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陈晓卿花4年打造神作,吊打《舌尖3》,馋哭无数人······

2018年11月05日 澳洲房产鼎丰


我们研究美食,

恰恰是为了找到现代饮食习惯背后,

那些遗落的传统。


《风味人间》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民以食为天,

八大菜系,365天不重样的菜品,

千年的美食文化积淀,

赋予国人满满的底气和自信,

美食大国的称号早就享誉世界。


 

因为美食遍地,

也惯坏了国人的舌头,

吃货们变得更加挑剔难伺候,

色香味缺一不可,

一般美食入不了人们的眼。



但是上周日,

刚上线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

仅仅播出一集,

播放量就破1.7亿次,

豆瓣网友打出9.4的超高评分。



口味刁钻的网友纷纷表示被“馋哭了”,

“只看了一个开头就饿到啃手机。”

“这是什么神仙美食纪录片。”



精美可做壁纸的画面,

磁性醇厚的解说旁白,

让人眼花缭乱的佳肴,

充满人文情怀的故事,

堪比电影大片级别的制作水准

时刻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味蕾,

为人们奉献了一场视觉和味觉的盛宴



这样高水准的纪录片,

能够与之匹敌的当属陈晓卿导演的

《舌尖上的中国》1、2季。



而《风味中国》就是陈晓卿

团队原班人马的新作,

还是熟悉的配方,

还是原来的味道。



只不过相较于舌尖系列,

《风味人间》格局更大,

技法更纯熟,视野更广,

镜头不再局限于中国美食,

而是走向世界。



陈晓卿团队

用四年的时间跑遍六大洲、

二十多个地区,

不再是舌尖上的中国,

而是舌尖上的世界。



一集短短五十分钟,

就汇集了20多种美味佳肴。



库尔特羔羊,呼伦贝尔羯羊肉,阔尔扎克熏马肉马肠、安徽汪兆惠火腿,西班牙火腿,河南孟津碾转,甘肃洋芋搅团,法国土豆泥,四川瓦屋山冷笋,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巴楚蘑菇,湖州大闸蟹,台湾立翅旗鱼……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

海里游的,土里钻的,

全都摆在你面前,

镜头快速转换,

上一道菜你的口水还没咽完,

就又忍不住为下一道菜神魂颠倒。



《风味人间》第一集《山海之间》,

以自然地理环境为脉络,

从荒漠到平原,

从山地到海洋,

不同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人类

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地域文化

不同的品味特点,

但其目的都是对美味的追寻,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在新疆库尔特,

由于天气转凉,

牧民要把自家的羊群

阿勒泰深山中的夏季牧场,

赶到90公里外的秋季牧场。



临行前,牧民从中挑选出一只羊羔,用来款待到访的客人。


山地放养的阿勒泰大尾羊,肉质鲜嫩,油脂丰沛,浓香清甜,只要清水炖煮,用刀切成薄片,便可直接用手抓起来扔进嘴里。


▲手抓肉


人们大口吃肉,

任凭油水沾满双手,

那份畅快淋漓、纵情肆意,

直接看饿了屏幕前的网友。



呼伦贝尔牧民做的奶桶肉,

在卵石内部炙烤,

然后用奶桶密闭增压,

汁水从肉中溢出,

喷薄而出的香味直扑鼻端。


▲奶桶肉


此次拍摄,陈晓卿团队采用航拍、水下拍摄等多种拍摄方式,为了更加直观地表达食材的演变过程,制作组还首次加入了微观摄影技术。



 


我们通过镜头甚至能看见

哈萨克族人制作马肉马肠时,

马肉在异常低温的环境下,

迅速冷冻结冰的过程。



制作团队还把同一美食与

世界其它地方的进行横向对比,

美食跨越国界,东西方不谋而合。

比如,安徽南屏汪兆惠手下的火腿。




▲安徽南屏火腿



 汪兆惠熟练地抬起猪后腿,

娴熟地撒盐腌制,

凭借着祖辈流传下来的心得

和自己20多年总结的经验。



腌肉的每一步她都熟稔于心



用一年时间腌制好的火腿,

在中国人的饮食中,

既能成为餐桌上的主菜,

又能成为其他菜的黄金配角。



只一口,唇齿间就盛满

年月的风味与醇香,

百转千回,

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富贵双方



在世界的另一端,

火腿也是西班牙的特色美食。

小镇哈武戈,

每年出产几万条伊比利亚火腿。



西班牙人对火腿充满敬畏,

科学的储藏管理,

人工的细心关怀,

每一处都充满了虔诚与珍惜。



腌制完成后,要由料理师轻轻切下一层薄片,以表演的形式送入食客口中,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甚至催生了一批专门从事切火腿的火腿切片师。





中西方人,对火腿的情怀,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河南孟津“碾转”。

孟津的老人王古铎带着孙女在麦田间,

寻找着适合制作碾转的小麦。



在小麦完全黄熟之前,

将小麦穗头掐下,

用火在锅内焖熟。

揉碎去皮,筛去杂物,

将干净麦粒在锅内翻炒,

上磨碾磨。



磨出一股股细条,

可直接吃,

也可以爆炒凉调,

其口味软糯劲道、清香爽口。


▲凉拌碾转


就连人们日常司空见惯的土豆,

在不同地区不同人民的手里

也有不同的演绎方式。



甘肃人民用传统的方式,

做成的洋芋搅团软糯绵长,

唇齿留香。


▲洋芋搅团


而远在法国南部的人们,

将土豆加入牛奶,

加入大量的奶酪增加其粘性,

做成芝士拉丝般的瀑布土豆,

将主食玩出了花样。



四川瓦屋山的原始森林里,

冯玉兴夫妇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中,

寻找着雨后的冷笋。



味美甘甜的冷笋,

切片后配合鲜香的腊肉,

在油锅中翻炒,

或者切丝与高营养的乌鸡同熬,

互相吸收,鲜嫩清爽。


▲龙须笋炖乌鸡


每到秋季,

人们都惦念着大闸蟹上市,

蟹美膏肥,碎如灿金,

只想一品其鲜香味美。



荷兰的渔民不吃大闸蟹,

因为处理起来太过麻烦。



这份“麻烦”在中国厨师手中

却如庖丁解牛,

每一部分都被轻松肢解,

做成各种美味。


▲酥皮蟹


 

中国台湾的一对捕鱼父子,用最传统的方式镖杆刺鱼


狂风逆浪拍打着渔船摇摇晃晃,捕鱼少年稳稳地站在船头,手握镖杆,紧紧盯着鱼出没,然后快速反应毫不犹豫地狠狠刺去。



镜头带着我们上天入海,

看到少年的发力,

看到海底被瞬间刺中的旗鱼,

其惊险程度让人拍案叫绝。



好似现实版的老人与海,

勇敢的水手与鱼的斗智斗勇,

胸怀理想的少年在汹涌澎湃的

海天之间熠熠生辉。



而这短短几分钟的惊艳,

背后渗透着制作组数不尽的辛劳。

制作组扛着仪器设备

在摇晃的渔船上足足蹲守了几天,

好多人晕船反应严重,呕吐不断。



连续几天等不到台湾旗鱼出没,制作时间又非常有限,此次拍不到只能等到下一年。


不放弃的张平导演甚至去台湾的寺庙里拜神,终于在将要放弃之际等到旗鱼出现完成了拍摄。



50分钟下来,

没有过分贩卖情怀,

没有尴尬的商业植入

而是用一颗追求极致的心,

细腻地表现人间烟火。


▲巴楚蘑菇拌面  

▲秃黄油拌饭


从美食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四季的流转变化,生命的生生不息,更是寻常人家的人情温暖,对家味的牵挂和贪恋,那颗落地生根的心。



正如陈晓卿做美食纪录片的初心:


“在诱人的美食背后,你能看到历史、社群、情感……我更喜欢食物背后的这些东西,不能因为我们走得太快,口味越来越一致、生活越来越平淡,就忘记了曾经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研究美食,

恰恰是为了找到,

现代饮食习惯背后,

那些遗落的传统。”


(以上信息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Apex Australia

澳洲鼎丰

Since 1994

中国运营中心 · 北京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北大街

金成建国5号1527

Tel: 010-65176889

Fax: (010) 6517 6889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