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一位刚到美国不久的留学生在学校附近发生车祸,是对方的错。双方下车后,在手足无措之际,对方拉家常,发现是同校同学,还住得很近,简直就是邻居。
然后对方说,真不好意思,撞坏你的车,我一定给你修好,不过呢,你看看,咱俩的车这么占着主干道影响交通,咱把车挪到旁边停车场说话吧。
这同学一看,可不,堵了长长的一列,而且又是同学又是邻居的,同时一直听说美国人都是忠厚老实之辈,应该没错。就把车开到停车场。哪知车一停下,对方立即翻脸反咬一口,损失惨重……
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其实那位同学如果拿出自己的汽车保险卡看看就该明白一二,一般保险卡包含几个出车祸的建议:一、是要保护现场;二、是绝对不能认错;三、是不能让对方知道自己保险的数额。
第一个就算了,第二三个无论如何也不是个忠厚老实的国度说出来的话。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通常“老实可爱”,
但别和钱沾边
应该说,好多情况下,美国人确实是很老实可爱的。
如果你问路,大部分情况下对方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主动给你带路;在路上走,也经常碰到有人把汽车停下来,问你要不要搭便车,除非是在那少数几个治安不好的城市,你也大可以放心地上车。到店里买小电器等东西,如果恰好没货,售货员经常会介绍几个竞争对手让你去那看看……
但这几个例子的共同特点是——没有金钱交易,没有利害关系。前两个自不用说,第三个其实也是。
现在不是没货么,本身不损失任何东西;而且售货员一般假定,顾客知道附近有什么类似的店,不说他们也会去的,何不做个人情,落个好印象。
一和钱沾边,
就是另一副嘴脸了
但是一旦和钱沾边,那就是另一副嘴脸了,比如车祸。买大件商品也是这样,比如买车,车行的人都是坑蒙拐骗的高手。
报纸上广告的价格那是很难拿不到的;电话里说的好好的,到了店里可以一概不认;或者在店里本来说好了,喝杯水的功夫全变了。
所以一般的建议是要白纸黑字写出来签了字才行。但其实有时候还不行,还经常发生签字的人“级别不够”等借口。那么经理签字了总行了吧?也未必。
曾经看过这么个故事:某人以低价买进一辆车,单是总经理签的。给了钱,入了户,车开回家。
甚是开心,但几天后车行来电说搞错了,价钱太低,要不再给些钱,要不还他们车,还要赔偿这几天的磨损。真是岂有此理,此公自是不管。
哪知道某天早上到停车场一看,自己的宝贝车没了!正准备报警的时候接到车行电话:不用找了,车我们给拖回来了,把钥匙还回来吧……去警察局报警,明明一件盗窃案被警官说成 经济纠纷不予立案。
最终上了电视,可惜没有注意后续报道不知结果如何。
车行的签字可以不算数,但顾客的签字却很难不算,哪怕是个卖身契都很难毁约——车行的那些律师们在等着打官司抄家呢。
所以很多美国人认为车行里的伙计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魔鬼,和诚实那真是八杆子都打不着。
为什么呢?
第一,耐用商品,不知道你哪年再买一次,这次不宰你要等何时?
第二,利用的是信息资源不对称,大部分成年美国人有车,但懂汽车知行情的是少数,而车行的财力物力人力(比如律师团)不是一般个人可以抗衡的。
所以一个人进车行,他们一般先来给下马威,从 心理上压迫你。然后他们的策略是:第一骗,骗不过就磨,把你磨烦了磨累你多半就乖乖地就范,不就范也不是太怕。
不像其他商店,本地同类车的车行说不定就此一家独无它店,你过些日子还得回来。就算有其他店……他们一般认定其它只有更黑,最后还是该他赚钱。
特爱表扬
——另一种狡诈?
有金钱交易的美国人甚是狡猾,平时生活没有金钱交易有时也是如此。参加聚会,如果有人来赞扬你带来的菜色香味俱佳,千万别太飘飘然。很快你就发现听不到一个不好的菜。
但幸运的是,美国人的嘴巴虽然狡诈,肚皮却老实得很,如果你发现你的菜面前排了长队、被一扫而光,客人们互相推荐你的菜还有人来向你要菜谱, 那就恭喜你了确实不错。
其它场合也多半如此,其实美国人是很喜欢表扬别人的,反正不损失任何东西还联络感情,何乐而不为呢?这个和我们的习惯和很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好就是好,不错就是不错,马马虎虎就说明还过得去、不算差。
但美国人口里的这些词都可能变成和“糟糕透顶”没多大区别——具体哪个词对应“糟糕透顶”就要看具体人了,总体狡诈夸张的美国人,还是有些人相对厚道点的,不能一概而论。
而他们自我表扬也不遑多让,诸如鄙人、小店、寒舍、犬子等词在美国是绝对没有对应词的,自家的东西那肯定是美丽的、美好的,最不济也得是可爱的。
哪怕实际情况真的很是不堪,他们还是说得脸不红心不跳、泰然自若,弄得你都有点怀疑自己眼光有问题。
说了这么多,一句话,人性是相通的,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见利忘义哪儿都有,甚至不见得占少数,美国也一样。
对事物做主观评价,个性张扬鼓励自我表现的美国人大多精通表扬与自我表扬之术,所以这类的话一定要打折扣。
只有在没有金钱交易而且是对事物做客观描述的时候美国人才是诚实的,而且有时颇为可爱——这也许就是那个美国人诚实可爱说法的来源吧。
推荐阅读
来源: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欢迎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