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有一个朋友,非常看不惯他们公司的人说话都是:
“诶,Amanda,你帮我check一下这个文件好么”
“今天我schedule了一个appointment,我可能要晚一点,你不用等我”
“Eason,去楼下帮我print一下这个文件好么,还有,帮我拿一杯cappuccino”
这种典型“外企语”。
于是。
他每一次打内线都会用央视翻译腔,一字一顿说:
“喂?请问阿曼达女士在么?”
“(对方)……谁?”
“(一字一顿)阿曼达女士,”然后优雅轻吐,“Ms. Amanda”
……
……
平常见面当然也不可能放过:
“早上好呀,伊森先生”
“你好爱丽丝女士,罗伯特先生找你”
长此以往,几乎所有受到他“语言攻击”的人都不行了——“行了,大哥,我们错了,你继续叫我李狗蛋,成不?不装了,大哥,不玩儿洋调子了,自打脸成不成?”
(顺带一提,我把此事讲给我的高中小伙伴他们纷纷叫我吉尔伯特女士……真的是语言暴力大家可以回去自己试试)
我个人倒没有厌弃到这种地步,但也相当不提倡说中文时穿插英文的行为——至少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在发生在自己身上。
其实,好好说中文,好好说英文,并非难事。
“这个英文词在中文里没有确切的翻译,我只能这么说”的情况其实在日常对话中没有那么常见。
而且一般这种时候会说,“我不知道中文怎么说,但是英文词XXXX,你懂吧”。
包括写文章的时候,为了文体严谨统一,谁会主动穿插英语词外与此?就算不得已穿插也要随后附上翻译。
再复述一遍:
好好说中文,并非难事
“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第一蹦出来的就是英语词”都不是理由。
关注我的部分人可能知道我从小在日本出生,说实在话,我无法用中文表示的日语词语多了去了——难道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直接蹦日语?因为“没办法,脑子里第一蹦出来的就是日语词”么?
我总会寻找另一种表述方式,并且尽量避免将日语逻辑搬到中文来。
日语不应该成为我在中文表达上的一种阻碍。
英语同理。
很多人误以为英语词汇量,短语,句式的大储备,提供了表达语义的捷径。
大错特错!
错的离谱!
什么“大多数人考过英语六级,这个词他按理懂”都不是理由。
依赖于对方的理解能力而不努力去尝试使用现用交流语去表述是一种懒惰,对于自身语言能力没有丝毫益处,甚至助长对语言的一知半解:要知道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就是混搅两套系统的背后逻辑,直接无视章法胡乱用,破坏两边句法结构——最可怕的是一圈下来还不自知。
这种残破不堪,三脚猫功夫,半瓶水晃荡的句子遭致反感竟然还装可怜哭诉,“怎么大家说我装逼,我并没有,唉,现在的卢瑟,怎么什么都看不惯”
……
……
我已吐槽无力。
——好好使用对话语言,这是一种礼貌。
无论对话者英语水平如何,语境如何,理所当然地在中文中穿插英语,这一行为在姿态上,已经是一种傲慢。
“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词,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说出来了”
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悲伤地问:
难道你母语表达能力,如此之弱鸡?
别自己骗自己了。
你会说中文。
我并不是说以后说中文绝对不可以穿插任何英文,也不会看到有人回家招手说Byebye,就开始狂喷,“你这个懒惰胚子!抽你丫的!”也不是强迫那些说“我用Chrome”的人一定要一字一顿说成“我在用谷歌浏览器”。
我提倡的是别动不动就把:
“结论为”说成“我的conclusion是”
“你懂的”说成“you know what I mean”
“我懂你想说什么了”说成“我get到你point了”
“我们的新项目”说成“我们的new project”
“正在下载”说成“正在downloading”
“真的是”说成“literally”
“我就算了”说成“我pass”
再说一遍,我想表达的是:
好好说中文,并非难事。
穿插英文,并非必要。
用一门语言贯穿对话是种基本能力,更是种礼貌素质。
一门语言里过多穿插另一门语言并不值得提倡——这不是什么欢天喜地大好事,千万别有这种误会。
诚然,中英文穿插说并不被憎恶到需要唾弃的地步,但这完全不是什么值得赞扬的现象——别误会甚至洋洋得意了。
当然,面对长者这种级别的,以上我所有观点就都没啥卵用了。
略显simple,毕竟too young,有时幼稚。
晓唔晓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