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饮食文化是造成肥胖问题最重要的因素。大多数中产以下的美国人的餐桌日常为汉堡、薯条、可乐、热狗、披萨、烧烤以及超市里的半成品。烹饪方式多位煎、炸、烤。健康的饮食方式(比如蔬菜)对他们来说太贵了。普通家庭没有余力去计较吃的多健康,因为买蔬菜的钱够买2个汉堡,哪个能填饱肚子不言而喻。因此形成高热量饮食习惯变成是一种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金钱好好吃饭,只能通过便宜又便捷的快餐填饱肚子。
美国物资充裕,每顿饭量都很充足。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农业部长的厄尔·巴茨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型的工业化生产,这使得美国的粮食产量(玉米为主)剧增。多余的玉米就被用来喂牲畜,所以大量的玉米养活了大量的牛,于是廉价的牛肉充斥着市场。所以今天的美国,不缺粮食,也不缺肉类。正巧,在那时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方法,能把玉米变成廉价的甜味剂——高果糖玉米糖浆。又甜又便宜的玉米糖浆自此成为了糖的第一替代品,自此饮料里的玉米糖浆成为了美国人饮食中最大的热量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研究发现,快餐销售的增长与体重指数的上升有关,而美国人因其快餐消费而臭名昭著,这类食品约占美国平均饮食的11%。伴食饮料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快餐本身,美国穷人不仅开始习惯了吃饭必须喝东西,而且每杯东西的体积也在越来越大。近二十年间,饮料的人均消费量几乎增加了一倍,从而每年350罐增加到600罐。以麦当劳为例,当时的汽水大概是200ml一杯,现在的大杯有接近950ml的量。甚至还有双倍超大杯,是大杯的两倍,不加冰大概有800卡的热量。
美国农业部(USDA)报告称,2000年美国人的平均卡路里摄入量比1983年多出近20%。今天,每个美国人每年平均消耗195磅肉,而1950年代只有138磅。在同时期,添加脂肪的消费量增加了约三分之二。自1970年以来,粮食消费量也增长了45%。
在中国,点一碗牛肉面可能里面没多少肉,但是在美国不一样,很少有人肉不够吃,因为肉相比之下并不贵。来美国的中国人都知道,美国的汉堡比中国的大一圈,但是不管大小,一般人都是买一个吃一个,那吃大分量的可不就容易胖一些?
管不住嘴是一方面,迈不开腿则是另一方面。今天,85%以上的美国人必须要依靠汽车出行,其原因在于美国的郊区化。二战以后,大批血气方刚,又被战争耽误的青壮年返回美国,他们需要结婚生子,需要房子,大批的房子。而老旧的城市已经没有空间,于是,大批的房子在郊区被建造出来。另一方面,美国的汽车普及率早在1930年代就已经达到50%左右,所以新出现的住宅小区完全按照汽车出行的标准建造。然后就是主要发生在郊区的婴儿潮,这些人从出生起就习惯了住大房子,开大车,不动车不出行。
相应的,城市规划则遵从了这种习惯,严格划分的住宅区和商业区泾渭分明。最终的结果就是,如果住在郊区或者乡下,你几乎无法步行到任何地方,上学,上班,购物,社交都要开车。养成了开车的习惯,去哪都想开车,别管远近。据说,一英里的路程,70%的美国人会选择开车,而70%的欧洲人则会选择步行,骑车或者公共交通,所以才有了德国人冒充美国大兵,结果因为走了三英里而穿帮的段子。
食物荒漠是美国公共政策研究里的一个经典案例。居民区中的小型菜市场有了足够的顾客,居民也可以天天去采购新鲜的食材回家烹饪,不用像美国人一样开车到城市边缘的巨型超市里一次采购全家一周的食物。这样的采购频率注定了每周只能吃两三天的新鲜食材,而一周剩下的几天就只能吃高热量的廉价食物制成品(比如熟食或者半成品熟食)。
缺乏运动也是肥胖流行病的罪魁祸首。大多数美国人在田野和工厂车间工作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如今大多数美国人坐在办公室里工作,也就意味着减少了运动量。一项研究表明,相比于60年代,大约一半的工作都会需要至少适度的体力劳动,现如今只有20%的工种会达到这个体力劳动的要求。其他研究表明,美国人每天消耗的卡路里比50年前减少120~140卡路里。
在美国,嘲笑胖子,或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身材不如意的人,都会被视为是歧视性的。只要肉不长在自己身上,没有人会冒着政治不正确的风险劝别人减肥。无论高矮胖瘦美丑,总会有人对你说“You are beautiful”,当你想减肥时,还会有人对你说你完全不用减肥,你应该做你自己。美国还时常会有“抵抗维多利亚秘密模特身材”的“大码运动”,提倡任何身高、肤色、体型都是美,过瘦反而是病态。这和在中国就非常不一样,一个人的身材如果明显超出了普通人的范围,一定会在周围人的劝诫中意识到自己保持体重的紧迫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更多精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