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私校,几乎每个适龄孩子的家长都曾产生过这个念头,很多中国家长更是声称移民就是为了让孩子上私校,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最近公布的菲莎研究院(Fraser Institute)列出的2014年加拿大基础教育排名,私校成绩的完胜更是让家长们趋之若鹜。于是,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一方面督促孩子埋头苦学,赶场似地带着孩子今天上这个兴趣班,明天参加那个课外活动,后天又去拜访某个学习楷模;另一方面,努力打拼,赚足学费,拓展人脉,为孩子的美好明天铺路架桥。我们作为教育行业的参与者,也时常会有类似的感受和冲动——一定要把学生送进最好的私校!然而,当您决定把孩子送进私校读书时,是否认真考虑或探究过,上私校,孩子究竟能得到什么?又是否真的对孩子有益呢?
我们分析了私校校服制度背后隐藏的教育哲学。简而言之,穿着校服是在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sense of community)或者身份认同感(sense of identity),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社会的普遍价值期待,在完成个人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自我实现。这是一个复杂、反复、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会在教育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停滞、倒退,或者产生新的枝节,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反而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对个体自由发展的尊重。私校,凭借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多年来培养出许多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家长们也应该了解的是,私校学生的成功,一方面来源与所谓的“优质教育”,同时也得益于更大的学校平台,家庭、同伴资源等等),更加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多侧面、个性化的,丰富而健全的Human Beings。美国私校理事会执行理事乔‧麦克泰(Joe‧Mctighe)曾说过:“私校教育是关注‘完整的人’的教育(“AnEducation that focuses on the ‘whole person’”)。”一语道出了私校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所在。
那么,私校是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完整的人”呢?乔‧麦克泰先生,提到了如下几点:道德、精神、文化、学业、审美、身体。
1、道德(Moral)
所谓道德,是社会多年来形成的集体意识,要求个人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人们往往歌颂和赞扬道德标准之上的高尚想法和行为,而鲜有人仔细推敲,究竟何为“道德”。其实,真正好的教育旨在培养更接近于人性本真的情操——同情心/悲悯心(Compassion),或者简单来说:设身处地。中国很多家长从孩子懂事起就开始培养其道德观念,例如对长辈有礼貌,不乱扔垃圾,好东西要和他人一起分享等等。但很多时候,这样的道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层面,好一点的,也只是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予以言行上的修正。然而,家长们往往忽视让孩子明白这些道德标准背后的逻辑,只给孩子一个结果,而不让他们自己思考和探究结果的来源。有些家长有意识让孩子了解生活的不易,带他们去参加慈善义卖、为贫困的小朋友捐款等等,但这些活动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活动结束后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孩子们长大后,会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但他们始终无法设身处地从那些比他们弱势的人的角度去思考,而是想当然地播撒着所谓的“爱心”。这对被帮助的人,益处并不太大,反而只是满足了施助者要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诉求。所以,让孩子真的去体验,真的去经历,才是最好的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和情操。私校重视这样的体验式教育,让孩子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学会设身处地,学会发自内心地同情和悲悯,而不是学着去作一个麻木的“道德标杆”。
如果您对在加拿大移民、置业、留学、生子感兴趣,请您拨打移民热线:13910051461
或关注微信号:bujinglawyer
您也可以直接扫下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