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时我看不到同类" 华裔大学生决定:是时候研究我们自己了!

2018年11月01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美籍亚裔研究”,在美国大学中并非一个陌生词汇,在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等不少美国高校都开设有这一辅修专业。然而,由于亚裔人口占比较少,对比其他族裔的学术研究,亚裔研究在美国仍未得到充分普及。


我们的采访嘉宾李世杰(Jeremy Lee),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美籍华裔泰裔混血/乔治华盛顿大学大四学生/汉语和亚洲研究专业学生/亚裔美国学生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不过令他最引以为傲的,是美籍亚裔辅修专业发起人



镜头前的李世杰,黄皮肤黑眼睛,有着典型的亚裔形象,除了些许叛逆的绿色头发,流露出不甘平凡的小个性。

李世杰接受记者采访


亚裔的声音没有被听到

亚裔学生比例为11%(2015年数据)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在李世杰创立美籍亚裔学生协会(Asian American Student Association)之前,并没有专门为美籍亚裔开设过任何组织。协会约两年半前通过审核,从去年秋天正式运作。目前该协会有工作人员13人,组织成员大约在20到50人左右,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却关注到许多美籍亚裔群体被忽略的地带。


“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亚裔群体广泛存在的却不经常被提起的,比如,选民参与的重要性,被领养的美籍亚裔群体、男权主义和家庭暴力。”


同时,尽管华裔比例不算低,但大学迄今为止仅有亚洲研究专业,但在探讨美籍亚裔在美国的生存历史和现状的学科领域,仍是一片空白。

美籍亚裔学生协会探讨在美亚裔历史活动的海报


“很多人都会问我,亚洲研究和美籍亚裔研究有什么区别?我的回答是,亚洲研究更多关注国际层面的影响,比如,亚洲研究专业会探讨朝鲜战争,或者中国目前的崛起会造成的影响;但是美籍亚裔研究会关注的主题可能是洛杉矶暴动、美国排华法案以及日裔美国人集中营。


“在乔治华盛顿,甚至在全美国,当人们讨论多样性,就会变成一个非裔与白人的问题,但这并不只是一个黑白种族的问题。多样的观点需要有发声权,这不仅是关乎美籍亚裔,同时还有西班牙裔和印第安原住民。我觉得美籍亚裔的声音并没有被听到。我们想要整个学校,去了解美籍亚裔是存在的,我们的群体就存在在美国,我们会一直在这里。”

乔治华盛顿大学校园一角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创立辅修专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制定课程大纲、寻找授课教授、通过学校审核,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策划和大量联络工作。不过,学校教授们的支持为李世杰的信心加了砝码。


“通过与这些教职人员的接触,我发现很多老师都在美籍亚裔研究上有自己的研究专长。同时,我们还收到了一些来自不同学院的教授的消息,表示他们对这件事很感兴趣。有趣的是,在很多大学,至少在传统上,美籍亚裔研究的专业都是开设在英文系。”

乔治华盛顿大学校园内,国父华盛顿雕像被学生套上了T恤。


李世杰目前完成了课程大纲的草稿,将在本学期期末或者下学期初提交。如果一切顺利,即将在2019年秋季学期开设美籍亚裔研究辅修专业。对于这一辅修专业将具体包含哪些课程,李世杰有一些尚未成熟的构想。


“通过观察其他有美籍亚裔研究专业或辅修专业的学校,课程的组成里都会含有文学、历史研究,一些当代的主题。也许会包含实习课程,以及艺术,可能包括舞蹈或者写作。政治可能会被包含在美籍亚裔研究入门课程里面。而且,我们也许还会涵盖美国移民的主题。”

美籍亚裔学生协会的脸书主页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看不到同类

最重要的是,辅修专业的想法在亚裔学生群体中呼声甚高。李世杰认为,许多在白人社区里长大的亚裔,在成长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的定义。


“学生对这件事情很有热情。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曾举办过一个关于美籍亚裔研究的摄影活动,照片里我们的学生举着标语牌,表达为什么乔治华盛顿大学需要美籍亚裔研究专业,探讨他们文化的重要性。


以我自己的标语为例,我的牌子上写着,乔治华盛顿大学没有教育我美籍亚裔有发声的权利。还比如,‘我不想有学生在自己长大的过程去假装根本不存在菲律宾裔文化’。


你也可以发现,学生有着很强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白人为主的社区长大的亚裔学生,他们很难对美籍亚裔文化产生认同,他们甚至在长大的过程中根本不喜欢自己的文化或者不喜欢自己,因为他们看不见其他的同类,也无法在美国学习自己的文化或历史。”


我来自非典型华裔移民家庭

对亚裔研究的热情,与李世杰的移民家庭背景分不开。


“我的父母的故事与传统的华裔家庭有些不同,他们在很小的时候也有着移民经历。我父亲生长于香港,他的父母来自山东。我母亲来自泰国,她母亲一族在泰国已经生活了几代,但我外公来自广东。因此我父亲受到了华北和华南文化的影响,我母亲也受到了华南和泰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泰国长大、受到教育之后。他们来到美国接受教育,在犹他州盐湖城扎根下来,那就是我长大的地方。”


模范少数族裔≠已经成功

一直以来,亚裔都被冠以“模范少数族裔”的美誉,但在美国土生土长的李世杰却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当你接受了'模范少数族裔'神话,你就已经认同了'你已经在美国获得成功'的看法,那这就给了其他人不再给你提供资源的借口。我认为,要让大家了解我们亚裔群体其实是很多元化的,并不只有一代移民,不只有华裔,还有其他很多群体。其次,即使你已经获得成功,让人们理解这是由你自己的力量打造的,是由不同因素决定的(而非仅仅因为亚裔身份就能成功,这也很重要)。我们并不都是科学家和数学家。”


对于备受亚裔关注和争议的平权法案,经历了美国大学录取过程的李世杰可谓是最直接的亲历者。

“在我长大过程中,尤其是大学录取阶段,我确实对平权法案有一些不同意。当我对平权法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更支持也更理解了,有些部分需要重新审视,甚至需要改进。


我认为很重要的部分是数据分割化,保证平权法案中,亚裔不要被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也不要把任何群体看做一个整体,而是认真对待具体族群中的细微区别。


坦白说,大多数反对平权法案的人都来自相似的背景,不是说所有人,但很多人都来自相同背景。但另一方面,部分亚裔族群的确从平权法案受益,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没有给他们足够资源来达成和其他亚裔相同的成就,因此对他们来说平权法案是有帮助的,平权法案给了他们机会。”


记者手记:

采访过程中,Jeremy健谈、活泼,尽管一开始在镜头前有些拘谨,但当聊起辅修专业的创立计划,他侃侃而谈,眼中有光。


在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Jeremy对美籍亚裔话题的同理心,作为美籍亚裔的成长经历让他不得不去思考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在他举例子讲述自己的学生组织所做的照片活动时,我的感受尤为强烈。我也因此更加理解了Jeremy和他的伙伴们的初衷,他们想要为美籍亚裔正名,并为自己的群体积极寻找身份归属。我想,有这种想法的人也许不少,但真正能像Jeremy这样行动起来的大概不多。Jeremy或许是一个缩影,反映了当代年轻美籍华裔群体所期待的,不再被“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所束缚,而是社会去理解他们存在的合理性,去接纳和倾听他们的诉求。

采访拍摄协助:实习记者谭诗宁、马一鸣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