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Stoooges三士渡
ID:StooogesEducation
昨天,小编看到一则纽大新生跳轨自杀的消息,心里很痛心。
其实这几年留学生自杀的新闻有很多,没留过学的人大概早就见怪不怪了,但作为一个被确诊为躁郁症、尝试过自杀、且入院接受过治疗/服药的留学生,我挺能感同身受的。
可能大家看多了人生赢家们说自己在国外混的有多好,就把它当作了生活的常态。
毕竟,谁都愿意展示自己生活的光鲜面,不是么?
但作为一名「留学loser」,我也有话要说:「我承认,过去四年我混的一点也不好。」
但在经历了这么多破事儿之后,我觉得混不好也没啥,活命更要紧。
也许这篇文章没法教你市面上流行的成功学,譬如:如何高效学习拿高分?如何与美国朋友谈笑风生?如何找到高薪工作?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我希望它能在你最崩溃、最脆弱、最想不开的时候,像朋友一样拍拍你的肩膀,给你个拥抱,说:「hey, you are not alone. 」
我高中读的是IB,成绩还算优异,但我想为自己的学弱身份「正名」一下:我一直不喜欢上学,也没像身边某些学霸一样,体会到知识的乐趣、学习的快感。
因此,虽然我“吭哧吭哧”学得很努力,但一直不是很着道。不过,多亏了在final抱紧身边学霸的大腿(一起复习),才勉勉强强拿了不少7分。
但国内上学的日子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我不用太考虑合群和social这些事,而且身边同学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和家庭背景都跟我相差无几,就一直在comfort zone里温水煮青蛙。
后来,我申请也比较顺利,依然是靠着找留学中介、抱各路导师大腿、面试抖机灵、秀艺术特长等各种小聪明,ED1 进了一所美国前5的文理学院。
然而,我的噩梦从这件喜事开始。
想要合群的后果就是:我为了兴趣和生存,选了两个根本没法互补的双专业;我为了显得自己知识渊博,选了二外三外,然后在学了一年后把语言全数返还给教授;我为了凸显简历上的领导才能,报了一堆我压根就不care的社团;我为了显得朋友多,每天疲于进行着(在我看来就是废话的)small talk;我为了维持我玩咖的人设,每周末都在party中被人群包围,仍是孑然一身;我为了显得自己未来可期,干了一堆无聊透顶的实习...
身边的不少朋友一进这所学校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天上完课都好像经历了智慧的洗礼:知识的乐趣和学习的快感让他们双颊绯红、兴致勃勃、口若悬河,而我只记得教授锃光瓦亮的后脑勺。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大三刷完三季的《Bojack Horseman》后会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因为我觉得它说的就是我,留学的每一天都在受到虚无主义的灵魂拷问:「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来这个鬼地方上学?我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工作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我不知道父母为我付的那两百万学费加生活费,什么时候才能还清?」
我只知道:我缺乏社交天分,我资质过于平庸,我的人生毫无价值。
坐在病床上接受电疗的一个月,我过去几年一直在焦虑下飞速转动的大脑,终于减缓了它的速度。
我开始思考我过去不快乐,以及为什么有些人更快乐的原因。
我发现那些天生敏感、追求完美主义、但又没法兑现期待的人,往往更容易不快乐。
而那些感知迟钝、对自己要求不算高、但专注做好一两件事的人,往往更容易快乐。
我还发现,我过于纠结混的好不好这件事,而忽略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在这场留学中,你是主角,好的生活是由你说了算的。哪怕别人都不看好你,你也应该任性一点,重新定义你生活的秩序,把它扶上你认为的正轨。」
我跟所有上课的教授全发了邮件,坦白说我被确诊为躁郁症,虽然在服药,但可能会不时有情绪上的问题。我会尽量控制不让它影响我的学业。
我也经常光顾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把自己的问题和进步跟专业人士及时反馈。
最重要的是,在想清楚了我是什么样的人,降低了对自己的预期后,我不再迷失了。
虽然我仍会因为药物的嗜睡副作用而有时上课迟到,虽然我仍会因为自卑和自我怀疑在夜里嚎啕大哭,虽然我仍会在热闹的人群中感到深深的孤独感...
但我不再把自杀当作一张底牌。
因为我学会了和我体内那股丧劲儿和解:可能这种丧会与我形影不离一辈子,但我不再恐惧、不再焦虑、不再自责。
不就是生活的一道坎么,只要能活下去,一切都好说,慢慢想对策呗。
现在我明白了,就算生活指着我鼻子痛骂:「你在国外混不好都是你自找的,你心理有问题才会不合群。」
过去的我可能会当场自闭,选择逃离,关在房间里几天不出来。
但现在的我想说:「世界那么大,总容得下我这个人。生活方式这么多,总会找到适合我的那种。不管混的有多差,还是要硬气地活下去。」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了
为了防止在信息流中与你走散
给美国高中留学加个星标或置顶一下吧
★ 你距离名校还差多远?★
新申请季即将开始,很多家长和学生对学校选择/时间安排/面试准备/活动选
没关系!我想你需要方舟留学资深美国留学顾问为你做一个免费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