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爱子心切,移民后的焦点话题三句不离子女教育。但碍于语言关系,多数时候,我们都只能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打探消息。这次我们来听听两位白人校长如何一针见血捉住教育本质,带给中国父母不一样的观点。
小班制不代表教学品质好
当提出独立学校其中一个被多数中国父母看重的优点——小班制。文思博(The Westside School)的校长Mr.Baldwin首先表示学校确实是小班制,班级人数约在10-15人左右。随后,却很有意思地反问“中国家长为什么喜欢小班制?全球顶尖大学基本都不是小班制,到了哈佛一堂课上百人,学生人数多难道真的就会拉低教学品质吗?”
Mr.Baldwin认为小班制并不完全等于教学的高质量,真正让小班制变得有价值是老师和学生间建立的紧密关系。当一位老师能主动倾听和发现学生的真正需求,而学生也能勇敢自发地与老师进行互动,这样贴近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优秀的师资上,才能真正启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文思博的教学模式更像是预先模拟大学的形式,高年级的课程更直白地取作Miniversity Program。
不少高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了名校却黯然失色甚至适应不良,原因正在于想要在大学动辄百人的大课堂上,如鱼得水,发挥学习主动性是一大关键。学生要懂得与教授交流相处、建立关系,才可能脱颖而出。因此,待人接物与人交流的软实力在Mr.Baldwin眼中正是中小学阶段不可忽视的教育环节。他认为,家长在替孩子择校时,师生比不是真正的重点,更多要注意的是师生间的互动模式与学校的学习氛围。
来自毕达学校(Pythagoras Academy) 的校长Mr.Clive对小班制的看法与Mr.Baldwin不谋而合。Mr.Clive表示:“只要师资足够强大,我无所谓一个班级只有2位学生还是有40位学生。”过去曾在St.George's任职,随后一手将West Point Grey Academy打造成顶尖名校的他,在2013年为学校招兵买马网罗名师时,真真切切实践着“师资才是学生是否能真正得到优质照顾的关键”这一理念。要求应聘的教师非常熟悉本地的独立学校系统,并拥有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任教经验。
AP/ IB 离大学课程仍有距离
公校、私校各有拥护者。支持公校的家长不少是因为看重公校有更多的AP(Advanced Placement)/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先修课程能选修。Mr.Baldwin说,“在IB与AP之间,我更倾向AP。AP能选单科修读,IB像是全包套的课程,比较局限。”但他同时也表示,AP考试更多是考学生的记忆力,并不是稳扎稳打为大学奠基。
“据调查显示,AP考5分的中学生,很多人在过了一个暑假升入大一时,什么都忘记了。”他认为,知识需要活用,若仅仅是为了申请大学时多点亮点,实际是空壳子,似乎意义不大。资优学生有需求,学校又能聘请教学能力匹配的老师,那当然再好不过了,但家长在择校时无需过度地看重AP与IB课程。
Mr.Clive分享自己儿子的经验。他的儿子在高中时期修过了AP化学课程,顺利得到了大一化学的学分。升入大学后,很快地却发现自己的基础不够扎实,直接上大二的课,以前AP课程学的内容不够用。AP课程只粗略地讲述基本概念,但正式大一的课程内容还有更多延伸的部分,也因此为了打好基础,Mr.Clive的儿子最终还是选择重新修读大一化学课。从自己儿子的亲身经验来看,他认为,IB/AP课程给了资优学生机会接触难度更深的课程,但真正想在大学出类拔萃,还是得稳扎稳打。
过去多数中国家长择校时的着眼点,往往仅聚焦在一个“点”上,比如:小班制、AP/IB课程,却忘了往更长远、更深层的方向去挖掘。试着从独立学校办学者的角度去理解课程设置的用意,从不同面向去了解一所学校,相信家长们在替孩子择校时更能保持冷静,关注更多体制外的细节,真正深入去了解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再加以分析是否该校适合家中孩子。
40万人民币移民加拿大,100%通过
《留学+移民+工作》一举三得!!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