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维多利亚教育生活实况, 与你分享北美孩子的教育经验,成长体验。和有相同教育生活理念的父母同行共勉。希望有让你得益的信息和感受。无论你身在何方,我们都想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新年前夕,在上海工作的女友和在她在多伦多读高中的儿子在我家相聚。久不见面,聊得最多的还是孩子出国两年来的学习生活情况,妈妈对孩子的牵挂,孩子对未来的展望。言谈中不可避免地谈到了融入的问题。最近在网络看到了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各种观点,有的偏激而片面。今天先转载一篇我比较认同的文章。
转帖:还是成为一个懂中国的美国人吧
我在北京住了18年,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这座城市伴随着我的记忆的每个角落。但是就仅仅在美国一个学期的生活让我再回到这座熟悉的城市时还是感觉到了“反向文化冲击” (reverse cultural shock):回家后我会惊讶于周围成群的亚洲面孔和带北京味儿的普通话,我想念可以不用翻墙就上的网站,神速的网速,直接喝的冰水和不用自己带的厕纸。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对于中国人而言,如何对待这些差异和是否应该融入美国文化已经是个千年老梗了。 我这学期的写作课主要研讨的是多元文化在美国社会的融入、吸纳、并存问题,(assimilation or coexist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in American society),而当我提到美国主流文化(mainstream American culture)这个词的时候,我的教授义正言辞地跟我说,你不能用这个词,因为没人知道它是什么意思,除非你上文给出过你自己的定义。那么,美国存在主流文化吗?
其实,不仅是中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美国的各种学者对于移民、美国文化现状、主流美国文化等等话题的激烈讨论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就讨论到了现在。 一种被广为人知的观点是,美国文化就像一个大熔炉。此观点认为,每个“金属”(文化)都是这个“合金”的一个组成,熔在一起已经无法区分。
我虽然认为这个描述不能算是最准确的,因为不同背景的移民带来的文化还是有区分度的(比如黑人文化和亚洲文化就不同),但我非常认同这个比喻的中心思想:那就是,不论你来自何方,只要你站在美利坚的国土上,你就是美国人。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历史极短,它也许没什么“底蕴”,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文化。因为,不同的人把他们的文化带到这里,形成了一个“美国文化”,而主流文化之所以难以定义也正是因为美国文化是不同文化的融合。
以前有一篇特别火的文章《融入美国校园文化是个伪命题》大致赞同上文的观点。其作者说因为美国不存在主流文化所以没必要“融入”。 这篇文章对广大迷茫的处于“文化三明治”中的留学生来说特别有借鉴意义,因为这篇文章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文化也算美国文化,所以作为中国人,大家也都顺其自然地“融入”而可以高枕无忧了。是呀,普通话是中国的标准语言,而各种口音的英语都叫英语;黑人的音乐亚洲的饮食拉美的热情也都是美国文化。但是美国真的没有主流吗?
也许没有主流文化,但是主流思想是有的。 美国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梦想的国家,成千上万的人背井离乡选择在这里生活,是因为他们背负着一个美国梦。美国给了所有人这么一个许诺:这里人人自由而平等,来这里你就有机会像洛克菲勒一样富有,你可以获得你想要的一切。而美国也没辜负众望,它确实是一片出了不少英杰才俊、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神奇土地,也实现了不少人的梦想。
美国人因这片神奇的土地而自豪,为自己是美国人而自豪。这种自信和骄傲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凝聚在一起。也有人说过,美国人是最被娱乐宠坏又是最才疏学浅 (most entertained but least informed)的民族。因为他们有那么一种傻傻的骄傲,叫“我们都是美国人”。 仅仅是这么一个”美国人”的头衔,可以让他们说,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群人。
所以在美国,你来自哪里并不那么重要。美国人会认为你来美国就是在投奔一个美好的生活,大家目标一样,目的一致,都是在心怀梦想地寻找机遇。你来美国,就是为了成为一个像他们一样幸福的“美国人”。正因如此,美国人不会因为你是外国人而区别对待你,他们假设,你想,你也能适应美国社会。
所以,虽然没有主流文化,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适应“美国”还是应该作为重中之重。我曾经在唐人街的中餐馆见过一桌子中国人陪着一个美国人,给他掰开了揉碎了讲中国成语;但在美国,如果你不会说英语基本上很少有人有那个耐心 (美国华裔著名作家Amy Tan曾在短文 Mother’s Tongue 中描述过:她妈妈英语不好而在受到医生的不屑一顾,但她本人一去就用流利的英语让医生态度大大转变而快速解决了问题)。
英语作为我的外语我还不能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那样娴熟地掌握,但是在大学里即便我很多朋友知道我英语没那么好也不会减少使用俚语的频率,助教还给我的一个中国朋友因语法错误扣分。中文写作讲的是语言美,但美国大学的学术写作强调逻辑和细节更多。
在中国你可以安安静静地上课当个大学霸,但是在美国你这么做很可能会因为课堂参与度低而影响到成绩。我大学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室友安慰我说:“你才大一,刚来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而且用的又是英语,你是中国人就更不容易了。”但我说我的成绩单上不会写我母语是英语还是汉语,我也不能拿着我的简历跟我的雇主说我绩点低是因为我英语不好,没人会因为这个原谅我。
美国确实文化多元,但正因为它文化的丰富多彩你才不应该局限自己在美国文化中中国文化的那一支。即便现在很多观点都认为刻意迎合美国文化是没有意义的,但如果你在美国留学数载而不去积极体验美国文化这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你不能因为去过一个派对而接受不了而全盘否定美国校园文化,因为你要知道除了派对狗还有天天泡图书馆里出不来的学生;你也不能因为没看过美式足球而对运动充耳不闻,因为其实用体育调侃你们学校的死对头乐趣无穷。先不谈融不融入美国文化,先谈谈你有没有积极去了解它、体验它。如果你英语不好还安慰自己是外国人,从第一天起就没想过交个美国朋友还标榜“美国文化不存在主流所以我根本不用融入”,那你一定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吧。
要知道的是,即便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很多人也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但美国的校园教育大多致力于把学生教育成一个“美国人”。虽然有学者指出也许教育界应该更加关心那些少数族裔孩子们的背景文化,但现在的主流现象是美国的中学的历史教育还是以欧洲为起点和中心的 (eurocentric education)。比如,讲到中国历史只会提成吉思汗和鸦片战争,因为这是欧洲人参与过的。我的初中历史老师也提到过她认识的美国人不知道毛泽东,但都知道成吉思汗。仿佛世界的历史都是”欧洲人握着笔书写的一样”(2)。这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学生一种 “凝聚感”,一种大家都是美国人的”认同感”。 美国评论家Linda Chavez指出,因为有色人种容易遭受相对应的刻板印象,对于多元文化的强调会更容易使不同文化间产生隔阂。
她认为,只有强调主流的“欧美”教育,才能给少数族裔一个摆脱刻板印象的机会。换言之,“不论肤色种族,大家都是美国人”的教育理念可以避免歧视而有助于社会和谐。同样地,教育家Kenneth T. Jackson认为在学校教授少数族裔的历史不会让他们对于产生自豪感,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跟美国社会格格不入(irrelevant)。一言以蔽之,虽然我本人非常不认同这种欧式教育的做法,但是美国学校教育的现状就是在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美国人,成为一个为美国而自豪的人。
也许你还为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而骄傲不已。你去美国之前励志过要做文化交流大使,要把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发扬光大到地球的另一端。但事实上是,以大多数美国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之少,他们大多会给你的这般热情浇一大桶冷水。他们很多人对自己国家的骄傲已经远远超过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了。
请不要误会。我觉得我此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中国长大,领略过祖国大好河山和背诵过歌词诗赋后在这么个机遇充盈的时代还能有机会走出国门看看不一样的另一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是个中国人,我们也永远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但是如果你在美国认为你是外国人而能让别人对你热情好客那你就真的图样图森破了。
好客是中国人的特点,如果有远方来的朋友必定热情款待,带他吃喝玩乐游遍山水;你以为你在美国能得到同样的待遇,但他们也许会瞪着大眼睛对你说:“欢迎你来美国,现在我们都是美国人啦。”
请不要误会。我认为我们的文化是一份宝贵的财富。相比有些美国人来说,我们对东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理解力是他们望尘莫及的。虽然我不认为我们因为有跟他们不同的文化就应该时时刻刻把它挂在嘴边唯恐人不知,但这份财富的适时展露还是能增光添彩的。
我跟美国同学讨论潮流服饰,一起吐槽纽约烂大街的 I love NY T恤衫,然后我又提到你们知道在北京大家穿什么吗(I love BJ),大家一起哄笑;教授跟我讲感恩节全家人做一顿饭从早忙到晚,我提到跟中国的春节差不多又开始讲中国的传统习俗;体育课上他们教我玩美国的忍者神龟,我教他们玩最古老的中国游戏拔根。我在潜移默化地让中国文化影响着他们。
请不要误会。我当然希望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希望中国在国际上崛起,但是有些人长篇大论地谈论中国文化可能会让效果大打折扣。我曾经写过 “每种文化都有价值,一个人永远不能因赞扬 (raise) 别人的文化而得到尊重” 的说法被教授质疑,因为她认为文化中的互相肯定是得到相互尊重的基础。
换言之,在美国,有些时候让别人接受自己文化的最好途径是积极融入别人的文化,赞扬是加强相互理解的催化剂。在我上段的例子中,我对中国文化的输出都是建立在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之上的。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能帮你引出很多话题,也确实有很多美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这样的美国人可能没有你想象得多。如果你眉飞色舞地描述中国的习俗传统时别人不解其意或者无动于衷,你也不应该讶异。
确实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了,确实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意味着中国文化越来越值得学习。我们在保持对自己文化骄傲的同时,不能盲目自大;虽不应该妄自菲薄,但是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虚心求教美国文化。相信在学习他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随之的传播和弘扬也不应该是难事了。
成为一个懂中国的“美国人”吧。
***********************************************
加拿大维多利亚教育生活咨询,为你的孩子量身定做留学方案,提供高端个性化定制服务。留学申请优势:加拿大本土团队,全程在地与校方沟通联络,英语母语顾问提供书文支持;掌握第一手学校特点信息,利用与学校的合作互信关系,确保申请规划及时高效;人脉广泛,与招生官,校长直接对话,前沿把握录取动向。
添加步骤:打开“通讯录”— 右上角加号 – 最下面的“查找公众号”。
相关文章(加关注后,回复以下红色关键字即可查阅)。新的点滴感受将持续推送,敬请期待。
回复冰人, 可阅读文章 “七年级的project-冰人奥茨”
回复文理, 可阅读文章 “没有文凭比文理学院的文凭更受待见?”
回复名牌, 可阅读文章 “亲爱的名牌大学,明知道不会录取我,那就不要来招揽我”
回复mi, 可阅读文章 “Michel Bardet”
回复影响, 可阅读文章 “关于影响孩子”
回复十, 可阅读文章 “私立学校不会告诉你的10件事”
回复不傻, 可阅读文章 “留学可别“人傻钱多””
回复午饭, 可阅读文章 “中学里的hot lunch”
回复维多利亚, 可阅读文章 “为什么来维多利亚”
回复书单, 可阅读文章 “书单,阅读和写作”
回复中学2, 可阅读文章 “走进加拿大顶级中学(2)”
回复中学1, 可阅读文章 “走进加拿大顶级中学(1)”
回复年龄, 可阅读文章 “孩子各个年龄阶段出国留学利弊分析”
回复寄宿, 可阅读文章 “寄宿中学的学生管理”
回复图书馆, 可阅读文章 “加拿大的公共图书馆”
回复戏剧, 可阅读文章 “加拿大中学课程介绍(四)戏剧”
回复科学, 可阅读文章 “加拿大中学课程介绍(三)Science科学”
如想具体咨询定制中学服务,请添加私人微信号CanadaVictoriaEdu。暗号“中学申请”。Study here, succeed everywhere.