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你对下一代的教育里, 藏着你自己的焦虑

2018年11月06日 美国高中留学


这一代又一代的人,
都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幸福。



01


递归原理是计算机自顶向下的思维方式。为了便于理解递归,有人举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这个故事,来说明递归每一次循环的一致性。这个故事本身确实和递归有相似性,因为一层套一层。


但是,由于这个故事中没有一个结束的条件,因此它其实陷入了一种有头无尾的死循环,这不符合递归的要求。


实际上,很多人在做事情时,总是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看似递归,实则是死循环的傻事,却不自知。


我在讲庄子的智慧时提到,人生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即“生也有涯”。我们的生命不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不经思考地去不断试错,已经算不上是好方法了。


而没有结束条件的递归更糟糕,下一次的做法和结果和这一次循环完全一样,做这样的死循环,必然失败。


在谈恋爱时、在婚姻中,一方总是说,再给我一次机会,另一方无论上多少次当,还真就给了,这就是没有结束条件的递归,最后是个死循环。


亲子关系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现象。我见过不少为孩子还赌债的中国父母,可以这样说,只要有替孩子还赌债的父母,就有永远改不了赌性的孩子。比如,有一个家庭,可怜的母亲总以为孩子会有最后一次,其结果是房子赔进去、老伴气死、自己生病而死,依然无法结束孩子赌博的死循环。


中国有句话叫做“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年轻人最后是如何走出死循环的?债主气不过把他送进监狱,半年后他出来无人肯借他钱让他赌,也没有人养活他,只好做一份收入不高的工作糊口。也就是说,薪尽了,火也就灭了。



02


当然,大部分家长不会做上面那种蠢事,大部分孩子也不会那么不上进。


尽管如此,绝大部分中国家长却在做另一个几乎不会结束的死循环——即自己不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是将它转嫁到孩子身上,然后孩子再转嫁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去年,一对清华和北大毕业的夫妻因为在北京买不起学区房,决定离开北京。网友热议:如果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在北京都买不起学区房,说明最好的教育似乎没有帮助人富裕起来,还要学区房做什么?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而产生这个悖论的原因在于这一对父母太看重孩子的学校了,或者说太看重孩子本身的成长,而忽视了他们本应做的事情。


在大部分人看来,进入了清华和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享受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就应该自己努力多做一些事情,对社会、对周围人......而非仅仅成为有知识的家教,再培养出一个清华北大的后代。


如果父母上了清华北大,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上清华北大,然后孩子的孩子再上清华北大,除此之外,别无追求......这样的人生就如同老和尚一遍遍地讲“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一样地枯燥无味。


四十不惑,阅历足够丰富、身体依然健壮,本该是自己多努力、事业蒸蒸日上的阶段。但很多人一过四十,却立马放缓节奏,将孩子的事情提升至首位。然后逢人便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以后就指望孩子比我强了。”


很多中国孩子努力读书,不过是为了实现他们上一辈,或者前面好几辈的愿望。中国学生(包括在美国的亚裔)为什么感觉升学压力过大呢?因为承受了周围太多的希望。相比之下,美国孩子总是为自己而活,这方面压力小很多。


高压之下,常常会动作变形,反而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很多孩子,即使上了名校,也是给父母交差,进入大学以后,自己就给自己放羊了。


我在清华发现有大约1/3的学生动力不足,永远活在高中取得的那个好的考试成绩中,在这里,为父母,为老师读书的心态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此外,很多亚裔家长陷入的另一个死循环误区是希望孩子孝顺,停留在“养儿防老”的思想境界。


一些家长有意无意向孩子表露,“我现在对你这么好,你以后可要孝顺呀”。一旦孩子顺着他的话说,就会夸孩子“懂事”,否则,就骂孩子“没良心”。


我并非要挑战“孝顺”这个传统的美德。但年轻一代本应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和生活上,现在的很多人却不得不把主要时间花在退休的老人身上。就这样,第一代靠第二代孝顺,第二代靠第三代孝顺,如此往返,这也是一个“死循环”。


你可以想象,当一个40岁的人花三分之一的精力抓孩子学习,三分之一的精力孝敬老人,他还有什么时间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他们指望自己的努力可以换取下一代的轻松,岂不知下一代依然陷入这个陷阱。



0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者,花费15年时间,考察了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对全世界近9亿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1美元)进行研究,为什么有些人的生活总是困顿的?


这些人的智商、体力甚至社会阅历都和其他人无异,也没有明显恶习,但是他们陷入“贫穷的思维陷阱”中。这个陷阱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 上了很多年学,却无法感知教育的用途


过去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以至于大家认为他们穷困是没有给予平等的机会。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有义务教育,但是教育也并没有引发本质上的改变。这是因为来自贫困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却无法真正体会教育的用途。


家长逼孩子读书,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不读书不好,但其实自己也不曾体会读书有什么用。结果,12年基础教育读完,一些孩子把所学全交回给了老师,然后得到一个读书无用的结论。等他们人到中年,看到周围人因为学识混得比自己好,再去逼着自己的孩子读书,其实依然不懂得读书的目的。


另外一些人因为接受了教育,生活有了起色,开始好转,他们往往会中止对自己的教育,从而把对教育的关注全部用在孩子上,导致他们在社会阶层上的提升停止,然后开始下滑,继续踏入“贫穷”的泥沼,最后深陷其中。


这些人到中年、不把心思花在自己的事业上的父母们,看似牺牲自己为家庭、为孩子,非常大公无私,但由于自己未把精力放在创造价值上,而导致大家一同受穷。而这一代人又重复了上一代的命运。


· 无法获取幸福


研究表明,几代长期贫困的人的思维模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他们有时付出了很多的劳动,但是体会不出什么是幸福,他们看到的只有一些物质的东西。


研究者在印度农村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提供了一堆有各种各样彩色图片的杂志,让家长从中剪出一些图片,然后拼贴在一起,以表现他们对生活的想法,以及教育能够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什么。


结果,家长们完成的拼贴画大同小异:各种宫殿、漂亮的汽车和密密麻麻的黄金钻石。来自贫穷家庭的家长们,仅仅将教育看成一种让自己和孩子获取大量财富的手段,而不是更高层次的东西。


很多人不理解今天一些老年人为什么会贪图几毛钱的小利,成群结队到天猫的无人超市坐着乘凉,会在空调公交车上一坐半天再回家;不理解中国的一些富豪明明不缺钱,却又在给小费时能逃掉就逃掉......


他们其实和印度农村只看得见钻石黄金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这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幸福。


作者简介:吴军,「得到」App 《吴军的谷歌方法论》和《吴军·硅谷来信》专栏主理人。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了

为了防止在信息流中与你走散

给美国高中留学加个星标置顶一下吧


留学疑问,方舟必答

如果您对于留学有任何疑惑,欢迎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与我们的咨询顾问直接取得联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