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自私,在新西兰养娃,只想算计自己当下的带娃享受度!”

2018年11月10日 新西兰天维网



文 Apple 妈咪

以一个家有仨娃的职业女性视角,

洞察育儿、家庭、事业、自我…和世界


最近我发觉,胖胖先生喜欢熬夜这个事儿,原来是具有普世意义的。


比方昨儿,我跟一群妈妈嗑瓜子聊天,一圈儿吐槽下来,几乎个个爱熬夜。哪怕一整天工作、家务活、带娃后疲惫困顿不堪,哈欠连连,但凡只要娃一入梦,就好似忽有神功入体般,一股暖流涌入躯干,环游四肢,灌溉原已混沌的大脑,一时间倍儿清爽,满腔的活力难以自抑。一改几小时前,没有焦点的眼神、刮着浆糊的脸、无所适从的烦躁、生无可恋的表情……


干点什么,哪怕什么都不干,都叫一个自在。


自在到舍不得睡。


作为一天中唯一一段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唯一所谓“自己的时间”,对于爹妈们来讲,实在是珍贵到心疼。


若不是怜惜自己的健康、忧心第二天智力体力不支,“去睡觉”很难排上号。



没孩子的人很难明白,本质上那么抵触陪娃的时光,你们干嘛要生孩子自作自受?为什么心心念念捍卫“亲手带孩子”,徒添烦恼?为啥一套套育儿理念变着法儿考评自己的陪娃质量,一边苦熬一边自我责难?


哎,这些人真正不懂事,或者觉悟太低。


殊不知,当爹妈的,哪个没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我们赔上自己的生活质量,拼得自己精神萎靡、体力不支,也不能亏了孩子,不能亏了亲生的娃。


难道他们不晓得——


唯有在我们不辞辛劳的亲手呵护下,娃他才能拥有爱和安全感。


唯有我们才能实施恰如其分的言传身教,让娃保持阳光、自信、自强、自律,顺带手足相亲。


唯有我们最清楚每一天放学后,娃要参加这个班那个班,之后数学做啥、中文做啥、亲子阅读做啥、休闲娱乐做啥……以保障娃在预设的教育轨迹上稳步有效推进。


养娃是个系统工程,过程苦么是肯定的,但只要娃长得好、不长歪,怎么都是值的嘛。


秉承这么个牺牲精神,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濒临崩溃。


压抑从每天快要下班的时候开始,


先是,感叹时间过得飞快啊,怎么早上才送走娃,这么快又到接娃了,人生苦短。


接着,理清思路,脑袋里快速回顾一边,今晚要给娃完成的任务一二三四。


开车回去的路上,不断给自己打气,要在接下来的四、五个小时里,保持耐心、有爱、平和,积极。


最后,回家前在车上调整两分钟,深呼吸。


然而,不管事先如何心理调适,一进家门自己仍然不自觉就沦为,一台失去思考能力的机器。


这台机器有预设任务,就是确保三个娃吃饭、完成作业、大的阅读、小的讲故事、洗澡、睡前点心、整理房间、整理书包……


这台机器也有随机任务,三个娃手里各持一个遥控器:


“妈妈,我的铅笔在哪儿啊?”


“妈妈,陪我洗澡,我要你呆在浴室里陪着我洗澡嘛!”


“妈妈,妹妹把牛奶倒翻在地毯上了!”


……


如此,遥控器上的“妈妈键”每天随机被按100次。任你是大罗神仙,在这样的随时随机多线程任务下,也会失了思考力,以至于没有孩子召唤的空挡,我反而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些啥,只好借着"翻看手机"掩盖焦躁,准备着下一秒被打断。


同时,机器运转过热随时有爆炸隐患。孩子不听话,活该被狮子吼;老公一边凉快的样子叫人生气,活该被抱怨。


唯有娃睡着后的轻鼾声,恍若天籁,让失了神智的机器瞬间恢复清醒。



为了娃学习好、品行好、身体好、前途好,我们的当下总是毫无保留地成为祭品。


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说的是禅师的朋友艾伦,自从妻子苏生了老二安娜后,已经几个礼拜没睡过好觉了,每晚都要被妻子叫醒两三次,觉得家庭生活越发辛苦。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关于“正念”的修习,艾伦说:

我终于发现了,可以让自己有更多时间的方法。


以前,我把时间分割成好几个部分,一部分陪老大乔伊,一部分陪妻子苏,一部分给安娜,另一部分拿来做家务。剩下时间是我自己的——我可以读书,写文章,做研究,或者去散散步。


但是现在,我试着不再去分割时间。


我把陪乔伊和苏的时间,也当作我自己的时间。


为乔伊辅导家庭作业时,我想办法把他的时间看做是我自己的:我和他一起做作业,感受他的存在,并且想办法让自己对我们在那段时间里做的事感兴趣。


我和苏在一起也是如此。


结果,不可思议的是,现在我有了无限的时间给自己。


和你一样,第一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也犹豫,这不就是自欺欺人?


但是,我还是按照禅师书里教的方法,向前进了一步。


玄乎点儿说,我进行了一个修炼。



修炼什么呢?修炼定力。


什么定力呢?正念的定力,觉知当下的定力,即——

1. 把当下,视作人生最重要的时刻。


2. 把眼前在我对面的人,视作予我而言最重要的人。


3. 把如何让彼此在这一刻感知并共享快乐,视作最重要的事儿。


为什么这需要定力呢?因为我必须摒弃其他一切杂念,不但不允许走神去思考工作、生活等不相干的事儿,甚至不可以去盘算下一刻孩子还有哪些计划要做、哪些任务没有完成。


全然地、百分之百地觉察当下,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地,通过修炼定力不让自己的念头跑掉。


就像禅师说的,扫地的时候,确保你的念头只在“扫地”上,而不是在“把地扫完”上。


我尝试,跟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在“讲故事”,而不是在“把故事讲完”,结果意外发现了画面上许多原本忽略的有趣细节,不由拿来跟孩子斗嘴、开玩笑。


我尝试,随孩子散步回家的路上,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散步”,而不是在“到家以后还有多少没干的事儿”,结果意外留意起来兄弟两新学来的猜拳游戏,不自禁跟他们在路边玩了好久,才漫步回去。



虽然以我的道行,真能不走神的次数还非常有限。


但偶尔得道,当自己全身心的意念都成功锁定在当下的时候,能真切体悟到,一种清醒而满足的、无所忧心的喜悦。


更重要的是,这种充盈感绝非单方面的,当孩子在跟父母的相处中,体验到能彼此共鸣、相视一笑的乐趣时,好的行为很可能是水到渠成、无需刻意安排的。


我尝试向禅师的朋友艾伦学习,把下班直至娃睡觉的这四、五个小时,也全然当作自己的时间、通过修习正念的方式。



佛陀说,生死的问题本身就是正念的问题。一个人究竟是生是死,就看他有没有保持正念。



换句话说,当我们人在当下,念头也在当下的时候,我们活着;当我们人在当下,念头却住在过去或未来的时候,佛陀甚至不认为那算活着。


小朋友才是生来得道的智者,永远鲜活在当下里,在他们看来,盯着手机的爹妈,心事重重的爹妈,细数计划和任务的爹妈,掌控着未来的爹妈,很可能在当下就好像是死的一样。


我们的孩子歇斯底里、折腾拖拉、拒绝配合、事事对着干,会不会只是想要,把爹妈从行尸走肉般的游离状态里叫醒?把我们的意识从过去或未来拉回到当下?让我们,能跟他们一起认真地、好好地住在当下。


而我们之所以总是带娃带到心力交瘁,是否正是缘于成年人一直人在当下而心不在,每次被“当下”唤醒的时候,反而有时时被打扰的感觉。也许我们的思维早已被计划、任务和效率填满,潜意识里一直在拒绝,跟孩子单纯地呆在当下。


如果我们愿意,抛开杂念跟孩子一起呆在正念里,那么孩子为唤醒我们而表现出的惹是生非、高需求,很可能就变得没有必要了。


就这样,我开始试着把“带娃时间”,权当作了自己的修行,而活在正念里的孩子,恰恰好是我的导师。


分享一下,最近这段时间,自己的“正念修习心得”。


01

静音我的手机。


若有一样东西可以瞬间摧毁你的定力,把你瞬间带离当下,非“手机响了”莫属。不只是静音手机,我还在刻意练习,去拉长自己检视手机的时间间隔。


02

放下必须完成任务的执念。


试着减少自己去提醒孩子完成任务的次数。不只是减少,还包括推迟提醒。因为我们说得越多,就越代表我们对后果的紧张远超过当事人,进而说明承担后果的会是我们,而不是孩子。


每天放学见到孩子,不要先想任务,而更在意,如何能够让彼此更快乐地共享此刻的时光。


比方昨儿,老二放学回来,在院子里玩妹妹的秋千,说妈妈你来给我拍个抖音好不好?我也不去理他还有大把的功课没做,就跟他一起反复拍小视频玩儿,拍好了以后,耐心地跟老二一个个试听他喜欢哪种风格的背景音乐,直到制作完毕,再陪他一起去找哥哥、爸爸、妹妹轮流显摆。


直到七点多,老大做完了功课跑过来问,能不能看电视了。


我说:“你可以看,但是只能去自己屋里看iPad,不能在客厅看,因为弟弟还没有写作业。”


这一说,老二着急了,马上跑回屋里去写作业,直到八点多出来问我,还能看电视么?


我说,八点半的睡觉时间到了。老二心里虽然没趣,也只好怏怏去睡觉。


现代很多家长都知道,应该用客观设定的规则和自然后果,来取代我们的催促和提醒。但若不能放下心中“必须完成”的执念,这些客观规则也会演变成主观催促的另一种形式。


03

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家人共处方式。


呆在正念里,绝不是围着孩子转。


“让彼此在这一刻感知并共享快乐”的方式,也绝不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


过去我常常周旋于两头,要不就是盯着孩子完成任务,要不就是空挡自己玩手机。


殊不知,两者都无法带来“彼此正在共享时光”的状态。


在大段大段的家庭生活里,除了少部分的高质量共享时间,比如跟孩子一起讲故事、做游戏外,还需要更多更多的伴随共享时间,才能保障家里的每个人都得到平等的放松。


而玩手机,不能构成“伴随共享时间”,最大的原因在于,这事儿既不可被模仿,也不能被参与。当然,家长原也不想让孩子玩手机,孩子一凑过来,你就立马把手机藏起来了。


能成就“伴随共享时间”的事情,一定是具有邀请性的。孩子凑过来的时候,你能够很自然地给他解释你在做的事儿,很随意地邀请他是否愿意参与到你在做的事情当中。


做家务、烹制食物、看书看杂志,都是我最爱的陪伴方式。可以让我专注在自己的当下乐趣的同时,既不用像个侍立在侧的监工兼仆人般,时刻盯着孩子,又可以在孩子想要进入我的世界时,保持积极的开放状态。


04

给孩子扔掉功利心的高质量陪伴


家里两个哥哥最爱的网络游戏,他们和学校里的同学玩得火热,于是我和胖胖先生也各注册了一个账号,周末的网上,四人联机在线打僵尸。胖胖先生还买来了超级玛丽的派对游戏,时不时请儿子的好友来家里组队玩。我才发觉,原来小朋友们喜欢的游戏真心是好玩,连为娘都爱不释手。


两个哥哥前一阵迷上了《西游记》,不管听的故事、漫画书、还是电视,都反复看过了。于是我就给他们推荐了《新白娘子传奇》,重温天上的各路神仙,每天晚上只要孩子们功课不拖沓,就全家关了灯、静音手机,坐沙发上一起追一集。



活在当下,享受眼前孩子们愿意跟我们玩儿的时光,才是实实在在的正经事儿。



---推广---

点击下方图片

收听新西兰大咖秀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