↓↓


订阅今日悉尼微信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点击关注

 搜索“今日悉尼”或“sydtoday”点击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