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操盘者:怎么玩转的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

2015年05月13日 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



搜狐娱乐讯 (哈麦/文 马森/图)中国观众每年可以看那么多国外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大片。那老外能看到中国电影吗?比如《战狼》、《智取威虎山》、《我是女王》、《匆匆那年》、《钟馗伏魔》、《有一个地方》、《爸爸的假期》这些。美国有商业公司在做,只是规模很小。比如《心花路放》在美国24家影院上映,卖了78万美元票房。《一生一世》在20家影院上映,入账43万美元。这是去年在北美最卖座的两部华语片。其他国家呢,比如英国?


1988年出生今年27岁的孔祥曦说,他留学英国十年,在电影院没看到过一部中国电影,有些固化思维的老外对中国电影以及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霸王别姬》那时候。所以,2009年,还在伦敦上学期间,孔祥曦就开始创办万象电影节,运营了三届后退出。之后他又创办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已举办到第三届。今年该电影节邀请了《战狼》等近20部片,五月份将会在伦敦多家主流影院免费向英国人和华人展映。

  27岁的电影节主席,可能是全球最年轻的电影节主席。这位出身北京军人世家、高中读英国皇家海军军校、大学念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公共关系专业的年轻人说,“如果我不干电影节,我现在肯定是穿着军装的。”英国的留学经历反而令孔祥曦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为强烈的爱国心。


热血初衷:“我希望让别人看到中国已经不是50年前的中国”

  以前,老有学者研究这样一个话题——银幕上被妖魔化的华人形象。之后慢慢有报道说,海外电影中的华人形象日趋正面。即便是现在,《变形金刚4》里出现中国的街道,房子还是老旧模样,两边挂上标志性的灯笼,外面挂上大绳,晾满了随风飘动床单、被罩、衣服。

  “我觉得很多时候,西方人的这种固化思维是非常强的,就是当看完第一印象以后,你再去改变他是很难的。而且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他很难看到中国的东西在海外,他只能通过他们的媒体报道看到中国是什么样子的。而西方媒体有时候报道是非常片面的,全是农村,非常负面的、负能量的东西。”

  今年,第三届伦敦华语电影节,选了《战狼》作闭幕片。孔祥曦说,“我并不是说到英国人的地盘上去宣扬我们中国人多么牛逼,我希望让别人看到中国已经不是50年前的中国,它有着非常强大的军事背景,有着非常团结的民心。中国五千年精髓文化,我们是友善的,你对我好,我会对你加倍好,但是如果你欺负我,我们对谁都不会去包容的。”

  孔祥曦还特意通过微博找到周小平,要放他的《Hi,I'm China》。这个80后草根网络名人(曾受到习近平接见)拍的这个微电影全是对比画面,河水、空气、城市、公路、铁路、孩子、农村、制造、警察、官员、城管、中国人、战机、军舰、军队,先是老外眼中落后的中国,然后是另一面现代化的中国,微电影的结尾充满正能量,“她百病缠身,她也朝气蓬勃。她老旧凋敝,她也焕发新生。她令人揪心,她也让人安心。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你无法用戳瞎自己的一只眼睛来寻求真相。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经历挫折:“我被告知不再担任万象电影节主席”

  20岁还在校的的时候,孔祥曦就决定做一个电影节,放中国当下的片子给英国人看。另有一个私心是,他学公共关系,这个课题也可以作为毕业作品。于是有了第一届英国万象华语国际电影节(China Image),主题是“新生代中国电影”,那一年,顾长卫的《立春》参加展映并获奖。

  然后是第二三四届,影响越来越大,片子越来越多,比如《浮出水面的影子》、《走路上学》、《我的唐朝兄弟》,比如《建党伟业》、《80后》、《团圆》、《守望者:迷途知返》、《万有引力》、《魁拔》、《杜拉拉升职记》、《母语》,比如《五个关于青春的记忆》、《秋之白华》、《匹夫》、《边境风云》、《人山人海》。

  2012年底,孔祥曦就网络出现他举办第四届万象电影节的信息发声明:孔祥曦已于该电影节成功举办三届之后便因他人原因退出组委会。并于2012年成立英国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组委会,担任该电影节主席。孔祥曦表示虽已离开万象电影节,但仍愿意与万象保持联系,共同继续推动中英文化交流,并祝福万象电影节一切顺利,越办越好!

  后来接受采访,孔祥曦尽量避谈这次离开。他说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从万象出来的,“我莫名其妙收到一封信,我不再担任万象电影节的执行主席了。私下里发一封信说因为我很年轻,也希望我能够再创建一个新的电影节,可以共同成长。(记者问:突然被架空的那种感觉?)对,完全是。”孔祥曦对万象投入了很多,包括第二届、第三届的运营成本,很大一部分都是他在担负。

  万象电影节是孔祥曦和另一个经朋友介绍的朋友共同创建。据孔晓曦说,发生了这次类似于《社交网络》里Facebook创始人分家的事件后,原来的团队全走了,第四届万象电影节也换了Logo。“起初是想把电影节做的国际化,但是几年后,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对于电影节定位也不一样……”关于万象,他有太多的欲言又止。

  另起炉灶:“怎么搞定官员和明星?年轻就是王牌”

  2013年底,首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举办,得到国家电影局、中国驻英大使馆、英国文化协会、英国电影协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支持,展映了《万箭穿心》、《全民目击》、《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泰囧》、《毒战》、《一夜惊喜》、《致青春》、《怒放》、《厨戏痞》、《麦兜当当伴我心》等片。范冰冰、郭富城、李治廷、任达华、谢飞等电影人助阵。英方嘉宾有卡特里娜公主、麦克贝茨勋爵、韦鸣恩勋爵、奥斯卡评委斯科特-M-罗森费尔特、英国剑桥郡郡长托尼-欧季、圣海伦斯议会领袖巴里-格伦沃尔特议员。

  如何搞定这些官员和明星?据传是红三代的孔祥曦有什么特殊手腕吗?面对质疑,这位孔子的第75代孙说,“这可能跟我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联系,我是比较独立的,比较反感大家出去说,他有什么背景,或者家庭的辅助。我家里没有一个人是做文化方面的,而且家里对我的帮助就是在我精神方面,其它方面并没有给我介绍任何资源,全是我的团队一个个上门去敲来的。我学的就是公共关系,怎么跟人去沟通,怎么去打动他们。我们手中的王牌就是我们是年轻人。毛主席说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只要认真去做,一次不行,去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再去第三次,一次一次去敲,人心都是肉长的。”

  比如说服英国电影协会,前后用了半年。“最开始我们是从网上找的他们,到后来觉得时间等不了了。然后就由英国驻中大使馆文化处给我们推荐到了BFI。英国真正的电影核心是后期制作,像《变形金刚》、《阿凡达》这些后期全是英国公司做的。中国电影如果想从质的方面改造,后期制作是很大一块,那如果能把英国的这种核心技术带到中国来。所以我第一间去敲了BFI的门,约了很多次,最后我还是拿着电影节的整个策划案,以及广电总局给我们的授权,以及组委会成员名单给了他们以后,才允许我们拜会。第一次我们就打动他了,我们用我们的PPT、宣传片、中国媒体的报道去打动他们。”

  “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是一个巨大的蛋糕,英国人也想分这块蛋糕,但是他们跟中国的交往并不多,我们可以给他提供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我就说,我们可以在中国进行BFI的宣传,甚至为你的会员单位提供中国的落地服务,我就是拿他们想要的东西去跟他们谈,这是一个谈判技巧。但是英国人有时候脑子是很轴的,所以我们就一个一个的案例,一个个的分析去跟他们谈,最终得到他们100%的信任,而且也破天荒加入到华语电影节的组委会里边。包括今年中英电影合拍备忘录的签署,也有我们一部分努力的促成。”

  再比如邀请有国际影响力的范冰冰,当初几乎所有人都说,不可能。“我说一定要谈,不要自我盲目否定,任何事情你不去做,不知道它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哪怕你去努力了,到最后答案告诉你不行,那起码我问心无愧。”孔祥曦找到范冰冰的经纪人穆晓光,“拿出我们200%的诚心邀请。包括谢飞老师、任达华,包括我们邀请了英方的皇室成员,我把这些全部列出来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才说一群年轻人居然能够把电影节做的非常正规化,而且邀请了这么有影响力的人物出席,所以打动了他们。当时沟通第一说是没档期,后来又说因为签证问题,我们又专门协调了英国签证中心,在最短时间内把冰冰的签证办出来,因为她后边还要去美国,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的确都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你要协调是外交事件。最大的问题是时间,因为冰冰的时间一直在变,到最后两周才确定来。”

  到第二届,电影节又邀请到杨幂担任形象大使,以及陈可辛、张家辉等电影人助阵。第三届形象大使是李冰冰。四月底,在北京的办公司接受采访,谈到第三届,孔祥曦介绍说,“我们邀请了北京电影节常务副秘书长赵志勇做组委会副主席,侯光明书记(北京电影学院)是副主席,饶曙光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是副主席,电影局张宏森局长是名誉主席,栾国志副局长是副主席,英国电影协会CEO阿曼达是我们电影节的英方主席,我们还聘请了终身名誉主席约翰-霍金森,他是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之父。”

  幕后运营:“现在每年还得自掏腰包往里贴七八十万”

  从今年第三届开始,伦敦华语电影节改到5月13-5月18日举办,这是电影局的意思,孔祥曦也欣然接受。“其实办第一届的时候我就有想法放在5月。第一,英国12月是很冷的,基本进入雨季,嘉宾到英国以后,她穿的礼装很漂亮,但是走红谈很冷。再一就是年底的时候,英国也接近圣诞节了,从英国邀请嘉宾有一定困难性。改到5月以后有优越性。第一是刚开春,第二又是在戛纳电影节后面,一些国家的代表团,像广电总局,包括有一批的中国影人去戛纳,就可以借机把他们从戛纳直接邀请到英国来,缩短了艺人长途的飞行时段,又可以借机来增加明星数量。”

  孔祥曦说,电影节得到官方支持并不是沦为附属,主要是为了让电影节更有威信,“我们属于半官方性质,他们只是提供对于影片的把控,以及一些政策上的扶持。但是内容填充上、单元的设置上,完全是由我们来把控,我们是自由的。”

  现在,组委会核心成员不超过10个人,“基本都是从英国回来的,有从圣马丁学院学设计的,有学英国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的,有学影视剪辑后期制作的,还有像我是学媒体的。其实很多时候是通过在电影节招募一些志愿者,大家有留下来的。”

  那每个人都是自掏腰包义务劳动吗?问到钱的事儿,孔祥曦承认确实有很大经济压力,大家有收入,但并不多。“你看我头发都白了。我们不是富二代,都是创业代。”运营电影节每年下来得五六百万,虽然现在有了很多报道和明星,拉赞助比前两年好多了,但是每年还是得自掏腰包往里面贴七八十万。“有一部分是跟朋友协调周转资金,一部分钱是借来的,一部分钱是自己在英国也做过一些事情,积攒的。”电影节外,孔祥曦也在开发自己的公司,开始筹备一些栏目的制作,想以此来形成一个造血机制。

  除了展映、颁奖、走红毯等环节外,伦敦华语电影节还有一个单元,合作北京电影学院,以及其他视频网站,展映年轻人的微电影。孔祥曦认定,有才华的年轻导演是有的,有时候就是缺少渠道。伦敦华语电影节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国际化规范化的平台,“可以把出品方、发行商,甚至投资方聚在一起,我们提供一个单元,来选好的剧本,进行扶持,通过电影节组委会,进行每一部年轻人的电影计划。”

  “中国人的腰板已经挺起来了,但是中国电影还没有真正把腰板挺起来。你看美国文化输出真是影响了全世界的人,包括中国00后,甚至05后这些孩子的价值观里面,全是美国人的价值观也好,或者文化背景也好,一去电影院,先看美国片。这是很可怕的。中国人在丧失着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其实古代从《三国》……如果编成一部电影,那都是一个英雄的史篇,都是一部励志片,中国现在真正去开发这种电影的人又有多少?大家很多时候是为了博得观众眼球拍电影,而不是踏踏实实去做好电影。我现在身边的80后、90后团队,他们真的很用心想做属于中国自己的电影,能代表文化软实力,又能有民族情怀的这种。”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