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眼中中国人的一生:钱再多,没有一天是为自己过的……

2018年11月10日 最英国



莫泊桑在其作品《一生》中这样写道: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观念、最讲究亲情的种族之一,但在老外的眼中,却未必如此。

1


前些日子,几位英国的朋友谈起了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家庭的重视。没想到,那几位英国朋友说:

“你别生气,其实,我们觉得你们中国人并不爱家,并不像你们自己说的这么注重家庭。给我的感觉,有些人是更爱金钱。

我愕然,于是,我记下了这些真诚的对话:

“无论在英国还是在中国当地,中国人的确很很拼,在海外也能比当地人积蓄更多的钱财,相比之下,英国人可能会显得有些‘游手好闲’,喜欢舒适而安逸的生活。

但我认为,中国朋友一辈子都活特别辛苦,有些甚至是通过降低生活标准来完成的金钱积累。

英国朋友说,

感觉中国人周末很少度假,甚至一年到头都不怎么休息。

“你们会没日没夜地工作,把孩子都交给老人照管,忙得较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真正的相处、玩耍。

逢年过节,你们甚至都不忍心放下工作,虽然有些时候是迫于无奈的

“是的,可能赚钱是为了下一代,每一代都说自己赚钱是为了下一代,那么究竟哪一代会真正地使用这笔钱呢? ”

“生命是那么短暂,你们为了家庭的未来,而在现在就牺牲了生活方式、家庭,我不知道这个帐是怎么算过来的。”

“因为工作,我的有些中国朋友可以忍受长时间的夫妻分离,要在我们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个月以上,基本上就该考虑办离婚了。所以我们被派到海外来,就一定是全家一起来,我的妻子、孩子都搬到上海(分公司)来。他们要是不愿意来,我就不可能接受这项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

“我在中国甚至听说过你们的上一辈人,甚至有夫妻几十年都分在两个地方的,退休后才能生活在一起。这太残忍了。工作也还可以再找呀!”

“我的中国公司里有很优秀的人才,但因为这些人不一定是上海本地人,每个月甚至每两个月才能和家人聚一次,为什么其中的一方就不能放弃工作呢? 我知道有很多在城市里工作的农民,甚至只能一年回家一次,听得很心疼,可这样的钱挣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英国,中国人基本都比当地人有钱,可以买名牌,大房子,过上奢华的生活,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羡慕你们的生活。”

2


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的视线永远在未来,为了未来,今天积累能量、积累证书,积累票子,结果就是抱怨。

我们的视线永远没有活在当下,发现一辈子,没有一天是为自己过的。其实中国人一辈子就是这么过的。

对此,来自广东的王先生表示,深感无奈。不久前,来英国10年的他,终于获得了永居身份。

获取身份后他回了国,却发现受到了种种冲击。

“突然感觉自己难以融入了。国内过得更实际,生意场职场,人人拼得恨不得把命搭进去,显得自己格格不入,特别‘不求上进’;

社交场上,如果你穿得不好,别人会看低你;吃饭应酬,到处讲是排场;到处送礼,人情往来,热是热闹,但是有些疲累。

规矩的英式生活,人情简单,往来有序,反而我可能比较喜欢。”

谈到在英国的工作,他说自己是从事电子的人士,刚毕业在英国投资创业的时候,压力较大,因为老婆孩子跟着一起从中国过来,靠自己养全家,存不了太多闲钱。

没想到是,经历了金融危机、脱欧等一系列市场波动,他的项目越做越多,在英国站住了脚。收入谈不上“壕”,但生活也可以算上“有声有色”。

获得英国身份后,他又注册了自己的新公司,准备扎根在这里,扩大营业。他说,觉得英国给他安全感,尤其在医疗,教育,养老方面。

“国内人拼命存钱干什么?为了养老,为了看病。

在英国,你完全不用担心这些,病,大手术,根本不用你操心,病房里吃住,看护得好好的。老了,基本养老金够你生活了。孩子教育是一大笔开支,你也不用太操心,除非你上私立学校。”

3


对于如何看待为了家庭“牺牲工作”这件事,王先生说的很干脆:

“如果你要在英国生活,当然是要有身份,就这么简单!刚开始为了身份而留下,老婆牺牲了工作,孩子要面对全新的学校环境。

慢慢的,随着你融入当地生活,认可这里的价值观,留下变成一种自主选择。工作、家庭、生活成为不可分割的三元素。国内也很不错,但在这里让我感觉活得更明白、更轻松、幸福感更强。”

在外国朋友眼中,

》外国人的一生:

  • 0—10岁:参加野地考察等各种集体活动;

  • 10—20岁:谈恋爱和追梦;

  • 20—30岁:找份平凡稳定的工作;

  • 30—40岁:终于发现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车有孩子的生活;

  • 40—50岁:常常在工作压力中度长假;

  • 50—60岁:享受教会生活,旅游;

  • 60—70岁:开始写回忆录,旅游;

  • 70—80岁:安度晚年;


死后:一般进公墓。

》另一些外国人的一生:

  • 0—10岁:参加学校乐队,学习古典音乐等;

  • 10—20岁:组自己的乐队,进行各种尝试;

  • 20—30岁:严重受哥特死亡文化影响;

  • 30—40岁:乐队开始正式走黑色金属路线;

  • 40—50岁:回忆童真,开始过回“彩色”的生活;

  • 50—60岁:安定下来,寻找温情,过小生活;

  • 60—70岁:去教堂总结自己的一生;

  • 70—80岁:与子女一起安度晚年;

  • 死后:安心躺在一大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


》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生:

  • 0—10岁:被迫学习各项课外技能,不断考级,多数是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

  • 10—20岁:死啃如山的书籍,应付如海的考试;

  • 20—30岁:到处投简历,着急自己找不到工作;

  • 30—40岁:成为房奴、车奴;

  • 40—50岁:为孩子的未来操心,省吃俭用,努力存钱;

  • 50—60岁: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却发现马上要退休,又开始担忧退休后怎么办;

  • 60—70岁:花费大部分精力养生,却发现还要养孙子;

  • 70—80岁:终于安定下来度晚年;


临死前:发现原来一块墓地都贵得要死!

4


当然,远离故土对大部分仍有着深厚乡土观念的中国人来说,绝对不是个轻松的选择。而凡有选择,必有代价。

近年来,随着移民热潮的涌动,越来越多的人把移居海外划入自己的人生计划之一。

“突然觉得好像自己不适合移民呀…

“感觉移民很难,要取舍的太多,不知道怎么选”

“如果移了之后,发现一切都不是我自己想要的,怎么办?

笔者认为,任何事情的决定都绝非容易。移居海外不是旅游,更不是一次“消费”,而是一个关于自己、甚至一家人的选择。因此,觉得困难重重、甚至要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都再正常不过。

只不过,人在这样嘈杂的环境里,如何辨析什么是自己真正的需求,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绝非易事。

在不清楚如何选择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你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吗?

就像王先生说,很多人的目标是赚钱,还房贷,觉得这样的人生很安稳、有奔头,于自己而言,一个资产不一定是安定感,也可能是束缚感。“我不需要一个实体来告诉我家在哪里。妻子孩子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那么,家,就是他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移居海外,作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经历可能也很漫长;它需要我们的耐心和思考,更需要我们对过程中预见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

它不是坐在那里等待我们去“捡起来”的结果,它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找”和“研究”的过程。

在移民这件事上,更没有什么“统一的答案”;没有什么绝对的适合与不适合,你所需要的,只是找到你人生的目标和答案,并自己作出选择。

所以,如果此刻的你,仍在路途上“苦苦寻找”,别着急,慢慢儿来。

我们,会一直陪伴着你。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的英国留学教育、签证资讯、创业投资、移民法律的资讯,赶快联系您所在国家的专业咨询微信号counton08countonchina02,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为您答疑。

在中国的童鞋可拨打 4000 530 580,或添加

在英国的童鞋可拨打 0333 320 8006,或添加

唐顿国际简介


唐顿国际总部2010年创立于英国伦敦,是受英国政府重点推荐的单位,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华人在英国及欧洲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创新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作为英国移民事务署OISC特许法律机构和英国移民律师公会ILPA的高级会员,唐顿针对每一位客户的需求,提供多维度的支持,包括海外创业投资,子女留学教育,或是在海外寻求高端医疗服务。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